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好听文雅的佛家名字(短句63句精选)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8-15 08:33:15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 好听文雅的佛家名字(短句63句精选)

好听文雅的佛家名字

1、(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  你如果说,佛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是空的,请问是谁说的?佛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这个世界,水泥就是水泥,墙壁就是墙壁,同我们一样,没有两样。要特别注意这种地方!不然学佛的人就流入一种毛病,叫作高推圣境。讲好听一点,把佛的境界推测得太高远,假想得与人完全两样,那是不平实的。(好听文雅的佛家名字)。

3、在佛教里有一则非常有名的典故,讲的是悟达国师生人面疮的故事。悟达禅师是唐朝时一位大德,戒律学问均为世人所标榜,唐王朝也尊礼他为国师。一次皇帝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便生起了一念骄慢心。从那以后,他的腿膝盖上就长出了一个形似人面的恶疮,耳鼻眉目等齐全,而且其口能吞食饭食。恶疮长成后,痛彻骨髓,悟达禅师为此而昼夜不能安宁。皇帝召集天下名医,仍不能治愈。(好听文雅的佛家名字)。

4、  中国人的姓名体现辈分、渊源、传承、期盼、情感、思想,讲出处、有典故、通伦理、求蕴藉,避讳之礼博大深厚,礼义廉耻尽在其中,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取名的基本方法、择字风尚及忌讳要点等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可在探寻当时政治形势、时代精神、社会习俗和文化水准诸方面获得宝贵的启迪和资源。

5、  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惟意识,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忘记,所以说能够思惟、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6、  「黄花翠竹寻常事」,然后回观古德所说:「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便知本来平实,一切现成。

7、  「浮图楼阁立中天」,浮图是塔,造一个佛塔,七层的叫七级浮屠。中国人有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别人一命,等于独资盖了一个庙一样。事实上这话是佛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有为功德。

8、  什么叫灭度呢?使他离苦得乐,进入涅盘。所谓涅盘的境界,就是离苦得乐,灭度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要看到灭度两个字,以为是把他砍头杀了,那还得了!灭度就是涅盘两个字的翻译,是形容辞,走入了寂灭、清净的境界;是回头是岸那个岸。这个境界也就是离一切苦,得究竟的乐。要想学佛,第一个动机,就是要有这个心。

9、  “丁”是一个独体结构的字,笔划少。这就要求与之配合的名字,最好也是笔划比较少的。如:丁小兰,从整体来看,给人的感觉比较匀整、和谐、舒服;丁繁森,就会给人以头小身子重的感觉,不和谐;丁一微,则给人前轻后重的感觉,不和谐。

10、(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相应生嗔恨。)

11、还有如:百川(百川归海)、泊明、明志(淡泊明志)、同舟(风雨同舟)、裁云(镂月裁云)、行云(响遏行云)、慧中(秀外慧中)、清源(正本清源)等等。 

12、  因为有些年轻的同学们,心心念念在学佛,而且发疯一样的想成佛,成佛干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自己会度,不要你度!「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你要晓得佛法的理,一切众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干什么?每个众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后,对他的师父讲:迷时师度,悟后自度。众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课中要念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都是自性自度中。

13、  大家天天想见佛,如果你打坐看到佛来,那个绝对是魔,不是佛。佛吃饱了饭在那里打坐,他不想来看你,只有你去看他差不多。所以,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佛接著说:

14、2016年的爆款名榜单,除了重名现象,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

15、  在色身还没有变空以前,受报被杀了,像杀头、受伤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况,并没有痛的感觉,所以那个不算忍辱。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密。到达没有痛的感觉,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说是忍辱波罗密的功德。尽管功夫到达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这个功夫不稀奇,等于我们上了麻醉药,开刀不会痛,那不能说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没有上麻醉药,极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当场就可以把五蕴里的受蕴与想蕴,都拿开而解脱了;学佛也是要学解脱,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加以说明。

16、  什么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印度的习惯。印度这个民族不太注重历史,觉得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记那么清楚干什么?对于数字一个两个,一万个两万个,开口就是八万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个月做一季,也是一年十二个月。佛经上讲时间,一天分三时,就是三个阶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日分就是中午,后日分就是下午,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一天。

17、  船子和尚就问夹山:「大德高栖何寺?」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学问都很好,说话满口的字句文雅,夹山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开悟了的话。就是我们普通讲:你贵寺在那里?夹山答话:「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这似乎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还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禅宗叫机锋,一句话,不等你考虑一下讲出来,等你考虑了一下再答,就已经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18、  「一呼百诺作雷鸣」,一个人当了帝王那个威风,福报是太大了,随便叫一声,下面多少人答应,好像上天打雷一样,这是说人世间作了皇帝,福报是最大的;所以人人都想当皇帝,但是这个不是真的福报,真的福报在那里呢?

