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棕叶飘香的时节到了。坐在窗前,常常能闻到隔壁邻居家飘来的熟悉的香气,忍不住咽了口水。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除了吃粽子,古代诗人们在端午节都做什么呢?心情又如何?我们一起从流传下来的古诗歌中品味一下。
2、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描写端午节的诗句开头)。
3、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4、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忄欠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
5、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6、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7、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8、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9、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12、下阕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啊。最后两句饱含忧愤,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是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作者只能是“聊一笑”,无可奈何啊。
13、宋代欧阳修: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14、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5、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16、该作品写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上阕开头写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描绘了一幅世人忙于庆祝节日、热闹繁忙的景象;“空惆怅”一句感慨世人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下阕首句道出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也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无人解”一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的情怀。
17、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8、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19、夏至说可以在刘德谦的《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找到答案。其理由有三个:一是在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中,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风俗,而是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二是端午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风俗习惯与屈原无关。三是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中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中夏即是端午,故端午节又称“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应是夏至。
20、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21、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22、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
2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描写端午节的`诗句《午日处州禁竞渡》
2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5、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26、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27、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28、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9、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30、高咏楚辞端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31、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3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3、这个是描写端午划龙舟比赛的场景,热闹非凡,是不是感觉就是在你家乡划龙舟时也是这种场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