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句话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万事万物没有绝对完美的,一方面很好的事物可能在另外一方面表现得不是很好。
2、而那些谄媚的小人,往往就会用好听的话来阿谀奉承的讨好对方,所以什么话好听就说什么话,一点坏话都不会说。谁都愿意听好听的话,表扬自己的话,但是往往这样的话都会失真,让自己沉迷在被捧高的迷局之中而忘记了自己。古代的时候奸臣都是这样做的。
3、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近年来,许多非法集资者,金融诈骗者,在向公众集资时总是花言巧语,在台上话讲得很华美,但最后都无不被老子的“美言不信”所击中。2014年,北京中领航科集团董事长张少均及骨干数人在福州鼓楼区山水酒店会议室讲台上面对福州的投资者大美其言:中领航科是中科院研发的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将会一年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投资者会获得很高回报,集团还承诺投资者在上市前给予每月固定回报……结果中领航科到现在,很多投资者的投资“石沉大海”,董事长张少均也早已失联。北京炎黄文交所公司原法人秦福帝与顾问宁玉新之前更是指着一大堆皇帝用过的龙袍,玉玺,公主出嫁用的金鸡,唐朝藏酒等仿真文物,美其言:自己是皇家后裔,这些珍贵文物,都是被自己家族保留下来的。打造炎黄文交所平台,就是为盘活民间上万亿的文物资产,造富百姓……后来没过多久,法人秦福帝就被安徽界首市公安局抓捕,炎黄文交所公司也被查封,至今上万被骗投资人,数十亿投资资金未能拿回。
4、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5、编 辑: 阿静 雪儿 河汉女
6、人的局限性,更多在于看待事情会拘泥于一个层面,而道家的高明,则体现在看问题的角度。
7、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的儒释道一体化国学文化,不仅可以利益到全中国人民,而且更可以利益到全世界人民!
8、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
9、而这种“道法自然”落在不同的事物上,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落在“言语”上,便有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道理。
10、《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1、其二:是菅好春老师的突然去世,中断了藤野先生与鲁迅联系的唯一可能性。
12、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13、俗话说,画老虎的皮和骨头时,要知道老虎的脸和心是不容易的。事先,你内心的变化往往是不可预测的。随着事物的发展,真理和谬误自然会出现。那时,你会发现是你的老师给了你适当的批评。给你正确的肯定是你的朋友。对你撒谎的人是你的敌人。这其实与我们现代人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14、导向历,让2017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因字与词而不再平凡。
15、两个月后,1904年9月,周树人赴仙台医专留学,这对师弟得以相遇。与读者的一般印象相反,那年,周树人已二十四岁,藤野先生却才三十一岁,师弟相差仅七岁。放在现在,周树人已可称“老学生”,藤野先生却还是不折不扣的“青年教师”。不过,藤野先生长得黑瘦,留了胡子,又常黑口黑脸的,所以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显老。
16、“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意思是真正有知识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博学的人,博学的人往往又没有专一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学习知识的精力是有限的,博学的人并不精通,而精通某一项的人又不博学。
17、1926年鲁迅写《藤野先生》时,已与藤野先生失去联系二十年,该文其实表达了他对藤野先生的牵挂。1931年前后,鲁迅曾托友人去仙台东北大学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结果一无所获:“藤野先生是大约三十年前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是真名实姓。该校现在已成为大学了,三四年前曾托友人去打听过,他已不在那里了。是否还在世,也不得而知。倘仍健在,已七十左右了。”(1935年6月27日致山本初枝日文信译文)——可见藤野先生确实显老,1935年其实他才六十二岁。倒推三十年,三十岁刚出头的藤野先生,在当时的周树人眼里,起码已经有四十岁了吧?
18、 这种业力习气的小性子,一旦遭遇上,那些与我们认定的三观,所不相吻合的矛盾言辞时,我们就会天然地认为,是冒犯了我们自己的,面子和尊严了。
19、张松如说:“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如果单单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这就片面了。
20、 “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21、 因为“信言”出于大道,大道是朴素自然,所以“信言”一定是朴素自然。就像山水石沙,花草树木,它们都出于大道,是诚信的,是美的,诗意的。而华美艳丽的“美言”,已偏离了大道的本色,所以它不诚信。就像城市有些装饰华丽的高楼大厦,但却被当作用来非法融资的工具,却不诚信,是丑的。
22、藤野先生回乡后,曾有人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结果却未能成功。如果此事成功,而且又是在鲁迅生前(最好是鲁迅在北京期间),那鲁迅将会是何等地高兴啊!