19、R:看到了…我同学的名字我妈的名字我妈朋友们的名字我前任的名字…等等

20、  所以我们这个肉体及头脑思想健康与否,都因种性、业力不同而有差异。有人对气候特别敏感,今天很热,有些人不大怕热,却怕冷!因为每个人身体不同,健康不同,都是因为业力不同。

21、(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22、  我们很多同学常常跑来跟我开玩笑,老师啊!我前生究竟是什么变的?我又没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见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报,「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难之处就是这个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它承认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现象则是变来变去的。

23、  点评:“惜真”在句中可以理解为祢衡真是令人同情。“狂处士”指的是祢衡,一位恃才放旷的三国名士。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感概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将成过眼云烟,体现了他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惜真”作为女宝宝名非常合适,寓意着孩子以史明鉴,珍惜当下,不为过去的事而烦忧,做个随心自在的人。

24、  等于人闭上眼睛,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看不见了,永远摸不出来。假使真想明心见性、见道,「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一切无所住,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等于这个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阳底下,当然万象森罗,什么都看得很清楚。

25、  第二层问题,金刚经讲到这里,佛为什么突然提起来五眼的问题呢?他自己问,下面又没有作结论,至少对于五眼这一段,他只提出来问题。接著又讲别的去了,其中的道理在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今天好像当眼科医生一样,把你的眼睛翻开检查检查,而且他是自动的,他又不要你挂号,什么道理呢?

26、①缯头:二踢脚一种,上端用麻线扎住,增加爆破力度。

27、  「罔象玄珠踪迹杳」,这是庄子的典故,就是说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大千世界,是本源的一个投影,第二重投影;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一个投影而已。我们这个身心是投影里头的第三重的投影,第三重的反射,所以这个东西啊!罔象里头的玄珠,你要回到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要在这个地方去了解它。

28、  人生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好坏,甚至于应该生那一种病,或者环境上应该有那一种遭遇,都是这个业识的作用。业识分析起来非常麻烦,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了解,我们坐在这里活著的人,是身体在这里起作用,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于业识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讲身布施,身布施很难,因为业识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29、  使用冷僻字起名字(49%)。不少人喜欢在名字中用生僻字、异体字,甚至是废弃字,如公式、緈、砀、蓪等字,常被念错、难听、有歧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首先,因为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些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在户口登记、身份证输入、银行开户时会大费周折;其次,孩子上学后首先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往往笔画繁多,孩子掌握起来十分困难;第别人读不出或读不对自己的名字,造成双方的尴尬。

30、  这个「是」,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这是古文的写法,拿现在白话文说,这个「是」就是这个,所谓这个实相这个东西啊,是无相,即是非相。我们应该还记得,前面在金刚经中佛也说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不著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无佛相,也无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连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31、  过去我们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样。世界上的人类,没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说明世界上的人,心里想法也没有相同的,眼睛的看法,也没有尽相同的。不要以为这个白色黄色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很远,老花与不老花,老花度数又不同,因为每人的业力不同。

32、  还是老话,不过这老话很不同啊!这个话里头有骨头。当金刚经开始的时候,佛对须菩提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善护念」,「应如是住」。这里答覆的不同了,他告诉须菩提,一个准备开始学佛,想求大彻大悟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当生如是心」。如是心是什么心呢?这就是佛家讲的发愿,立一个志向,发愿就是立志。立志做什么?「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要救世界上一切的众生,那些在苦恼中的众生我都要救,灭度他。

