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第七)
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
3、为了更清楚地弄明白《论语》中“文”的不同意义,我们对《论语》的“文”一一做了分析对比,并按词性与用法大致将所有“文”分成了三大类,以便逐一释解。这三大类分别是:一是作为名词的“文”;二是作为动词的“文”;三是人物谥号中的“文”。以下将《论语》中的“文”放在具体语境中作逐一释解:
4、虽然准备一条道走到黑,但是孔子自己也明白,从政是不可能从政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从政的,怎么办?还是做一点文化传承的工作吧,也许自己的理想,未来可能会实现呢。
5、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6、(明)蔡清《四书蒙引》卷七:文者讲学之事。
7、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学什么?论语里说的很清楚。
8、朱熹《论语集注》卷二:文,典籍也;献,贤也。
9、由此可见,论语的版本都经过如此多的变迁,那么其解读更是千姿百态,尤其是不同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10、 这孔子也真够天真的,学而时习之,就高兴?有朋友从远方来,就快乐?长期不被人家理解而不生气?这可能吗?在中国古代,学而时习之,之所以成为一种可能,十个书生九个迂,不是指学而无用,这与孔子当时的思想大相径庭。孔子指的所学,不是只学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或者说,孔子所教与所学的,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东西。现代人所学的东西太多,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更多的已经成了娱乐,和古代的所谓简单技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当下的国人,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倘若学而时习之,非把学习者累死不行;对必须的技术而言,也并不是一定要学而习之,有些综合技术开始交给机械人去做了。为学之根基,已经从实习之规超脱到掌握方法层面,单纯逐项去实习学问,累不死也会拖累得精疲力尽。其实,当下的读书学习,已经成了一种自尊方式。这种自尊就是知道的多了,思想通达了,未必事必躬亲,每件事去问个究竟,说个明白。
11、打个比方吧。23章: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把“司马牛之叹”联系起来,把卫灵公的男宠宋公子朝联系起来,就牵出许多东西。
12、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记住了这两点,错误就不会再犯。
13、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论语里也有这么一句话:“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论语·述而篇第七)
14、以上第三类“文”都是人物谥号中所带之文(14例中文王之文亦属此类),其含义不是孔子及其弟子们所能左右的。虽然在21例中,孔子对孔文子与公叔文子谥之文的原因作了解释和肯定,但其文的含义也已是谥法所限定的。故而第三类“文”的意义不是《论语》所赋予的,而是当时的谥法所规定。据《逸周书·谥法解》,可以谥为文的条件如下:
15、总之,《论语》其实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东西,初高中的《论语》教材中,又全有较详的注释与译文,老师想给学生分派任务也难了。让学生翻译么,学生们全去抄;让学生记忆么,好多实词现在不常用,这些不太常用的实词只在《论语》中有用,一旦离开《论语》,再难找到相应的应用语境,就连考试也不作要求。唯一一个可行的任务就是名句背诵,但名句背诵又用不着那么多的课时去教。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教起《论语》来,常有举步维艰之痛。
16、[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7、陈祥道(约1053-1093)是王安石的弟子,哲宗绍圣后,王安石《论语解》、其子王雱《论语口义》和陈祥道的《论语全解》一并作为科举用书,盛行一时,其全名“重广陈用之真本入经论语全解”,似即因科场而具。《论语全解》以“征引详核”著称。陈祥道《礼书》是重要的礼学著作(《儒藏》精华编第58册收入),其《论语全解》亦于礼制解说明晰。该书还继承了王安石以老庄解经的特点,值得一读。
18、第宋以后的文人都很认可《论语》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巨大功用。不然从宋朝出现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不会流传至今,且不论赵普是不是有学问,但后世文人都传颂这个故事,显然表明即使今天,我们仍愿意相信《论语》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巨大功用。
19、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20、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第十一)
21、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22、 学而时忘之,不亦爽之;来友慎待之,不亦理性也;君不知而指出,不亦君子乎?
23、本人按:此“文”的含义应指典籍文章方面的知识。此处文、行并举,正好是“文、行、忠、信”四教之二。由此而言,此“文”与5中之“文”相近。
24、《儒藏》精华编第105册已于2008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册包括经部四书类论语之属的五种书:北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南宋张栻《癸巳论语解》(存目,见《儒藏》精华编第233册《张栻全集》)、明刘宗周《论语学案》、清宋翔凤《论语说义》和康有为《论语注》。
25、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十:文武之道谓先王之道也。
26、朱熹《论语精义》卷六下:范曰:……文者德之著也,有文德则友斯会矣。……杨曰:博学而详说之所以会友。
2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jtVT7-kjk51jh8TX2Y5bg提取码:r3js 书名:论语全解
2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2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UovUYfcCZx4dmIEPQ2t1Q提取码:b3cz 书名:论语全解
30、一个人三十岁左右确立了价值观体系,雄心万丈的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后面一定会有各种挑战,也一定会有自我怀疑。或许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但万一错了呢?这时候你是像浮萍一样飘来荡去,最终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还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1、本人按:此处与9同义。棘子成对孔门“文质”并举的做法有异意,未能认识到“文”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32、桓魋的做法极不得人心,因为这个故事还有后续。这件事发生之后,弟子们为了老师的安全,把孔子劝离了宋国。而孔子的一个著名的弟子却在这个时候跟着投到孔子的门下,这个人就是桓魋的亲弟弟,名叫司马牛。这两个虽为亲兄弟,却是两样的人。司马牛投到孔子的门下之后,深为他竟不幸有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哥哥而感到可耻,所以,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感到没有颜面,总是叹气:“嘿,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要是真没有还好,他是有还不如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