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2、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3、1926年,叶企孙开创清华大学物理系,任主任、教授,培养出一批物理人才,后任理学院院长,请来国宝级学者做各系主任,建博物馆、实验室,购进图书和最优良的设备……在他的努力下,短短几年内,“清华从一所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变而为名实相副的大学”。
4、激扬文字:这是我最熟悉的背影,这是我最熟悉的你。我知道,这就是你,这才是你!如果让你再一次选择你的人生,你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走已经走过的道路,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用尽一辈子做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你从不觉得这是牺牲。
5、八连首任指导员张成志在d支部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让全连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之后,官兵们每天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入城公约十大守则》,做到了身居闹市却一尘不染。他们自制针线包,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扛着铁锹、推着粪车,步行到数公里外的郊区开荒种菜;开展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块布等竞赛活动。1961年,上海市场蔬菜供应紧张,八连将种植的蔬菜“菜叶送给群众,菜根留给自己”,一时传为美谈。
6、7月15日,221(筹备处)收到了选厂委员会定点海晏县的绝密电报。(两弹元勋)。
7、一代宗师叶企孙不懈地耕耘与开拓,将中国的科学事业带到了一个原来难以想象的高度。两弹一星的元勋中有一半都是叶企孙的学生,可以说他们都是站在叶企孙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就了如此伟业。
8、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两弹元勋)。
9、1964年3月28日,在221分院召开“596”科研工作会议,刘杰、李觉、吴际霖参加了会议。刘杰部长提出:当前时间紧迫,应当机立断采取比较现实的工艺方法完成“596”装置。也应该是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停止多路探索,在“蜂窝架”和“挂灯笼”的装置方案中停止“挂灯笼”,集中力量完成“蜂窝架”结构。
10、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有同名影视、散文、游戏等。
11、二是科研方面,组织科研小组,准备研究条件,调集培训技术力量。
12、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13、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于1992年逝世。
14、1962年9月7日晚,李觉、吴际霖二人应刘杰部长召唤,到刘杰家汇报二二一厂建设及原子弹攻关进展情况,研究1964年实现原子弹爆炸的可能性。当时,221全面建设还没有展开,原子弹三大技术难关已经攻克两个,1962年底可完成理论设计,可向工程设计转移。
15、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吴兴人,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
16、1952年10月,院系调整后,他被调到北大物理系任教,从清华大学负责人到北大的一个普通教授,职位下降了,他亦没有抱怨,只求平安。
17、吴际霖病重,在北京邮电医院住院时,刘西尧去医院看望后,有一个谈话记录,刘西尧讲:以后要多宣传吴际霖同志,他可是大功臣。
18、在清华大学他有一个同班同学叫何泽慧,也是我们中国科学院的院士。1946年,他们两个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居里实验室他们进行了很深入很全面的关于原子核物理的研究。
19、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20、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21、获得“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有23位,他们分别是:
22、 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
23、 很多人都问过许鹿希,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不仅挨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挨冻。她说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使她能够理解邓稼先,理解他因为要造原子弹而和自己分离28年之久。
24、经过五年刻苦攻读(叶企孙因体育成绩不达标,多读了一年),1918年,叶企孙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去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直接读大学三年级,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里奇曼。
25、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26、解放战争结束前,蒋介石曾经把叶企孙的名字列入迁台重要人物名单中,被他严词拒绝,称国民d走不走,与清华园无关,自己甘愿留在清华任教。在他看来,共产d一样是办教育、搞科学的。
27、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8、1958年承担研究原子弹的重任。1958年8月,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送等基础物理的研究。一直到1986年,在这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提升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9、王希季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30、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31、虽有了零的突破,但叶企孙知道,中国物理学研究起步太晚,欠账太多,“大学物理系除造就致用人材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他一口气为清华物理系建立了7座实验室,鼓励教授们在教学之余展开研究,甚至还托人在法国向居里夫人购买放射源。总之,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物理研究、自然科学在满目疮痍的中国生根发芽。
32、回程路上,我一想到她几次三番地说“希望你们理解”,心中不禁有些悲哀:他们平时竟然就这么不被人理解?以致她总是担心我们也理解不了他们……
33、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
34、 1971年夏天,邓稼先的老朋友杨振宁从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第一个要见的就是他。周恩来总理立即将邓稼先召回北京。邓稼先又得以与久别的妻子见了一面。许鹿希吃了一惊,当年那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的汉子,如今头发花白,背也有些驼了,穿着旧灰制服和绿军便鞋,哪里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博士。
35、1961年11月8日(一说1960年11月),为加强首次原子弹国家试验的准备工作,成立了四个技术委员会:
36、1958年5月31日,吴际霖等人向青海省委汇报选厂情况,一致认为海晏地区较好,经选厂材料技术审查委会议审查后,吴际霖向二机部副部长刘伟汇报,当即同意选厂委员会的建议,221厂址定于海晏地区,并报中央批准。
37、作为两弹元勋,很多人问邓稼先,他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国家给了他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再见好友杨振宁,他才告诉对方:“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38、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诠释的“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39、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家,是坐不住的。他就像一盏探照灯,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
40、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41、激扬文字:稼先,你怎么那么傻,你怎么那么不要命啊?
42、道路|人生|沉默|真实|觉醒|尊严|使命|本质
43、新中国成立前夕,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委会主席,主持清华大学的改革工作。而后,国内兴起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多年来坚持学术自主和学术自由的叶企孙不太认可,于是就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成为后进典型,挨了不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