33、(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34、我们的心灵世界中的色受想行识,本来就是我们的心灵的现象,我们看不透它们的刹那生灭的本性,因此,我们丢弃自己的本位,捕风捉影地去追逐它,领受它,思想它,并付诸于行动去占有它。只要是有了行动,就会有得失成败。只要是有了得失成败,就会有得意与失意。只要有了得意与失意,就会有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这样地“弃本(心)逐末(相)”,不是佛家所说的大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弃本逐末的人,没有认清万法的本源,等于是忘了镜子,而去捕捉镜子中的影子。等于是忘了大海,而去追逐大海中的浪花。影子岂能捉得住?浪花哪得恒长久?心镜性海含万相,不取不舍本自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倒不如那稳坐青山的老仙翁,将个大江涛涛一时收。只要我们体证到了这个心性大海,那么,生生灭灭、千姿百态的浪花(世间万相),则无一不是我们自己。

35、用出生地或者故乡的地名起名的方法古代就有,相传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也称轩辕氏。

36、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取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妙用谐音双关,意义丰满。前面已经提到在起名时谐音的运用。

37、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周、秦、两汉时期,起名单字多于双字。到了唐、宋以后,取多字名多起来,但是皇帝除外,因为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所以还是单字较多,易于避讳。宋以后尤其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兴盛发达,人口增加,很多宗族理法形成,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所以明清以族谱命名影响很大。

38、李四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尚书尧典》)。 

39、  汉字有多义性、隐喻性、同音异义性的特点,从而使中国人的姓名含意变化万千。有的名字包含着出生时的地点、时间或自然现象,如“京、晨、冬、雪”等。有的名字人示希望具有某种美德,如“忠、义、礼、信”等。有的名字表示希望健康、长寿、幸福,如“健、寿、松、福”等。以《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作为例证:开篇和收尾的贾雨村、甄士隐;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四位小姐的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小说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取法、隐喻,用心奇巧,取义精妙。清人张新之谈及《红楼梦》人物姓名字号时评价道:“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言。甄士隐、贾雨村自揭出矣,其余令读者自得之。有正用,有反用;有庄言,有戏言;有照应全部,有隐括本回;有即此一事,而信手拈来。从无有随口杂凑者。可谓妙手灵心,指挥如意。”

40、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双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就我们人来讲,譬如这个墙壁,我们大家看都是白的,实际上每个人感受白的程度、白的形象,完全不同。因为有人是散光,有些是近视,有些是一只眼睛近视,一只眼睛散光,有些色盲,各种各样不同。所以一切众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41、吉祥:师父,修行一定要出家或者要住在寺庙吗?

42、  事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说慧,这个佛学名辞,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43、  高推圣境的结果,往往变成一种不正观。不正观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变成神经了。所以,金刚经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断了,真正的佛法平常就是道。

44、  所以我说我不是佛教徒,不能以身布施,你假使多跟我谈一下,我就不高兴了,心想怎么搞的,尽讲,我都累死了。这就是不肯以身布施,对不对?假使有人家要你帮忙,多跑一点路,唉呀!我那么大年纪,还给你跑,这也是不肯以身布施。所以真正学佛,以身布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45、  讲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为看不见的原故。其实很容易看,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可不是神通啊!不要瞪起眼睛,以为有个法子传你。你只要看看我们自己一生就晓得了,尤其我们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们中年所遭遇的环境,是年轻时候已经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轻及中年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把人生分三个阶段,二十岁前当前生,二十到四十当这一生,四十到六十当后生。这个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或者看近一点,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现在生,明天就是来生。

46、  安取自于安心乐意,安解释为心情安适,用在女孩的名字中,是家长希望孩子日后的生活能够过得安定、心情愉快。艺表示才能,寓意德艺双馨,家长用在孩子的名字中,是希望孩子的品德行为和才能技艺都有良好的声誉。安和艺组合在一起简约又好听,日后孩子的生活一定会安定美好,洁身自好,做一个品行端庄的女孩子。

