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康德的核心思想(短句73句精选)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8-26 10:10:21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 康德的核心思想(短句73句精选)

康德的核心思想

1、康德认为人在纯粹的审美里绝不是在求知,求发见普遍的规律、客观的真理,而是在静观地赏玩形象、物的形式方面的表现。审美的判断不是认识的判断,所以美不但和快适、善、有益区分开来,也和真区分开来。他反对在他以前酌英国美学里(如布尔克)的感觉主义,只在人们的心理中的快感里面寻找美的原因,把美和心理的快适(快活舒适)等同起来。(康德的核心思想)。

2、《康德哲学思想及其对国人意识形态重构的意义》

3、然则,我们如果反过来以同样的态度“看”“自然”,在那复杂纷繁的现象中,仍有某种“秩序”“在”,在那流逝的时间中,有那神圣持久的力量在,在那“铁箍”一样的“因果律”中,跳动着“自由”的“生命”。“自然”本身-“事物本身”原本也是那样“巧夺天工”。无论那崇山峻岭,那潺潺小溪,夏日炎炎,秋虫唧唧,无不显示自然之“造化”,似乎在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自然”的“机巧”与“理性”的“机巧”原是“异曲同工”。

4、“理念”有了“现实性”,“自由”也就不仅仅为“形式的”,而且也是“实质的”。当然,这种“自由”既然不是“形式的”,则就是“在”“现实”中的“自由”,是“有限”中的“无限”。“无限”不仅仅是“思想”,而且也是“现实”。“现实”的“事物”有了“自己”,有了“自己”的“开始”,也有了“自己”的“终结-完成”。“世间”“事物”之间的关系,乃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能仅仅归结为机械的“因果”关系,不仅仅是“必然”的关系,而且是“自由”的关系。在康德看来,如果没有一个“完善因-终结因-目的因”则如何会有这样一种“杂多”中的“统一”局面,是难以想象、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而把这种“自由的和谐”归结于“偶然性”,又是“理性”所不能“停止”的地方,于是“理性”为“理解”这种情形,行使了自身的“判断-评鉴”的权利,使得“理性”在保持行使对“自然”作为客观对象-现象的“知识-认知”权之外,不仅以“幻象”为依据“推论出”一个“物自体”“理念”来,而且被允许对自然事物作为“对象”,作出非主观随意的“判断-评鉴”来,使这个“事物自身”的“理念”由“事物自身-自己”“自由地”“开显”出来。也就是说,按照“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的“生活世界”的“有机”部分,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或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些工具去“认知”它,“研究”它,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万物皆“自得”。此种“自得”之物,乃是“自由”之物,皆有“自己”之“本性”,而不仅仅有“自然”的“属性”。(康德的核心思想)。

5、我们知道,“知识”虽说最后由“功利”来支配,但它的直接形态是“静观”的、“客观”的,并不夹杂眼下当前的“功利”在内。审美鉴赏判断的“无功利”性,与“知识判断”在“静观”上,有共同之处,或许这就是审美鉴赏判断也可以同样采取“知识判断”形式的缘故,譬如“这花是美的”之类;但是,就“知识判断”本身来言,并无“快”与“不快”的问题,而只有“对-正确”与“错-不正确”的区别。审美鉴赏判断则不然。它不仅仅是客观的知识“断定”,而且也是主观情感的“表达”。一般来说,主观情感都是和“功利-利害”相关联的,而审美鉴赏判断则虽有快感而并无利害相关联。

6、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目的论的世界观设定了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神或至善既是第一因又是终极的目的,世界中的一切被解释为一种意志的作用。在中世纪,神学吸收了晚期希腊哲学的目的论思想,通过用目的论来论证神的存在,构建神学理论。目的论这种形而上学的规定同时也是伦理学上的,道德和自然秩序联系在一起,神作为有秩序的自然的必然结果,同时保证了道德的必然性。这样,在基督教神学下自然和道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按照神的秩序生活就是道德的。

7、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道德-自由”乃是纯粹“形式”的,它没有感性直观,不“在”时空之内,故而不是“知识”;但是到了审美的领域,“自由”有了“不确定”的时空直观形式,这种时空,只是提供人们作为“自由”的“象征”,而非“必然”的“知识”“图式”范畴,因而它的判断不是针对客观的“对象”之客观属性,而是“显示”“对象”的“自由”,即“显示”“对象”“自己”,显示“事物自身”,而这种“自己-自身”在知识领域乃是“思想体-本体”,因而是“不显示”的;如今到了审美领域,它通过“审美判断”,“显示”了出来,释放了“自由-自己”的意义,不是供人“研究”而获得“知识”,而是供人“鉴赏”。

8、第二种反驳:如果知识与其对象一致,那么这个标准如果是真的话,那么这个标准也要和某个对象一致,这个标准能找到它的现实的对象吗?