23、“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爱听,故称之为“不美”。
2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是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里的第一句话。真正诚信于道的语言,是不华美的;华美的语言,都是不诚信于道。老子这句充满辩证思维的名言,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性善恶的映射。它同《道德经》里的其他哲理名言一样穿越漫长时空,依然如皓洁的月光照耀着现代人的人生夜路。
25、 佛法中所言的,一切贤圣,是指的,菩提心道次第,信住行向地中,初住位以上的,贤圣之行者。
26、诚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真理不会有人辩解,有人辩解的不是真理。有智慧的人并不是无所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并不智慧。
2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内心和外表往往是不同的,这很难看透。有些人微笑着看别人,心里可能不友好。有些人哭了,心里不一定难过。说别人的坏话是不公正的。帮助别人做坏事是不正义的。古人也忌讳那些甜言蜜语。甜言蜜语和慷慨的金钱礼物通常有其它的动机,表面上它们很友好,但实际上它们是为了贿赂人们玩玩法律游戏。
28、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29、(本文原载2008年9月6日、7日《新民晚报》“夜光杯”,有删节。全文收入作者文集《东洋的幻象》,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30、 真正来说,初住位,至七住位以前的菩萨,还都是内凡夫菩萨位呢。十信位菩萨,更是处在外凡夫的,菩萨位上。
31、《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32、 于六道轮回来说,烦恼痛苦才是我们最大的病。
33、“善者不辩”,是说有道之人,全德备身,其言合于天道真理,可以道达人事。言无彩文饰华,句句真实不虚,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则心必善,与人为善,不与人争辩。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语言,也必是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取人之善,当据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别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别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我不争胜于人,以善心待不善。别人的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浑厚以养大德。当人来争辨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不用巧辞奇说,其心自然清静平和。先辈云:“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辩”之深义。
34、藤野先生即使是在乡间行医,其严谨、敬业也一以贯之。1945年8月11日,战争结束仅仅四天前,在出诊的患者的家里,他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七十二岁,真正是死于工作岗位。他的遗言是“给我穿上纹服吧”——他得到过“正五位勋五等”的勋位。去世前一天,是个酷暑的日子,又是在美军的惨烈空袭下,他骑着自行车出诊,却穿着全套和式正装,夏季外套、裤裙、布袜,一应俱全,让常人难以想象。我们不清楚,这究竟是“穿衣服太模糊”,还是真正的一丝不苟?但这就是藤野先生。
35、宣 传: 黄龙 大漠烟云 老道士 静水流深
36、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37、(本文有关史实依据半泽正二郎《藤野先生のこと》,渡边襄《鲁迅の仙台时代》,均载《鲁迅と仙台》,仙台,东北大学出版会,2004年。)
38、我们现在来举一个有关“信言不美”的例子,或者说这个例子也同样表达了“信言不美”里面相关的意思。我相信我们当今地球上的人不知道有爱因斯坦的这个人是为数不多的,曾经在他很高光时刻,有人请他去做客,主人叫司机去火车站接他。其实我认为无论是主人还是司机都犯了这个“正常思维”错误,否则主人就会叮嘱司机,叫他不要以外在看人,意思是告诉他“爱因斯坦穿着很普通的,衣服都是便宜货,头发也可能很久没有洗了等等”,我有时想,我相信即使是主人当时告诉司机,司机也是难以相信他的话的。结果原本就被自己的“正常思维”所误导的司机,接不着爱因斯坦也就在情理之中的了。当年司机肯定是往那些“高大尚”的人士身上去寻找爱因斯坦的。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想表达的意思;而那些“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人,往往为了一己之名利(当然还有更多的其它原因),只在表面上下功夫,从而外在的“高大尚”,迷惑或者说误导了许多人的认知水平;我想经文“美言不信”也同样表达了这一点,我们表里不一的光鲜的外在,同样都是属于“美言”。
39、 所以尽管有时候听上去,心里有些不舒服和刺耳,我们就还是要忍着小性子,来认真的听,和反复地琢磨吸收,才是。
40、子承父业,藤野先生的长子也选择了从医,毕业于东北帝大医科大学,也就是以前的仙台医专。战争期间,作为陆军军医应征入伍,“活跃”在“南方方面”,1945年病死于广岛陆军病院。藤野先生一心善待来自圣贤故乡的人,关心清国留学生周树人的学习,但他的儿子却也被卷入了这场对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战争,这对藤野先生来说,也是另一个莫大的讽刺和悲哀吧?