47、源灯法师:回答你一句,别把自己当寺院的VIP,把福报提升为福德。你默默无闻,做了就做了,没有需要回报之心,也不把自己当成是寺院的VIP,那你的功德就是福德。有些初发心的菩萨很执着,会产生很多疑问,佛陀既然让我们不住相而行布施,我们什么都不执着,三轮体空去布施,这个因地空了,那将来在果地还能不能得到功德?我们看经文中佛陀是怎么说的,“何以故”就是为什么的意思,为什么佛陀要叫大众不要去执着于六尘之相而行布施,佛陀在此地自问自答,“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在这段经文中佛陀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住六尘之相布施,就是以我们前面所讲的三轮体空的精神去行布施,我们所得到的福德那是不可思量,无有边际的。这个地方讲的是福德而不是福报,福报与福德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福德是成佛的资粮,往生西方亦复如是,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佛陀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要注意这里讲往生西方的资粮是福德而不是福报。福德是福慧双修的结果,六度法门即是福慧双修,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报,禅定、般若是修智慧,精进通前通后,前面的布施要精进、持戒要精进、忍辱要精进,后面的禅定要精进,般若也要精进,所以这个六度法门它就是福慧双修。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你想要成为这个世间有福报的人,你只要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就可以了,如果你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做好了,你就可以得到无量的人天福报。但是我们要知道,福报是世间的有为法,有为法还有一个名字叫有漏法,有为法在《金刚经》当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再通过一个典故来看看福报与福德之间的区别。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法,梁武帝听说达摩祖师是一位高僧,就将达摩祖师请至宫中促膝长谈,梁武帝就沾沾自喜的问道:“大师,我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就跟他讲:“并无功德,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梁武帝听了之后就闷闷不乐,达摩祖师觉得梁武帝不是可度的法器,就私下而去了。那达摩祖师为什么说梁武帝所做的这一切善事没有功德呢?我们现在的学佛人做的也很多,全心全力的供养道场、供养三宝乃至于弘扬佛法,我们要从这个故事当中仔细的去思考,你看达摩祖师说梁武帝做了那么多却并没有功德。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梁武帝执着于这些善事,也就是说他没有不住相而行施,他是以希望得到回报的心在做布施,那这样的布施只是有漏的人天福报,而不是无漏的福德。所以我们学佛人在修学菩萨道的时候,一定要具足三轮体空的精神,这样我们所做的善业才能成为无漏的福德,成为我们将来往生西方的资粮。为什么现在学佛的人多,念佛的人也多,往生的人却少呢?根本原因就是学佛的人不明理。不明理就麻烦了,虽然我们也在行布施,但都是住相布施。在寺院里面,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捐款以后都希望成为寺院的大功德主,我们要知道这就是有所住,这个功德就小。你默默无闻,做了就做了,没有需要回报之心,也不把自己当成是寺院的VIP,那你的功德就是福德。福德与福报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福德是无漏之法,是成佛的资粮,而福报是有漏之法。什么叫有漏之法,就像我们往茶杯里倒点水,但杯底有个洞,福报就像水一样慢慢漏掉了。你福报修得再多,如果你这辈子不能往生西方,五戒十善也没有持好,那这个福报来世不会到善道去享,到哪里享用呢,到地狱道做个大鬼王,到鬼道做个土地公公、土地奶奶,到畜生道做个大熊猫、宠物狗。由此可见,修行人只要念头一转,一明理啊,福报就可以转为福德,那才是真正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以后在修学六度法门的时候,一定要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修学,这样我们所得到的福报才成为福德。

48、(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49、  我到了基督教堂一样的很恭敬,基督总是个好人嘛!总叫人家去做好事,也叫欧洲人、美国人、白种人,都要做好事。好人嘛,排排座,请上坐,吃果果,给他磕个头。基督年纪总比我们大多了,大了一千多年了!学佛的人第一个胸襟要大。所以学佛,第一要学这个人,学常开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萨,就是肚子要大一点,包容万象,什么都是好的,都对;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学他胸襟大,面孔对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这个就是佛法。

50、(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51、  所以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烦恼是烦恼;能够把烦恼、痛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行为,心理上的心性,这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菩萨是积极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要处处牺牲自我,必须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说,佛为什么让人家砍他的身体?他是为了证明给世人,修证佛法确有其事,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晓得。

52、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佛法讲的因果是讲三世,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佛在别的经典里答覆过这个问题。有人问过佛说,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好事,结果却那么惨呢?佛说因为他过去的恶业还没有报完,所以先还这个恶报的债。他现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将来或他生来世要去收帐的。

