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于是男主人公身边的人也通过他的视角展现出他们的独特模样,亲切和蔼,虚伪烦人,暴躁狂妄,假情假意,肮脏荒诞,惹人爱怜,精彩纷呈的周围人也映射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取向。
2、主人公是一位叫霍尔顿的十六岁男孩,就读于一所名叫潘西的私立中学。他是个奇奇怪怪“小大人”式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他总是持着许多不一样的心思、不一般的想法,他审视世界多过于审视自己,外界不是非黑即白但他态度鲜明。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甚至你觉得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想法或者做出某个决定,有时候他可能仅仅就是为了躲避一件事而选择去做了另一件事而已。出格没有定性,神思缥缈无规无矩。我刚开始读他的时候,总是对他冷不丁冒出的脏话和无所事事神游的态度感到厌烦和抵触。(麦田的守望者比喻什么)。
3、《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4、但较为欣慰的是,他告诉我们,“在离开一个地方时,我希望我明白我正在离开它。如果不明白,我甚至会更加难受。”
5、在现代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里,技术挤压着人的原始生活空间,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系数,却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系数。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自我,向着“非人”的异化状态沦落,而社会也向着物化的异化状态跌落。
6、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7、霍尔顿厌恶学校里面的一切,每次被开除的时候都非常的高兴,只不过在高兴之余又害怕家里面的责备,还有担心母亲的健康。麦田里的守望者从1951年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
8、我们可以猜测也许他是担心他照顾不好妹妹,妹妹会跟着他一起吃苦。我们也可以猜测其实他自己也觉得这件事情有些异想天开,只能想想而已。小说以霍尔顿这个少年的心态与眼光审视美国社会的病态,充满强烈的批判意味。他讨厌那种世道世风,他想逃离,但逃无可逃。霍尔顿的这种心态也代表着社会中清醒的那一部分人的心态。而愈是如此愈是痛苦。作家以此反映出美国社会的病源之深、病情蔓延之广。
9、家长只顾自己的想法,而不去听听孩子的内心,最后演变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0、3什么是麦田守望者?《麦田守望者》里霍尔顿的心声:“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眼里,成人都是腻烦透顶的假模假样,孩子天真烂漫,在麦田里玩,与之相对的,是险恶的悬崖(成人世界)。少年要守护这群孩子,不被假模假样的成人坑害。
11、他对现实世界的存在,尤其对成人世界的那卑鄙虚伪、道貌岸然的面孔,无时无刻地不感到沮丧。唯一能让他感到不是很沮丧的,就是“麦田”。这是他在街头偶然听到一个女孩唱起的歌谣,也让他第一次在绝望中生成出一丝希望。
12、我们喜欢偷偷叫你“大海”,有着海一样包容和韧性。一开始可能不知觉,但之后的日子里,被时间感动了也好,被这个可爱的大人感动了也好,总觉得怎么会有人一直这么认真!一点一滴,严格地要求我们,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在三年的时光流转中,我看到了你持之以恒的认真,也在风雨沧桑中看到你老了。
13、从做辅导员第一天开始,就问过自己,怎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一开始也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是几年的工作下来,体会到要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明白“责任”二字。
14、从此,我们不难理解霍尔顿,一个16岁少年的叛逆和矛盾。
15、在艾里和菲比那里,他能吐露心声,轻松愉快。
16、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细腻而探析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国内外分析霍尔顿精神病态的文章很多。
17、塞林格在这本书中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故事的讲述只限于霍尔顿的心理活动或感觉范围之内,而霍尔顿却是一个正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17岁的青少年,是一个对周围世界没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
18、“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人,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唯一真正想当的,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他如是对菲比说。
19、还是决定挑战一下,谁让这黄色的封面一直在诱惑我去打开它!