9、因此,人们实际上通过7+5=12这个命题扩展了自己的概念,而且给前一个概念加上了一个,在它里面根本没有想到的新概念。也就是说,算术的命题在任何时候都是综合的,是从经验性直观开始的,然后经过概念的扩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知识。

10、然而,在“艺术世界”中,我们正是在“偶然性”中看到了一种“必然性”,或者说,“必然性”正是就“在”那“偶然性”中。在艺术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必然性”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就在“偶然性”之中的“现实性”;同时也不是一种形式的“自由”,而是一种“实质性”的“自由”,亦即,我们在感性现实中看到“自由”。这就是说,在艺术中,“必然”和“自由”都是“在-存在于”“现实”之中。

11、时 间:2017年12月17日上午10点到12点

12、(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想》,英文本中,“语言”一文,Harper&Row,1957,p.1

13、因这个心意状态绝不应听从纯粹个人趣味的爱好,那样,美学不能成为科学。鉴赏判断也要纳入法则里,因它要求着“普遍有效性”,尽管只是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它要求着别人的同意,认为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愉快(美的领略)。如果他(指别人)目前尚不能,在美学教育之后会启发了他的审美的共通感,而承认他以前是审美修养不够,并不是象“快适”那样各人有私自的感觉,不强人同,不与人争辩。所以人类是具有审美的“共通感”(Gemeinsein)的。

14、作为物自体的自由王国和作为现象的必然王国两者间尽管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使得必然不能成为自由的因果性根据。然而作为同时生活在两者之内的人,将自由设想为自然的原因却是可能的,也就是,人们按照合目的性将自然统摄在自由这个终极目的之下。

15、1740年,16岁的康德进了柯尼斯堡大学,由于家境贫寒,没进行硕士论文的答辩。直到1748年,24岁的康德才终于从大学毕业,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大学里没有他的位置,于是,他决定到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上镇去做家庭教师。

16、书回正题,我对康德,是用我生命去体会康德,就是这样,还是难窥其一二。怎么回事?康德哲学本身就是很深奥哲学,不是大众化哲学。何兆武先生说读康德著作,要有自然科学知识做基础,我深深认同。

17、于是,我们看到,审美鉴赏判断之“无功利愉快”兼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静观”的,把“对象”当作“客观”的;另一方面,它又是“情感”的,把“对象”当作“引起”“主观”愉快的“原因”,因此这种“因果”关系,不仅仅是理论的,而具有实际的“效果”,“对象”乃是“主观”“情感”的“有效因”。这两个方面的互相制约与交融,就形成了审美鉴赏判断的自身的特点。

18、我们先要简略地叙述一下康德和这两方面的关系,

19、荷姆从心理学的理解来把审美的愉快归引到最单纯的元素即无利益感的情绪,亦即从这里不产生出欲求来的情绪。他因此逐渐发展出关于情绪作为心灵生活的一个独立区域的学说,后来康德继承了他而把这今学说系统化。康德严格地把情绪作为与认识和意志欲望区分开来的领域,这在荷姆还并没有陷入这种错误观点。不过他也以为一个美丽的建筑或风景唤起我们心中一种无欲求心的静观的欣赏,但他认为我们着想完全理解审美印象的性质,就须把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所激起的情绪和一个对象仅在“意境”里所激起的情绪(如在绘画或音乐里)区别开来。

20、康德把这种思维方法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他说,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而哥白尼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在康德之前,哲学家们要么重视经验,认为我们感官体验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要么重视理性,认为外部的感官世界都是源自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但这两种理念都是以某个事物为中心。