53、(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54、  真性的情感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呀?有问题!真性怎么会有情感,真性不是没有情感吗?所谓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虚妄相;但是,如果佛没有情感,佛不会发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55、  有一般人解释金刚经,说般若是讲空,因此不可得,就把它看得很悲观。空,因为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它非空,它不断的来呀!所以佛说世界上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不实在。但是有为法,体是无为,用是有为。所以我们想在有为法中,求无为之道,是背道而驰;因此一切修持都是无用。并不是把有为法切断了以后,才能证道;有为法,本来都在无为中,所以无为之道,就在有为现象中观察,观察清楚才能见道。

56、  「形象由来不是真」,这个形象是一切虚妄偶然的存在,不是真的。但是物质世界与形象是那里来的呢?「都依心色起闲因」,唯心是道,心物一元,是心的力量生成了这个形象。「可堪举世疑狂客」,佛法本来叫你不要著相,不要执著物质世界的东西,可怜这个世界上,这一班没有智慧的凡夫众生们,「偏向枯桩境里寻」,偏偏都向那个枯了的树桩里头去找。我们打起坐来,一念不起,等于是个枯桩,这个枯桩有个典故,就是雪窦禅师的一首诗:

57、(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58、  后来不知过多少年,夹山再出来做大师,有前辈又出来请问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同样是这两句话,悟后是证到了这个境界,开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话。理念上虽对,但是,你嘴吧上会说,叫作口头禅,身心没有证进去。所以,有关这个相的问题就是这样,你著了相,总以为外面有个佛像,看到有个佛来,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梦也好,你看到佛在显身,你就著相了,就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这个道理。

59、  嘿!这个是菩萨心吗?这不是菩萨。这是说每一个人成了佛,都有他的国土。所谓庄严国土,不是物质世界的庄严,是心庄严;心的善行,功德圆满,心念清净,才是真庄严。所以说,如果有一种庄严的心理,这个已经不是菩萨心了。

60、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好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那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61、出自《论语》的,陈省身、于省吾、沈起予(“起予者商也”)、陈友谅、陆侃如、李宗仁等。 

62、  真正的大菩萨,同佛一样,并没有得一个什么东西,说他有个法宝,那是人世间的观念,功利主义的思想。他为什么成其为菩萨?因为他是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所以叫做菩萨;真正的菩萨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上一篇:伏尔泰经典名言警句(短句27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有关热爱生命的金句(短句88句精选)
  • 饭店欢迎吸引人的标语(短句14句精选)
  • 关于快乐的名言有哪些(短句31句精选)
  • 关于时间改变一切的名言警句(短句81句精选)
  • 时间的名言一年级(短句21句精选)
  • 描写有关时间的名言名句(短句54句精选)
  • 震耳欲聋的造句子(短句57句精选)
  • 重视安全的名言(短句23句精选)
  • 关于读书的励志句子唯美(短句51句精选)
  • 生活感触很深的句子(短句30句精选)
  • 有关爱学习的名人名言(短句53句精选)
  • 给彼此留点空间的句子(短句68句精选)
  • 关于孝的成语(短句41句精选)
  • 孝的名言警句和诗句(短句79句精选)
  • 鼓励积累的名言(短句39句精选)
  • 及时尽孝的名言警句(短句33句精选)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昆虫记摘抄1000字(短句58句精选)
  • 乙肝五项是什么(短句78句精选)
  • 换老师家长真心感谢老师的话(短句50句精选)
  • 词语接龙大全两字(短句15句精选)
  • 赞美龙的词语(短句8句精选)
  • 经典美文摘抄150字以及出处(短句106句精选)
  • 公认最好的歌词(短句13句精选)
  • 腓特烈二世名言(短句87句精选)
  • 最新句子大全

  • 好听文雅的佛家名字(短句63句精选)
  • 伏尔泰经典名言警句(短句27句精选)
  • 泰戈尔经典语录句子(短句80句精选)
  • 生命最珍贵名言警句(短句34句精选)
  • 有关热爱生命的金句(短句88句精选)
  • 饭店欢迎吸引人的标语(短句14句精选)
  • 关于快乐的名言有哪些(短句31句精选)
  • 关于时间改变一切的名言警句(短句81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