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扶霞的思维里是把“敢吃”的范围作为吃货等级的划分标准,在文章的最后,她淡定地吃了一条菜青虫,说明已经完成渡劫。每个人对渡劫的理解不同,对于中国人吃虫子向来不是多大点儿事,我那么不喜欢吃奇怪的东西,小时候也吃过“杨拉罐”,升级之路在于从简单的家常便饭到菜式的千变万化,最后厌倦了因饮食安全第一而变得千篇一律的餐厅味道,发现调料的作用变成了掩盖食材的不新鲜,你能怎么办?要么关注食材的品质,要么自己操刀。几年前,提着兴致学做东北菜代表锅包肉、川菜代表水煮鱼、淮扬菜的松鼠鳜鱼,最后的结果是锅包肉勉强过关,水煮鱼换成了用现成料包的酸菜鱼,松鼠鳜鱼直接放弃了,食材、工序、时空的排列组合让人头疼,在做锅包肉时还在不停地纠结肉要切多厚,干淀粉还是湿淀粉,冷油还是热油,柠檬还是陈醋……现在不用纠结了,全变成蘸酱菜,黄瓜蘸酱,辣酱蘸酱,萝卜蘸酱,最顶级的是冻白菜蘸酱,只能承认自己离一个合格的吃货差距还是很大!新冠疫情期间,诞生了很多大厨,这个习惯可能养成,会不会带来更多创新,产生轮回带来变革,希望高手在民间,打破味道与饮食安全的矛盾。
2、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还有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大雄:曾国藩也是读书不读完一本,不开始读下一本;蒋光头先生也是这样读书。我认为是蒋学的曾,因为他极佩服曾,他天天写日记也是受曾的影响。)
3、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样我所写的“不知所云体”就好像有出处了呢!
4、@一闪DH:为了将来能和你爱的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5、所以说,独居是否孤独这个问题对每个人都不一样,不同时间段的感受也不同。在我看来,独居是相对于亲人或恋人间的同居而言,正如《圆桌派》中马家辉老师所说,我们能轻而易举说出十个独居的好处与坏处,当你希望跟一个人在同一个空间下相处,相依为命,那么独居有一百个好处也是不够的。这种生活自然比独居更幸福的多。(读书的好处与坏处5条)。
6、对比川菜的热爱,书中出川部分就是猎奇了,有些蜻蜓点水,更多的是与文化层面的探究,一个美食话题,引出这么多的文化交流,可见四个自信的文化自信不是盖的。对食材奇特的追寻,中国人什么都吃,尤其看到什么与众不同的动物就想着好不好吃,清蒸好还是红烧好,我野味吃的不多,但小兴安岭里面有的都尝试过,结论是,地上跑的都不如家猪,天上飞的赶不上家鸡,水里游的还是虾好,或许可以开发一款品尝野味的VR软件,大家都可以尝尝蝙蝠到底好不好吃,也能知道冠状病毒是什么味儿。
7、问对教育原创教育创新学校案例(回复“转载”即可获得授权):
8、读书是一定要有方法的。凡事都要有方法才能做得好,做得有效果。有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没有方法就必至事倍功半。
9、带着《三体》去南极,在厚厚的冰层上阅读,应该挺有意思
10、答:当然能。我看过几本那些书,我上届学生里很多人都是被这一套书激发出读书热情,提高写作水平,成为语文高手的。不仅是大多数老师不喜欢,大多数家长也不喜欢,大人都是很奇怪的,经常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指手划脚,犯了错也不肯轻易承认,可是他们却偏偏不允许孩子们这么做。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告诉你一个挤兑他们的办法,下次,他们再说这样的书很差的时候,你可以弱弱地说一句:是的,爸爸,这简直太糟了,那么,你能为我写一部好一点的吗?