21、康德的认识论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里面,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这句话的背后,康德是在问: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否存在?其实这也是传统的认识论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22、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23、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24、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知识要素论”中,康德提出了构成知识的两个要素:直观和概念。康德说,直观和概念合起来才能构成了知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25、摘要:目的论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线索,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就习惯于用目的来统摄自然。在康德哲学中,目的这个概念被赋予了不同于前康德哲学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哲学史视角,简述前康德哲学的目的论,康德哲学对目的论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康德的“人是最终目的”的目的论思想,进而揭示康德哲学作为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颂歌的人文主义本质。

26、通过这些规定,康德仅仅在人自身中保留了合目的性,为自然科学开辟了道路,为理性自律的道德维护了尊严。他将目的论从对自然的断言和在知识领域的误用中拯救出来,把人类对自然的妄加论断变成人自身认识能力的调节原则,让人类不正当地给自然的东西都回到人类这里来。

27、这也是老子说的“常道”,孔子说的立于礼(礼即理).

28、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康德亦然。读数遍,读以十计遍康德,多少还是能有所斩获。读康德,有一前提,心要静,净。康德哲学除了给你带来智慧,物质的东西是不会有什么收益的。

29、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30、总的来说,经验性直观来源于经验,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康德说,知识是开始于经验,同时光有直观还不行,因为直观只能给我们一个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等直观,但是这离知识或者判断还很远,还需要赋予概念,概率来自于理性,比如一个红色的、圆圆的、甜的东西,我们把他称之为“苹果”,苹果这个概念都是人类运用理性的能力,赋予这个事物的,苹果、红色这些概念只有人类能理解,其他动物是不知道的,这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有了直观之后,我们需要概念,才能形成人类可理解的知识。

31、康德的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大作。分别论述了他的认知论、伦理学和美学的见解。尤其是《纯粹理性批判》,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在康德之前,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对实体或者是本体的研究,诸如斯宾诺莎等哲学大家。但在康德之后,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变,人们开始研究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知识的来源问题,是来自经验?还是先天具有知识,我们能否得到正确的知识。认识正确的知识何以可能,在认识知识之前要先对认识本身加以批判等,这些就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大约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就是解释我们能知道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

32、总而言之,康德应当算是金牛座的。他在有生之年中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他属于哪个星座,但是他的稳重着实也让人感到了金牛座的赤诚。虽然相比金牛座,康德的性格以及生活习惯于白羊座更加接近,或许也是因为康德出生于两个星座更替的时候。

33、《判断力批判》则回答了我们最想要了解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是我们可以抱有希望的?对此他给出的解释是道德如果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需要假定上帝的真实存在,同时认为生命结束并不是一切事物的终结。

34、康德喜欢追求纯粹、纯洁,结果陷入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坑,远离了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里的斗争,梦想着“永久的和平”。美学到了这里,空虚到了极点,贫乏到了极点,恐怕不是他始料所及的吧!而客观事实反击了过来,康德不能不看到这一点,但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使他不能用唯物辩证法来走出这个死胡同,于是不顾自相矛盾地又反过来说:“美是道德的善的象征”。想把道德的内容拉进纯形式里来,忘了当初气势汹汹的分疆划界的工作了。

35、人们如果将目的带进自然中,也就是不在机械作用的序列中而是通过理性在概念中去找事物的原因,那么这种事物的目的与理性的关系是偶然的,其因果性似乎仅仅通过理性而成为可能,但在这里,客体又表现为通过反思判断力设想的因果性才成为可理解的。这种自然目的在有机体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作为“在其中一切都是目的并且交互地也是手段的那种产品”同时是自己的原因和结果。有机物“各个部分(按照其存在和形式)唯有通过其与整体的关系才是可能的”事物通过目的,也就是通过概念而成为可能的,所以它是“一个与它的质料(各个部分)有别的理性原因的产品,这个理性原因的因果性(在造成和集合各部分时)是通过一个关于由此而可能的整体的理念(因此不是通过该事物之外的自然)来规定的”

36、康德美学的主要目标是想勾出美的特殊的领域来,以便把它和真和善区别开来,所以他分析的结果是:纯粹的美只存在“单纯形式”里即在纯粹的无杂质、无内容的形式的结构里,而花纹图案就成了纯美的典范。但康德在美感的实践里却不能不知道这种抽空了内容的美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就是极简单的纯形式也会在我们心意里引起一种不能指名的“意义感”,引起一种情调,假使它能被认为是美的话。如果它只是几何学里的形,如三角、正方形等,不引起任何情调时,也就不能算做美学范围内的“纯形式”了。

