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也做不了人。
2、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3、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4、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场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子啊作品中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d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注意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帮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5、这里的“吃人”实际上指的是纲常伦理等封建礼教对底层老百姓的压迫和毒害。用“人吃人”这种变态畸形的狂人手法来表达封建礼教对底层穷苦人民的迫害,直接可以看到在遵循封建礼教的麻痹下人民变得麻木,癫狂和无人性可言的可怕。(鲁迅先生讽刺性语句图片)。
6、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7、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
8、《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9、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10、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11、他一生所写的诗歌现存79首。他的诗作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形象生动鲜明,意境深远幽邃。结构严谨自然,艺术手法精湛独到,语言犀利凝练,讽刺幽默风趣,尖锐泼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诗歌同他的杂文一样,字字象投枪,句句似匕首,击中敌人要害,直刺敌人心脏,战斗力极强。
12、不可否认,坚持的威力,早让历史的烟波恣意汪洋,风云雷动,造就出无数的先贤圣哲,像苏格拉底的成为哲学大师,贝多芬的成就音乐巨人。
13、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4、当时的中国世态炎凉,国民冷漠麻木,鲁迅先生是用一种悲悯的眼光“看”待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哀国家之不幸,怒国民之不争”,他弃医从文用小说和杂文对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进行犀利的鞭笞拷问,目的是使中国人民赶紧觉悟起来。他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和这个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由此延伸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1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出自鲁迅的《鲁迅杂文精选》。
16、这是《阿q正传》中的临近结尾一段。阿q莫名其妙被处死,周围是看热闹的冷漠麻木的人群。读这样的文字,你能深深地感觉到先生对于阿q的深切体察与无限同情,而没有一丝一毫的鄙视与嘲讽;反而对于冷漠的人群充满无言的愤怒。
17、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18、我们对于鲁迅,都了解他是一个非常的有才华的大作家。然而你们不知道的是,他把自己的才华简直发挥的淋漓尽致,就连怼人,也是文采飞扬!把自己的文采运用的非常得当。
19、就像我们平常说的“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这句话就是来自鲁迅的一本书。这句话无比适合现在这个社会环境,现在这个网络环境会有一写键盘侠,很多人就会怼一句:”YOUCANYOUUP“,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用一句”我说冰箱不好,还得自己制冷啊?“这样一句话来反驳回去。
20、我向来的意见,是以为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了。
21、恋人送我的四件礼物多是以恋人间的“浪漫”为主调,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足奇的,这也符合当时的现状。
2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23、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他的诗作曾给予高度 评价和精辟解释: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指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指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d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4、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25、鲁迅(1)(1825~19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26、再来看看鲁迅先生写自己的,山腰、闹市、河水、汽车。山腰河水指代大好河山,代表国家,闹市汽车指代民生。说明先生在国家艰难、民生困苦年代的忧国忧民。
27、而四件礼物猫头鹰、冰糖葫芦、发汗药、赤练蛇。
28、面对当时一些文学界的一些滥竽充数的作家,他强烈的批评道“我最钦佩那些人,把作品写得不成样子,还有勇气发表”,这对于如今一些影视作品和社会上的一些劣质出版物,两样适用。
29、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30、“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鲁迅深刻的感觉到有的人,特别是旧文人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
31、其实在近百年前的鲁迅先生就早已看穿一切,这句话针对如今的“杠精”再适合不过了。就像一个厨子做菜,有些人就会说他做的菜怎么样怎么样。不过厨子也断断不会将菜刀给那个人,相对来说是让那个说他的人去做一碗比他做的更好的菜。
32、《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33、“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支饿狼,永是不近不远地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候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得像两粒鬼火,似乎远远地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沒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地跟着他走。
34、当时老师和父母是期盼我们努力学习,成为人上人,而我们却没有做到,从而在生活上过得艰辛无比。
35、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36、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37、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8、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39、“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这是“苦痛”经验的概括,也是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敏锐的洞察。
40、鲁迅先生虽然没有讽刺别人,但是敢于讽刺自己,比如其《自嘲》一诗,写到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嘲讽自己,实际上是在揭露社会的黑暗。
41、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
42、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于一些家长同样如此,他们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想通过自己孩子的人生能够得以实现,面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
43、他们这些人理解力水平普遍不高,但是嘴巴却非常厉害,即便是面对客观事实,他们都会去进行反驳,刷新了人们的三观。 杠精的最普遍的特点是在发表自己反驳的评论之前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牢不可破的前提,比如“难道只有我一个……”或者“其实我个人觉得吧……”这样的词语。然后其反驳的观点一定要标新立异,
