1、没有比知识更好的朋友,没有比病魔更坏的敌人。(印度)(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2、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3、友谊的主要效用之就是使人心愤怨和抑屈之气得以宣泄释放。
4、《新工具》是弗兰西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出版于1620年,表面上看针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而事实上,他认为以前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基础都是错误的,自然无法获得有效的结果。尽管这种态度太过独断,但他的确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雄心勃勃的伟大事业。培根强调必须重新开始,用一种新工具来研究和探索事物,发现真理。
5、弗兰西斯·培根敲响了召集智者的大钟,一种“解放的感觉……新的命运,在培根思想的触动下,在那一代人中跳动着”,整个欧洲都响应他关于“扩大人类思想帝国边疆”的呼吁。培根的脑海中常浮现这样一幅图景:一艘船穿过海格力斯之柱,驶入未知的海洋。柱上镌刻着他最喜欢的格言——勇往直前,海阔天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6、要从信仰氛围浓郁的文化环境中走出来,需要借助某种与信仰相反的力量,这就是怀疑。怀疑,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工具,首先要摧毁旧的形而上学,才能重建新的知识论大厦,正所谓不破不立。无论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还是以笛卡儿为先导的欧洲大陆“唯理论”,都举起了“怀疑”这把铁榔头,一锤锤砸向经院哲学的铜墙铁壁,砸开了大豁口。
7、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况
8、细细咀嚼,这段名言真可谓“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笔下之所无”,把读书益智的道理说得再明白不过,也再透彻不过了。
9、他把经院哲学比做偶像,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偶像,直接观察、研究自然界,并通过实验和科学归纳,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10、部族幻象,植根于人类本性之中,植根于人类部族或种族之中。人类在认识自然界中事物的时候,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掺杂着许多主观成分。这让人联想到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如今我们常说的“人类中心论”。培根认为,这使人类固化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人类理解力犹如一块凹凸镜面,由于融入了自己的特性,无法正常接收光线,从而扭曲了事物的本质,改变了事物的本色。”(《新工具》)
11、古希腊哲学家对知识大多持“学以致知”的态度,也就是为了求知而求知,这种超功利的求知态度造就了希腊哲学史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中世纪神学也是一种学以致知,不同的是,它混杂了人生得救的热望,最终走向了狂热与虚幻。16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实用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培根吐出六个字——知识就是力量,惊醒众人!知识终于从天国重返人间,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12、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13、在《谈读书》这篇随笔中,我最喜欢并百读不厌的,是这样一段名言:
14、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15、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16、培根是英国十六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语)。他最先提出了实验科学理论,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世界思想史和科学史上罕见的代表人物。
17、就在一切顺风顺水,处于权力的巅峰之时,培根被牵连进一桩受贿案。据罗素分析,这并不代表培根品行不端,他更大程度上是d争风波和政敌攻击的受害者。但培根仍因此被剥夺了大法官的职位,被判入狱,仕途之路就此终结。
18、洞穴幻象,是指个体因素导致的假象。培根借鉴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也就是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等,从而一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世界,世界就会被扭曲,形成自己的认知偏见。他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解释说:“人们都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追求科学,而不是公共的大天地。”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坐井观天”。
19、“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经典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经典名言最早是培根说的。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我们获得知识,通过思考,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这时候,知识就是力量的一种。
20、在赞美“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它是否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以致知”?