37、它是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和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

38、但是实际上,人的道德并不只在理性中实践,人实际的道德行为必须受到自然秩序的约束;人对事物的认识也不纯然只依靠知性的构成性原则,人必须按照在知性那里非必然的统一性来设想种种特殊的自然规律。在传统目的论中,上帝就是知性和道德的统一性,通过对自然的直接的目的论的断定而实现了两者同一。

39、(15)也就是说,“我思”要和一个表征对象的概念相联系,而后者的应用预设区分活动。

40、然而,“无-非存在”同样并非人主观臆造出来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自然”作为“全体”虽非当下眼前时空中的一个“对象”,也不是“超越时空”的“思想观念”,并不是“存在”于“思想”里,恰恰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世间”,也“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间”“有”一个“无”“在”。

41、宗教方面: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42、实际,读康德是没有人能提供什么方法,提供捷径的。

43、英国的美学家和法国不同,他们对于美,不爱固定的规则而爱令人惊奇的东西,在新奇的刺激以外又注意“伟大”的力量,认为“伟大”的力量是不能用理智来把握的。因此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没有整体的心灵活动和想象力的活动是不行的。

44、康德对他们都进行了抨击,同时也进行了调和。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的思维在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是我们在思维中构造了一个自己认为的“现实世界”。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45、康德说,人们如果选取更大一些的数字,就将更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清楚,无论我们如何摆弄我们的概念,不借助于经验的直观,仅仅凭借理性的分析我们的概念,我们将永远得不到和。所以,康德指出,人类的知识是经验和理性的结合,起源于经验,形成于理性。

46、这里所要讲的是康德理性主义是其批判哲学乃由独断之梦中惊醒而反省所通达的完整的系统.

47、我们看到,无论是“知识”领域,还是“道德”领域,在康德的哲学中都是非常“严峻”的,都不“保证-许诺”“生活”的“幸福-完满”。“美满”的“生活”也许只能在“艺术”中寻求到一种提示,而尽管艺术的世界,似乎是康德意义上的“天国”的“投影”。

48、《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49、第一种反驳:因为对象是不会说话的。只有我将我的知识和我和对象的表象作比较,所以我本人是知识真假的裁判者。这里的“我”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人类”。

50、略略就读康德,说了一下个人看法,有请方家内行人士指正和批评。

51、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52、面对自然和道德的分离,如何让自然科学摆脱旧形而上学的干扰,基于这种新形而上学而使一种不依赖于目的论的自然的道德得以可能,这就是康德面对的问题。

53、然则,如何才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则要从一个统一的原则-原理出发,“推出”或“开出”“自己”的多样性和现实性来,这样的多样和现实,虽然不是“理论知识”所能把握的,但却同样是“理性”所“可以理解”的。

54、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规律,5点起床,每天早晨的五点,他就会起床,然后开始两个小时的工作,中午吃饭后,他一定会去散步,晚上十点会准时上床睡觉。甚至于到最后,他做事情沿途经过的家庭主妇会用他的活动当做时间表,因为分毫不差。

55、但早在1764年他已写了《关于优美感与壮美感的考察》,内容是一系列的在美学、道德学、心理学区域内的极细微的考察,用了通俗易懂的、吸引人的、有时具有风趣的文字泛论到民族性、人的性格、倾向、两性等等方面。

56、美以外如快适,如善,如有益,都是令人愉快的表象。康德进一步把它们分辨开来,说它们对于我们的关系是和美对于我们的关系不同的。康德哲学注重“批评”(Kritik)亦即分析,他偏重分别的工作,结果把原来联系着的对象割裂开来,而又不能辩证地把握到矛盾的统一。这造成他的哲学里和美学里的许多矛盾和混乱,这造成他的思想的形而上学性。

