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2、l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3、l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4、l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5、l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6、l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7、“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8、l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9、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10、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11、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限,鲁国的财政状况也一般。要求百姓在五个月内修筑一条运河,难度极大。为了激励百姓,缓解财政压力,子路自掏腰包,把自己的俸禄和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当作补贴。这事是子路为人厚道、豪放,善待百姓。可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孔吵架。孔老二却说,子路的做法侵犯了领导的权威。
1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3、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14、 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开动脑筋去积极的思考和认真地练习,才有可能真正的去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孩子不动脑子思考问题,也不认真练习,那老师就无法把知识和能力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其实只对一部分小学生才管用。用在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身上,几乎毫无收效。
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l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7、 孔子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接受适当的教育,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品质。如果只是依靠自己的天赋才能,不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能力,是很难在竞争中获胜的。无论是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还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竞争中,都需要人具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败。即使是像子路那样的天才,也需要接受教育.
18、l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19、孔子认为,仁人君子首先一定要具备政治意图,随时准备从政。“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希望弟子们跟他学习后取得做官的资格。孔子在评论子产的政治才干时说,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四种品德: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郑重;对上、对事要认真负责;对人民应施以恩惠;役使人民必须合理。“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要求必须有德有才方能做官,也就是不论出身,有贤则举。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l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22、l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3、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24、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的教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
25、l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6、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
27、孔子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可以与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媲美。大约在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开始讲学。颜回、曾点、子路、冉有和子贡都是他最早的学生。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在讲学和从事著作。“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28、 在文献知识方面,孔子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教授学生。对于“六艺”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29、l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30、l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31、l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2、l 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33、胡瑷是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34、那么,什么是好学呢?无疑,《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好学者的自道,好学首先是把学看作一种乐事。明代理学家提出乐学,这在孔子思想中是有根源的。反过来说,从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就不是孔子所说的好学者,也不是孔子理想的教育,责任不只在学者,也在教育。
35、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36、 论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目的——“贤人”“君子”;目标——“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37、孔文子是卫臣孔圉,孔子说孔圉所以被称“文子”,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此,好学不仅是个人独享的乐事,也是在“问”“闻”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当然,当世好学者并非颜回一人,孔子自己就是好学之士,孔门之外,孔文子亦被孔子视为好学者。
38、它的意义: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
39、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40、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
41、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42、C、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43、孔子眼里女人不算人,蠕家推崇的礼男尊女卑。可是女人不算人的话,儒家信徒们是什么生的?孔子所谓的礼,和伊撕烂教的礼基本一个性质。
44、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由于后天环境的习染不同和教育的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就是建立在这样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区分,他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思是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这是他因材施教思想的依据。
45、所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普通人,只要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琴棋书画等娱乐技能,可以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不要向智力水平低的人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也学不会,会越来越痛苦。教育不应该是人越来越痛苦,应该让人越来越字自信,越来越快。
46、l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7、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48、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9、l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50、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学中常见考点,考生对相关理论应烂熟于心,灵活运用,才能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得心应手!
51、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52、 作为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让后人受益无穷。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管是对为人师者来说,还是对于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一种态度。孔子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待教育和学习都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不能够松懈。
5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5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单纯的脑力劳动者,产生了“志于道”的“士”阶层,从而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和文化土壤。
55、第四孔子认为所有人都要接受教育,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品质。
56、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57、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58、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59、(2)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孝慈则忠。(《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3)忠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民无信不立。(《颜渊》)
60、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61、l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