41、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不知其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
42、藤野先生的墓,在福井县芦原町福圆寺的祖坟内。他的纪念碑,在福井市足羽公园里,是许广平女士题的字。他的纪念馆,设在了福井他的故居。2006年我旅行途中经过福井,后悔没下车去看看。不过,2007年9月25日,藤野先生的塑像来到了北京的鲁迅纪念馆,以后要看他就容易了。
43、 如此的话,就形成了一个相互悖论的情形。一方面,心里总是不喜欢听,那些贤圣真言,一方面自己又时常烦恼痛苦不断。
44、本私塾国学院以儒释道一体化国学为主体拟设立的学院分别为:
45、我为什么要说上上面这一段,这是因为道德经的思想文化被衰减,即被“浑浊”之后,就会造成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解经人士就难以得其全貌而窥之了。如果没有我国当今出土的道德经版本,我也只能看到的道德经版本就如同是我站在山东地段所看到的黄河,此时的黄河也早已不是源头清澈之流的黄河了。这就好比我看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黄河了,我再怎么有天大的本领,再怎么解释得好也是没有用的,也是会有很多错谬的,因为我所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以及所参考的资料都是早已已经有了许多错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是幸运的,是因为我可以参考已经出土的道德经版本可以让我站在,或者说身处公元前200年时期,甚至是之前。公元前200年之后的,好比刘家峡之后的黄河,我压根就不去看它了。我时想,所有站在黄河刘家峡地段之后的解经人士,他们也就难免采用肢解式解释道德经,否则就无法解释得了,这是其其二就是微观化解经,也就是原本是属于宏观层面的思想或者说东西硬是采用下降式解释,解释成我们微观生活层面的东西,或者说意思。因为我要说这两点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很大关系。
46、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47、周树人眼中的藤野先生都写在《藤野先生》里了,那么藤野先生眼中的周树人又如何呢?“周様(さま,音近“仨马”)不高的个子,圆圆的脸,很聪明的样子,即使在那个时代,脸色也谈不上健康。在我担任的解剖学课上,周様(さま)认真地记着笔记,但看他刚入学时日语还难以充分表达、听了也难以理解的样子,可想而知学起来会有多辛苦……在仙台只有周様(さま)一个(清国留学生),想来应该是很寂寞的吧?但也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只是在课堂上拼命地学习……不过,记得他并不是成绩出色的学生。”(《谨忆周树人様(さま)》)
48、只要是仙台医专的毕业生,几乎没有不记得“ゴンさん”的,也没有不津津乐道“ゴンさん”的。在学生们的眼里,藤野先生是个奇人,有点古怪,爱憎分明,认真严肃,顽固不化……除了《藤野先生》里写到的以外,在学生们中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ゴンさん”的趣闻逸事。
49、读诵儒释道经典,走一切贤圣之路,行持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六度万行!
50、那么什么是“信言”的“信”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自身里面找到答案(备注:我说的一体式解经也可以叫“以经解经”,用道德经作一个比喻,就是以道德经解释道德经),这就是第21章经文“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冥兮窈兮,其中有信”里的“信”字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备注:我们也可以参阅《庄子大宗师》里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这句经文里的“信”字,很显然说的是指道(自然)在时空之下,或者说在我们的物质世界里,对天地万物的“诚信、信实、守信”。这种道之信实是通过自然规律(法则)表现出来的,也同样包括自然界里的有规律的现象。例如唐代诗人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里的“信”所说的潮涨潮落;浙江钱塘江农历八月十五的潮汐。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有台湾兰屿岛达悟族人和飞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年3~7月间飞鱼会随着黑潮而来,带给兰屿达悟族人莫大的丰收;还有我们学地理课里的“信风”,都是指道(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守信。既然人类作为万物的最高级的生灵,那么体现在我们自然界背后里的来自道(自然)的守信,都是为我们人类服务的。所以“悟族人相信飞鱼是上帝的赐予,格外珍惜这项天然资源,甚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规律和禁忌,也随着飞鱼洄游的生态来制订”。这种道(自然)的对于我们人类的信实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多到不胜枚举。所以“信言”的“信”就基本上可以解释为“可相信的”,“可信靠的”的意思,合起来解释就是“可相信(信靠)的道理”,“真(实)的道理”的意思。用道德经里的格式来说简而言之就是“正言”(备注:道德经第78章有“正言若反”),或者说“真言”。这里无论是用“正言”,还有“真言”,其实说的是就是后来的道之理的简省道理两字的同义(备注:在我国传统里,相比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我们把宏观上的道理就叫做大道理),同样等同于我国近代翻译西方的真理两字之义。
51、“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意思是善于言辞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都善于言辞。因此,不要根据一个人是否善于言辞来判断对方,语言表达能力与个人品德并没有关系。