57、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特地在一条小注中指出,纯粹的感觉是没有先天的条件可寻的,他这个意思到了《判断力批判》有所改变,这里的全部工作正在于判明感觉中仍有先天条件可寻;不过,我们仍可以从论题的转换来理解康德这个转变。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讨论的是“经验知识”如何可能,亦即感觉经验材料必得遵守理性为经验所立定的法则,才允许进入知识的王国,这里的“纯粹感觉材料”即是“物自体”,首先不能进入“时空”直观,乃是一团“混乱-混沌”,则无“知识”可言;在“审美-趣味”里,“感觉经验”之“个别性”不是作为“知识”之“给予”进入“理性”,“理性”也不是作为“立法者”向这些“个体”“规定”“法则”,而是作为“反思判断”的“材料”,寻求一种不确定的-只起“调节”作用的“理性概念”,因而就不在知识的层面,而是在审美-趣味的层面提供一种“不确定”的“秩序”,只具备“秩序”的形式,而不能“概念”化,不能“公式”化。亦即,不能“规律”化。审美-趣味,并不是从一条原则或公式、定理出发来寻求“例证”,而是从“个别”中见“一般”,于感觉中见理性,于“混沌”中见“秩序”,于“现象”中见“本质”,在“必然”中见“自由”。

58、我们所有的经验知识都是运行电脑里面的各种软件然后获得的,但是要获得这些经验知识的前提,就得有先验的电脑和软件,这就好比我们说的“先验”,它是经验知识的前提,没有硬件软件,我们也没办法在上面运行软件。而这台电脑要存在,就得先在一个地方吧,这个存放电脑的地方,也就是先天的,它就是时间和空间,而我们所以这些都需要概念,否则我们连表达都无法表达。这个比喻不那么恰当,但是可以让我比较直观理解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59、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信仰新教的虔诚派的教徒,虔诚派非常强调宗教精神,也非常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所以康德从小的精神世界就受到很深的虔诚派的影响。上学后,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所以他的宗教哲学其实就是对虔诚派的一种反动。1740年康德进入柯尼斯堡大学读书,后来因为家境贫寒,直到1748年才正式毕业,毕业后康德去了柯尼斯堡附近的小镇当家庭教师。一边学习一边教书的他,思想渐渐走出柯尼斯堡,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60、哲学方面:康德“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

61、第二个是,对“因果论”的质疑,如果说对经验的质疑是对知识的质疑,那么对因果论的质疑,就是人类天生有依靠因果关系认识世界的本能,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但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而已,这是一种天生的因果本能。值得一提的是,因果的本能在康德的思想里面,也是先验的能力。

62、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这种审美鉴赏态度的表现,是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使事物的“本来面目”,使“事物自身”“显现”出来,而不是停留在事物表象的“模仿”。既然“事物”之“本来面目”不可能在知识“因果系列”中“显现”出来,而艺术家的工作恰恰又是要将它直观地提供、揭示出来,则他的工作就不可能是“知识性-技术性”的,而是“自由”的,“创造性”的。他要使“不在场”的“在场”,就必须从“无”中“生”出“有”来,使“无”也“有”,使“不(非)存在”成为“存在”,使“思想体-本体”成为“实在体-现象”,亦即,在“现象”中体现“本体”,在“现实”中“显出”“理想”。而总括起来说,既然为“无”中“生”“有”,则必是一种“创造”。

63、  康德逝世以来的二百多年间,欧洲哲学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从康德到黑格尔,已经有了一个飞跃,黑格尔以后,除了马克思的世界性革命变革外,在欧洲哲学范围内,也有相当的进展,特别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以后,欧洲哲学出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影响之深远,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思路中,海德格尔又是独树一帜,与尼采、基尔克特等,汇集于上个世纪后半页的法国前卫哲学,正在扩展着自己的影响。欧洲哲学的晚近的发展,似乎已经离开康德哲学很远很远了。

64、所以直观和概念是构成知识的两个要素,但是有两个其实还不够,知识是一种判断,所以还要把直观和概念连接起来,才能形成知识,比如:苹果是甜的、苹果比桃子更好吃等这样的判断等等,但这些知识显然是经验性知识,也就是综合判断而来的,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在康德的知识论里面,康德所要获得的真正的知识,是那种“先天综合判断”,也就是既是先天的,具有必然性,也是综合的,来自于经验,这样的知识存在吗?