44、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45、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为某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为某件事卑微的活着。
46、《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47、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48、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49、浪费别人的时间,那就是在谋财害命。——出自鲁迅的名言,这句话告诉人们,很多人有这样一个坏习惯,就是当他们在很闲的时候,或者当他们不想奋斗的时候,他们还要拖着身边的人一起浪费时间。这将使别人失去很多宝贵的时间,还会使别人因为不开心而损害身体健康。
50、综上所述,鲁迅是一个多产和多种风格的文学大师和语言大师,他运用写作手法是多种多样,不是单单一种风格,他呈现的文学思想也是多元化的,包括鲁迅的语言笔调也分三大类,一是抒情笔调,二是冷峻笔调,三是诙谐的笔调。抒情笔调和冷峻笔调最突出。抒情笔调主要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冷峻笔调主要是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附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51、鲁迅《狂人日记》里这段关于“吃人”的语录,其实就是对他当时所处的封建礼教社会的最深恶痛绝的讽刺和抨击。
52、很我人都受到传统观念的一些影响,他们认为传统的都是对的,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来如此便对吗”?这句话是对那些保守派的有力反击。
53、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54、《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
55、这句话曾经激励了许多人勇敢的向不公平发起进攻。
56、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57、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58、“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她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她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59、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60、鲁迅曾坦言,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早已在他心中酝酿了很长的时间。而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就是要唤醒愚昧的民众。
61、这是《明天》中的一段。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因庸医耽误病死了,为埋儿子忙了一整天,到得晚上,她也无心纺纱挣钱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这样的文字你反复读几遍,恍惚觉得先生在深褐色的书案前,垂着的头猛然抬起,怒目屋顶,仰天长叹,目光深邃,一副悲天悯人的心怀。
62、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63、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64、白马红缨彩色新,不是亲者强来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65、但在鲁迅看来,每一个国人,都应该投身于洗刷当时国家遭受外侮的事业中去,特别是自己,就应该像屈原、陆游一样。
66、自由固不是钱可以买到的,但能够为钱卖掉自由。
67、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散文、杂文为主,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最多,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语文常识,初中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讲的。
68、赤练蛇有一个独特的个性,无论咬上什么,死不松口,代表先生同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
69、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烧吃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这里的写景叙事绘人,同样聚焦于“我”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追求:向往热情友好、淳朴温厚的人际关系,懂憬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作者抨击都市剧场,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正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厌。
70、你要反驳一下子反而还成了他占理了,这种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看不得说不得,偏偏他时时在你朋友圈出现刷存在感,这就是所谓杠精的魅力吧
71、1925年,鲁迅曾在与妻子的书信中写道:“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指出了国人遇到任何事情不主动寻求改变,反而只会寄希望于未来,有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正是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麻痹了国人几千年的思想,也是导致近代改革运动寸步难行的原因之一。
72、《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73、据此,个人认为这首诗与其说是一首自嘲诗,还不如说是一首自勉诗!
74、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75、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76、从来如此,便对么?——出自鲁迅的《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其实从那时起,创新就一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能总是被古代的思想所禁锢,要勇敢地去做创新的事情。
77、做了人类想要成仙,生在地面上你想上天。——出自鲁迅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的名言,这句话读起来非常的上口,而且也有很强的语势。这句话是他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讽刺,他们在要求上面总是让员工承担的比自己多。当有人要求你做一些明明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却还要你坚持做,你可以用这句话反击他。
78、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揭露和评判为主,并不具有讽刺意味。鲁迅先生是思想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其去讽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真的做不出来。鲁迅先生小说的总体风格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断然不会讽刺底层社会不幸的人,他只会委婉地批判他们。
79、“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爱他苦难的祖国,爱他多难的国民,爱之深责之严,这是由他三本小说和十六本杂文为证的。
80、收到邀请后去看了一下这首诗,我个人感觉这首诗还是反映了鲁迅先生一贯的忧国忧民和讽刺作风。
81、人性有弱点,朋友也不例外。如果朋友在利益关头牺牲你,要知道这是人的本性。可以理解,但自己不要这样做。
82、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83、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84、《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85、“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鲁迅先生批评国人的随波逐流,而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适用于各种场合,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
86、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87、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