52、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看似与这次主题没有什么关系的例子。我在上篇博文里提到过我国传统典故“曾子烹彘”,或者说“曾子杀猪”。我在以前的博文讲到过道德经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之即“智”字,我们需要知道那时的“知”和“智”的区别,“智”是后出字,先是有“知”字,即作“知”,也作“智”用。作“智”字是作“巧智、智巧”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俗语来说就是“(小)聪明”,“精明”的意思(备注:基本同期的庄子是使用“机心”,或者说“机巧”这个词,参见“有机事,必有机心”),我们千万不要动不动望文生义了,要知道,在道德经里,或者说在我国早期,是没有什么叫做智慧的概念的(备注:在道德经里,效法自然里的“无为”就是人的智慧),其实“知”就是代表智慧,我们可以从后来的“智”这个字里知道这一点,“日日知,方为智”,或者说“日知为智”。在道德经第71章里就佐证了这一点(备注:道德经里面的思想是可以彼此互证的),经文“知不知,尚(上)矣”说的基本上就是“人去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就是一个上进的人”,我国民间有俗语“活到老,学到老”,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点,即不断地提高我们自己的认知水平,就是不断地提高我们自身的智慧程度。所以说道德经里压根没有智慧的“智”字,只有用作“巧智、智巧”的“智(知)”字。但是我想即使是这么一点我可以把它如同是钉在铁板上的,却在我国一两千年以来,竟然无一人是这么解释的,我实在想不通。或者说,对于这个“智”字的正确解释,我想一时也难以赢得国民大众的正确理解(备注:有关道德经里的“智”,详情可以参阅我以前的这篇博文)。
53、 六道凡夫众生,就总是在这样一个,似乎永远矛盾和纠结的,状态当中,生存和生活着。
54、“美言”者,即人都喜欢听的漂亮话,用浮华词藻装饰起来的虚言伪语。此类“美言”,或是为了投人所好,美言悦人,以夸大之辞比拟、讨好别人;或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巧簧如舌,将黑说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听不中用,往往言而无信,言多谎诈,虚诞无凭,说话不算数,故终而不被人信。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朴实,并不悦耳动听,但却句句忠恳。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虽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5、在仙台医专,藤野先生主教二年级的解剖学、解剖实习、局部解剖学等课程。人如其名,他以对学生要求严、给分紧著称,若放在今天,是一定会被学生评为“名捕”的,“教学评估”也恐怕够他受的。一年级新生会有相当部分留级,解剖学不及格往往是主因。连他这么关心的清国留学生周树人,一年级的解剖学课也仅得了平均3分,成绩等第是“丁”,也就是不及格;而按照当时仙台医专的规定,只有“丁”在两门课以内,没有比“丁”更差的“戊”(不及格中的不及格?),才不至于留级。不喜欢藤野先生严厉的同学,还特别抽出其姓名中的“严”字,给他起了个“ゴンさん”(音近“弓桑”)的绰号。
56、在道德经第81章前面24个字的经文里,我想后来的有人其实最想改掉的就是这节非常重要的经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句经文我相信很多人一看都能明白其中所说的意思,用不着我再来解释的了,我也在以前的博文里有多次详细讲述过。我有时想,真理或者已经接近真理的话语,就如同是强光,是刺眼的(备注:原话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真理如同阳光,是刺眼的”)。既然这句让某些人看起来非常“刺眼”的经文,被篡改掉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了。经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被改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之后,那么就会容易造成对首句经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正确的解释了,以及对经文“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里的“知”也同样无法有正确的解释了(备注:通行本不但修改了经文,也把后两句的经文在顺序上对调了一下)。
57、 令我们感觉美妙动听的,那些华美之辞,却总又,不那么,诚实有道。
58、 诚信,有道上的理的真话,有时候,总是令人们,感觉上,都似乎不那么美妙动听似地。
59、言为心声。故先辈们十分重视慎言。修真人应知,危莫危于多言,祸莫大于言人非。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所以要特别注意把握住言语关。管住嘴就是管住心。涉世做人,以慎言为先。静时常思己之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平时要存诚待人,口不妄言。言时以简要真切为第无长言,无累言,戒尽言。喜时,忌轻言失信;怒时,忌恶言失体。言到快意时须打住,事到快意处须转弯。人多时守口,独坐时防心。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修道者宜悟而行之。
60、 问题的,另外一面是,在现实生活的生存﹑生活,和交往﹑交游中,我们又总是,烦恼痛苦不断似地。
61、我们现在来看道德经第81章的前24个字的经文,剩下33个字的经文我已经在以前的博文里有详细讲述过,我在这里就不想再赘述了。我们可以从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道德经里知道,本章前24个字的经文是这样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后来在岁月的传承中,被衰减成了即我们当今所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里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们可以通过前后两者的比较,完全可以得知是由于人为的篡改,把原本是属于宏观层面的有关道德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思想,降低至属于微观层面的东西了。这就是我在上一篇博文里说的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原本的东西被降低了,当然有些是出于非人为的。这也是属于我所说的所谓的被衰减的其中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