11、读书人不反对官,但读书人当不了好官,让猫拉车,车就会拉到床下。那么,住楼就住顶层吧,居高却能望远,看戏就坐后排吧,坐后排看不清戏却看得清看戏的人。不要指望有人来送东西,也不烦有人寻麻烦,出门没人见面笑,也免了有朝一日墙倒众人推。
12、中国的书是很多的,光古书也浩如烟海,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读书要有选择。选择书很重要,不加选择,如果读的是一本没有用处的书,或者是一本坏书,那就是浪费时间。不只是浪费时间,有时还接受些错误的东西。
13、坏处:书本里的世界还是比现实社会更理想化。读书太多有可能使得一个人趋向理想主义、很迂腐。对于性格偏谨慎的人来说,读书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可能严重削弱执行力。
14、 三曰读书有乐趣。古人的《四时读书乐》一诗,算是代表。
15、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没有最好的读书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参考尝试别人的读书方法,但应在我们反复读书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
16、1 、会影响学习效率,每天晚上不停的看电视,也就会陶醉在电视节目里。学习的时候,一想到可以看电视,就不想学习了,以后每到学习时,也就不想学习了。这样一天又一天,也就会厌烦学习。
17、也许有一天,纸书将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见。对这样的未来,我有遗憾,但会安然接受。
18、以前不认识嘉倩,所以初听《独居冰岛的一年》这个题目,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鲁滨逊漂流记》,以为又是一本讲述野外生存的书。必须要说的是,嘉倩的文字朴实不繁杂,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就像午后躺在沙发上和好友诉说着最近的事,不痛不痒,鸡毛蒜皮,却可以一直聊下去,让人惬意。
19、读书时要做读书笔记,不求多,重在思考,可以记书上。
20、哇哦,贫穷都没能限制你们的想象呢~最后一问题,古今中外,那么多作家,哪一位是你的菜呢?
21、老舍先生读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自述早年读书时,看过的书十有八九不记得,书虽读了不少,脑子里还是空空荡荡的。他每每归咎于自己的记忆力不强。后来老舍经过认真的自我“诊断”,发现病根并不在记忆力上,而是因为读书时马马虎虎,“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所以就随看随忘,收效甚微。
22、马云:体育与艺术,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23、其次,要摘要作笔记。现在人们喜欢在书的旁边圈点,表示重要。这很好,但是还不够,最好把重要的地方抄下来。这有什么好处呢?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一本书,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不重要,你看不出来,那就劳而无功,你白念了。
24、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读书的过程,我时而馋涎欲滴,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凝神沉思。
25、对于任何部门的学问,如有意深造,最好能学得阅读一种外国文的能力。读原版书比读译文舒服得多迅速得多,也就是可以使读书的效率增加得多。(大雄:看来学英语还是很重要的。)
26、(大雄:我觉得说的很对,我们看书是不应照单全收,但不应觉得自己NB而说别人的书这儿不好那儿也不好,吸收其精华就好。)
27、5月,我们渐渐习惯了戴着口罩外出,一边怀念去年5月小长假的短途旅行,一边遥望境外“此起彼伏”的疫情发展趋势~我们向外看,外面的人也在看我们,这种“看”更像是陌生人初见时谨慎的互相打量,而不似之前旧识一样的热切观望。
28、作者根据自身经验回答了学生关于读书的十个提问,非常具有实操性。每个人都可以借鉴。
29、在这一天,最适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
30、不敢说话。但这本书不能拿看游记的心态来看,作者写的不是在冰岛的旅行,而是生活~
31、读书,不是一群人的热闹狂欢,而是一个人的寂静时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有时候,寂静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一切都渐渐远去,而你自己的心也变得波澜不惊。
32、但还是不能满足,只好见书就读。从《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到《奇门遁甲》,从《儒法斗争史》到《基度山伯爵》,今天读《皮克威克外传》,明天又是《宋元学案》,忽而读到《第二次握手》,倏然又读《辞海》、《诗经》、《楚辞选》等什么的。看见什么读什么,摸到什么读什么。从来没有为名利研读治学的心思。
33、读书要有一个计划,必先决定自己所要研究的科目或中心问题。根据所欲研究的中心问题,把必须读的书和必须参考的书列举出来,在列举之中把各书的先后和研究的门径与方法都有系统地规定好。
34、中国的烹饪文化是中华文明桂冠上毫无疑义的一颗明珠,扶霞通过美食打开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门。她是个英国人,但也会用中国的眼光看问题。她曾这样自嘲自己的同胞,西方人喋喋不休地数落中国人吃珍惜动物,自己却总是津津有味地品尝野生海鱼;西方人指责中国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按人均标准,美国仍然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同时,她也客观评价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医疗卫生、贫富差距和铺张浪费等。
35、(大雄:我觉得这是他说这篇话唯一的亮点,你去图书馆可能随便拿一本书就看,是不是好书不好说。但是在书店买书,因为要花钱,所以你选的书会更有价值。)
36、(大雄:我的理解是,他说的专业不只是你学的专业,也指你从事的职业,其他书也可以读,别忘了本行。)
37、五戒卡通书。这种书自有其娱乐和游戏的意义,但终不入流。孩子偶尔翻翻,无妨大局,要是真的迷恋下去,不是好事。
38、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大雄:这点比较深奥,需要慢慢思考理解。)
39、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
40、读书笔记分门别类的整理保存,用的时候可以很快找到。今天很方便,因为有各种云笔记,比如印象笔记。
41、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文艺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老舍把作品与作家传记及文艺评论结合起来读,使自己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了解得更深刻,吸取更多的营养。
42、@小秤子怦怦: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43、推荐语来自d群办同事,是这么说的:“《独居冰岛的一年》来自一个中国女生,她丢下行囊飞去冰岛,生活、工作;交流、思考。向你描述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世界,也向你敞开一个女生丰富的感想和情思。当视野变小,人变得生动,故事有了注脚,客观就慢慢产生,回忆就慢慢滋长,看法或许也就不同了。在疫情蔓延、对立情绪滋长的时光里,他人眼中的中国和我们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加重要,温暖对他人,理性对世界,是我们为人类去战胜疫情最大的武器不是吗?”