21、然而我们不该忘记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在产生之初本是一种增进智慧、陶冶性情的崇高学问。数百年来,知识的本来面目遮蔽于功利诱惑的面纱下,眼看着人类为了追求利益不惜代价。其实,知识不仅是征服自然的力量,也是人类心灵的栖居之所。知识不仅是工具和手段,也是目的本身。
22、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23、培根进一步批驳一切迷信,包括占星、解梦、抽签诸如此类,都如出一辙,人们撇开与己不合的见解,只接纳与己相合的。这一深刻洞见在李普曼的《幻影公众》中被引用,以展现人认识世界的有限性和与生俱来的偏见。在李普曼的另一本著作《公众舆论》中,他将培根的“四幻像学说”演化为“拟态环境”理论和“刻板印象”理论,成为传播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24、经验论在英国崛起与英国的地理位置有关。作为岛国,英国远离欧洲大陆,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较小。欧洲大陆的人们热衷于形而上学之时,英国人已经在经验领域有所作为,弗兰西斯·培根继承前辈英国经验主义的衣钵,确立了通过经验获得真知的认识论路线后,后继的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也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25、剧场幻象,更明确地针对经院哲学的各种教条和某些错误的论证方法。培根认为,这些教条和方法已经渗透人心。而一切对所谓的权威、教条和传统哲学体系的盲目崇信,就好像我们盲目崇信舞台上上演的戏剧一样。请不要忘记,那只不过是演戏而已,“是按照虚幻的舞台布景样式创造出来的世界”。
26、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善于以理性论证来反驳他们的论敌。中世纪晚期,一些哲学家已经在考虑如何理解和支配自然。这是件棘手的事。你或许不以为然,这事简单啊,数理化教材里可以找到答案。要知道,数理化教材里的概念和方法多是两百年后才建立起来的。而中世纪的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还停留在炼金术和长生不老药的小儿科阶段。
27、之后的十多年里,这句名言的后半部分一直在困扰着我: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什么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28、或者是当有人说了句“知识就是力量”时,我会紧跟着接上一句“法国就是培根”…可从没有人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说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29、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
30、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6月版。
31、(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罗吉尔·培根像,维基百科图片)
32、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33、归纳-演绎法:观察→归纳→假说→演绎→命题→观察→开放性的结论
34、这句话一般都用来鼓励人好好学习、多读书,或者用来称赞某人读书多,做出较好的成果。既可以是鼓励他人的经典语录,也可以用来称赞他人。
35、汉·孔融《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
36、一百年后,康德在提出革命性的先验哲学时,也许受到“洞穴幻象”的启发。康德认为,所有知识始于经验,这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所有知识都是由主体赋予形式,就好像不同的人戴着不同的眼镜看到不同的世界一样。
37、由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所说,出自培根的《沉思录》。知识能够增长人的见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知识也是一种力量。
38、知识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工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相信这是他对自己的成功经验的最精辟的总结。他还制作了一系列知识改变命运的电视短片,将这个观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未来无疑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中获益,抓住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
39、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记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中讲过一个故事可以为培根的部族幻象做个注脚:为除鼠患养猫的一位和善老奶奶在田鼠的眼中必定和一个养老虎的巫婆一样可憎,在“田鼠安全联盟大会”上,她会被奋力声讨。
40、正如人们所评说:“如果说达·芬奇的名字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象征,那么培根的名字就是近代新兴科学和技术革命的象征。”他的名字,早已和“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一起,享誉整个世界。
41、这两大学派以怀疑和经验为基础各自建立起哲学体系后,很快分道扬镳。
42、培根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是对培根哲学特点的科学概括。
43、读书造成充实的人,会议造成未能觉悟的人,写作造成正确的人。
44、我还专门去问过一个老师,“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整整10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压根没有触及一点儿“法国就是培根”的内容。当我怯生生地用疑问的语气提醒老师,“法国就是培根?”他只是说了句“没错。”
45、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46、如何像蜜蜂那样,将经验与理性结合起来运用,获得新的知识呢?培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单纯归纳法,也不同于单纯演绎法的“归纳-演绎法”。
47、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切斯特菲尔德)
48、伯特兰·罗素:《哲学简史》,伯庸译,台海出版社,2017年3月版。
49、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50、可见,经验论的起点没问题,但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备普遍必然性;唯理论的推演方法没问题,可以得出普遍必然的结论,但却建立在可疑的独断论起点之上,而且无法获得新的知识。
51、唯理论肇始于欧洲大陆,那里的哲学家们从经院哲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喜欢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习惯于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这导致他们走上了一条与英国人相反的求知道路。
52、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切斯特菲尔德)
53、宋·陆游《饮酒》:“陆生学道欠力量,胸次未能和盎盎。”
54、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55、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