65、照康德的意见,在纯粹美感里,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审美感是无私心的,纯是静观的,他静观的对象不是那对象里的会引起人们的欲求心或意志活动的内容,而只是它的形象,它的纯粹的形式。所以图案、花边、阿拉伯花纹正是纯粹美的代表物。康德美学把审美和实践生活完全割裂开来,必然从审美对象抽掉一切内容,陷入纯形式主义,把艺术和政治割离开来,反对艺术活动中的d派性。它成为现代最反动的形式主义艺术思想的理论源泉了。

66、康德将目的规定为“一个概念的对象,只要这概念被视为那对象的原因(它的可能性的实在根据)”由此出发,合目的性就是“一个概念在其客体方面的因果性”目的要解释的是“绝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而且作为结果的对象本身(这对象的形式或实存)都被仅仅设想为通过这结果的一个概念而可能”通过这种界定,康德确定了一般的目的形式,进而对审美判断中的主观合目的性进行了说明。美的合目的性就是“对于人类判断力来说的可把握性和把特殊经验联结在经验的一个体系之中的可能性而言”(4)主观合目的性,而这些审美对象“好像真正说来就是为我们的判断力摆出来”

67、(13)比如《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自然形而上学基础》。

68、外界的光线通过苹果表面反射,然后这些光波刺激到了我们的眼球,我们的眼睛将这些“刺激”通过大脑翻译成了“苹果”这样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完全可以说,人是被动的,不是人认知到了这个事物,而是外界有一个信息传递给我们大脑,他们符合我们某个认知。这种视角的转换,正是康德的哲学称之为“哥白尼式革命”的原因。

69、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70、荷姆的主要美学著作即是《批评的原则》(1763年译成德文,1864年铿里士堡《学术与政治报》上刊出一书评,可能出自康德之手。见Schlapp:《康德鉴赏力批判的开始》),是分析美与艺术的著作。由于他在分析里和美学概念的规定里的完备,这书在当时极被人重视。这是十八世纪里最成熟和完备的一部对于美的分析的研究。莱辛、赫尔德、康德、席勒都曾利用过它。他对席勒启发了审美教育的问题。

71、“苹果”的概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眼前这个东西,真的就是“苹果”本身吗?其实也不是,因为苹果这个概念只适用于人类的认知。所以,其实在人类和这个真实的世界之间,有一层“屏幕”,或者说,我们永远都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让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身,或者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也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其实,从科学上讲也是一样的,因为人眼所能感知到的光波波长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苹果,并不是苹果这个“物自体”的全部,只是我们人眼能感知的光波范围内的物体。

72、因此,康德试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上一篇:袁隆平的故事300字左右(短句17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袁隆平的故事300字左右(短句17句精选)
  • 书有关的名言名句(短句46句精选)
  • 女生网名大全有气质的简短【网名精选69个】
  • 我懂得了珍惜时间的作文(短句79句精选)
  • 举世无双的意思(短句60句精选)
  • 女生网名唯美有气质的繁体字【网名精选97个】
  • 女生网名唯美有气质的四字【网名精选55个】
  • 独一无二的网名三个字【网名精选101个】
  • 男人独一无二的网名【网名精选53个】
  • 庆祝六一儿童节的作文(短句65句精选)
  • 独一无二的网名四个字【网名精选78个】
  • 儿童节的名言名句50(短句63句精选)
  • 独一无二的网名有蔡【网名精选51个】
  • 独一无二的网名和个性签名【网名精选55个】
  • 独一无二的网名女生仙女【网名精选41个】
  • 独一无二的网名头像【网名精选63个】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乙肝五项是什么(短句78句精选)
  • 昆虫记摘抄1000字(短句58句精选)
  • 换老师家长真心感谢老师的话(短句50句精选)
  • 词语接龙大全两字(短句15句精选)
  • 赞美龙的词语(短句8句精选)
  • 经典美文摘抄150字以及出处(短句106句精选)
  • 公认最好的歌词(短句13句精选)
  • 腓特烈二世名言(短句87句精选)
  • 最新句子大全

  • 康德的核心思想(短句73句精选)
  • 袁隆平的故事300字左右(短句17句精选)
  • 书有关的名言名句(短句46句精选)
  • 我懂得了珍惜时间的作文(短句79句精选)
  • 举世无双的意思(短句60句精选)
  • 廉洁文化名人名言(短句23句精选)
  • 六一儿童节美篇优美文字(短句74句精选)
  • 六一儿童节语录搞笑(短句94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