44、这个调查数据,与我对身边朋友读书状况的感受基本一致,与我的期望则相距甚远。据说,我国人均阅读量较欧美日韩各国都有不小的差距。
45、古今中外之人,列举了读书的许多好处,归纳起来主要的似乎有这么几条:
46、所以我的第一个读书方法,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读书的兴趣和嗜好。只要有时间,拿得到书本,我就拿来读,不管它是什么书,也不管读书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娱乐享受,倘使养成了这个习惯,就不会觉得读书是苦事而觉得读书是乐事,就不会厌读而成为嗜读。(大雄:多读书,培养读书兴趣,读书习惯,还有读书能力。)
47、专业外的书也可以少读一些,但不要忘了自身专业。可以泛读。
48、在石家庄,有一所公立小学,从不谈变革,但变革正在发生……
49、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要有哲学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50、书上的内容不能照单全收。作者也也可能出错。可以把自己不同意这本书的看法写出来。但前提是有个谦虚的态度,先看到书中好的一方面。
51、(大雄:李敖做资料的方法类似,但他不是抄,而是把书上有用的内容剪下来,再分门别类整理保存。)
52、我以为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有目的的读书,另一种是无目的的读书。“有目的读书”,就是我们在没有读书之前,抱定了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疑问,需要解决,问人问不到,或问到了却解答得不够详尽、不够透彻,这样去读书,是有目的的读书。
53、《读写月报新教育》,你的真名是掌上师范学校。
54、秦岭深处,白云之上那家小小书院,又学中医又射箭……
55、“独居,然后呢,现在我的回答是,回归人群。”
56、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大雄:就是说你想读古书,你得懂古代汉语。想读英语原版书,你得懂英语。)
57、新环境是藏在一扇门背后的未知的空间。打开门之后,起初迎接你的是无边际的蔓延和无止境的空间。这空间内充斥着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新鲜的好奇;弥散着因强行融入而生的伤口的酸臭,也漂浮着取得新成就时的喜悦的芬芳。而更多的是,还是空旷。我是谁?我在哪儿?我来做什么?总会有迷茫。怎么填也填不满的寂寞的空气会一点一点渗透皮囊,腐蚀心房,Who、Where、What的灵魂拷问三连击久久回响。但对此并没有办法逃避,即使在所谓的广阔空间。对此,只有记起,自己还是自己。之后,等待你的是一个自我认知的灵光时刻。
58、他为自己开了一张“药方”,列出两条矫正方法:
59、最初是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毕竟“独居”和“冰岛”两个词是那么打眼。粗粗翻看,险些以为自己拿到了一本地理杂志亦或是旅游攻略一类的书,心想这总不会是一本深度游游记吧。到静下心来仔细一页页翻看,眼前浮现出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画面,一些可能不愿意承认却实实在在经历着的生活。
60、这些看起来和国内初到大城市落脚的年轻人没什么差别。只不过城市换做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就变成了如何在极昼极夜,夹杂暴风暴雪等环境中上下班、养活自己、培养爱好,利用周末去看城市周边的风景。这意境一下就变得有趣起来。
61、不过,我得先声明一下:我的话,是向着有诚意读书的青年学生而说的。所谓有诚意读书,是恳切希望由读书而打开学问之门,因而想得到一部分的真实知识。若不先假定有这样的一个起点,则横说竖说,都是多事、白费。
62、就是这般瘟头瘟脑地读了去,居然也得了不少的文史哲知识。后来,条件好了,有条件系统地连缀贯串一下,也就成了有用的知识。写《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原始积累就在这个时期。——当时真的没什么目的。
63、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智力开发的时期,经常看电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他热爱科学的兴趣;有趣的文艺节目令人开心,轻松头脑;一些好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各路英雄人物会给你教益,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64、在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今天,读书已成人生的必备课。在学校里念课文背讲义当然是读书,但这种读书,有一定强制性,要应付考试、升学。各门功课不管你有无兴趣,是否乐意,都得认真读。这里要谈的读书,指的是学余、业余,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读书。
65、所以我认为,读书也好,治学也好,是不宜给自己划定一个框子的,相反应该随缘。倘使你要当冯友兰,要当任继愈,当孟森,当戴逸,当周远廉、冯其庸这样的,那也是非有兴趣不可。博之外非要下工夫“求其甚解”。这些先生的文章道德都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上,精金美玉般琢磨钻研,苦心孤诣地构架。那是他们讲究读书治学的“博”与“专”使然。
66、当如火如荼戛然而止,热闹的时光难免惹人回味。疫情猝然带来的疏远也让我们更加怀念曾经自由的南来北往。《鱼翅与花椒》讲英国人在成都,《独居冰岛的一年》讲中国人在冰岛,这不正是往日的缩影吗?
67、广而言之,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都必须直接去读原著,而不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哪怕这个别人是这位大哲学家的弟子、后继者或者研究他的专家和权威。
68、 2 、这样长期看电视,眼睛会近视,对眼睛也会有伤害。
69、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多,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70、一个懂得学习真谛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书本中的知识,懂得欣赏别人不同观点的人。欣赏的过程是个思考与理解的过程。学会欣赏,你才会真正理解书中一言一语的要义,你才有资格对它进行评点。才能批评它的不足。这才是读书学习应采取的基本态度与方法。高傲自负,浅尝辄止,无法进入学问之门,学到真正的学问。
71、都说当今贼多,贼却不偷书,贼便是好贼。他若要来,钥匙在门框上放着,要喝水喝水,要看书看书,抽屉的作家证中是夹有两张国库券。但贼不拿,说不定能送一条字条:“你比我还穷?!”300年后这字条还真成了高价文物。其实,说穷也不是穷到要饭,出门还是要带10元钱的,大丈夫嘛,视钱如粪土,它就只能装在鞋壳里头。
72、@长崎山下:为了摆脱平庸,为了配得起爱人,为了给父母买东西时像他们为我买东西那样爽快。
73、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是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74、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环境和条件,怎么能够说某一种读书方法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呢?但是在许许多多的读书方法中,我们可以参考、比较、选择,更可以综合采取一种最能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努力,归纳出我们自己的一种读书方法来。(大雄:说到点子上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是最好的,别人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参考尝试。)
75、爬长城消耗够了热量之后来一顿铜锅涮肉和二锅头~
76、读书人的病有治其病的药,药不在《本草》而直接是书,一是得本性酷好之书,二是得急需之书,三是得未见之书。但这药医生常不用,有了病就让住院,住院也好,总算有了囫囵时间读书了。所以,约伙打架,不必寻读书人,那鸡爪似的手没四两力;要欺负也不必对读书人,老虎吃鸡不是山中王。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些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
77、请用一句话说说读完《花椒与鱼翅》/《独居冰岛的一年》的感受,并给这本书打分(满分10)
78、答:虽然我是语文老师,我非常希望我的每个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是优秀,但我依然认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高低和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一个语文成绩很好的人,也有可能语文水平一般,而一个语文成绩一般的人也可能水平很好。如果你很喜欢阅读,经常沉浸在一本书中不能自拔,每次读书都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喜欢表达,口头的或书面的,只是因为有人不喜欢,或者你不喜欢按照别人指定的答案来,那么,你既不需要多写课外作业,也不需要上兴趣班,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路径,继续爱阅读爱表达,坚持自己就行了。当然,如果你不想因为成绩让老妈难过,你可以在老师讲题时听专心一点,好好总结一些答题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既不爱阅读,又不爱写作,然后你又想成绩好,你自己说,凭什么呢?即使多写课外作业,上三个兴趣班,考一个优秀,也是没什么意思的。
79、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尤其是。作者巧妙地由美食为媒介,自然切入到人生百态。滤去大段的“饕餮盛宴”后,其实本书所剩内容并不很多……也许你会说我舍弃了精华;又也许,我只是在大盘辣子鸡的辣椒堆儿中寻觅小小的鸡肉块呢。
80、董遇则提出“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81、诸葛亮主张看书要广,不用一点一点解剖,朱熹却主张要精要深,你主张哪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