20、就算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着势力和自私,它引导者年轻一代也要变得势力和自私,但霍尔顿的愿望是守望这个社会的孩子,这是他对这个社会的反抗。他要随时随地能够出现,抓住在麦田里乱跑找不到方向的孩子,以免他们掉入悬崖。尽管自己正在被簇拥的人群慢慢挤落,在悬崖边上,这依旧是他的梦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种无畏的善良令我非常感动。
21、对于一个辅导员来说,没有什么比学生的成长更让他欣慰的了。我相信,当我的学生毕业离校时,我会满怀着对他们的信心和希望,目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还相信,即便若干年后,无论他们身在何方,仍能依稀听到,明珠楼悠远的钟声在回响……..
22、《麦》的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很小,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却很大。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在现代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里,技术挤压着人的原始生活空间,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系数,却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系数。
23、书中的含义是在物质富裕之后,还需要精神支撑。麦田寓意丰收后,物质有了,可精神呢?在混杂的社会中,远离世俗,守护自己的心灵家园,挽救人生,挽救灵魂需要精神文明支撑,当今是中国就是个鲜明的例子,物质越来越丰富,可是人心不古,个人,乃至国家,
24、“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每次听到这首歌时,同学们之间相互笑到:你又想大海了?同学的一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大海老师:他有海的平静,海的包容;也如大海般倾听我们的诉说,如大海般守望我们的成长。也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听到这首歌时,又会想起如今的岁月,想起曾陪伴我们度过大学生活的难以忘怀的大海老师。
25、两年之后,塞林格就在新罕布什尔州郊外买下一块90英亩的土地,四周筑起高墙,远离那些“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用极其保护隐私的方式,实现霍尔顿的愿望,名不副实地成为东方哲学中的“隐士”。这直至他于2010年去世,世人对他的生平和秘密知之甚少。
26、我觉得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个比喻很好:麦田里有一大群孩子在疯跑,而麦田边是个悬崖,我的任务就是站在悬崖边守望,当孩子跑过来的时候,我要把他捉住,防止孩子掉下去。
27、一直没勇气去打开它,明知自己读不了外国文学,
28、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29、其实,就连他的逃离,也就是与“文明”社会的决裂,他也是犹豫的,比如文中他的妹妹菲比拿着行李箱想与他一起离开时,他留了下来。如果他真觉得离开、隐居是一条拯救自己的路,为什么没带着菲比一起走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30、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细腻而探析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
31、故事也很简单,一个大学生与家里人,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不适应,
32、愤世嫉俗、脏话连篇,茫然、苦闷,对成人世界的不信任、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这些都集于“官二代”霍尔顿一身。他四度被学校开除,抽烟、酗酒,泡夜总会、找妓女,但却总是害怕什么又入迷什么。
33、在华政园遇见刘老师是我们的幸运。在我心里,刘老师是个温和细致的人,他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也不忽视我们在校生活和身心健康,耐心、宽容,尽力与每位同学谈心,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们在大学学习生活的更好,为我们做人生道路的一盏暖灯。亦师亦友,如师如父,如是也。
34、如果孩子在最需要家人关心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地支持,
35、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
36、都在不负责人的赚取快钱,社会浮躁不堪,食品添加剂,地沟油,人们每天就是忙着赚钱,在钢筋混凝土的围城中挣扎,没有精神追求,
37、我们也能原谅塞林格选择成为“隐士”的无奈。“我活在这个世界中,但不属于这个世界。”塞林格发出的感叹,何止是说出美国二战后“夹缝一代”青少年那精神的空虚和方向的缥缈,更力透纸背地表达出整个人类生存所处的窘境。
38、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我们或许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这个已经充满铜臭味的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39、刘老师从大一入学就是我们辅导员,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十分认真的一个人。刘老师讲究实干和规划,每个学期开学都要求并指导我们做学年规划,帮助我们进步。同时还申请资金给我们准备了几百本的经典名著,鼓励我们读书。非常棒的一位老师!
40、在等待新海城新作的时候,我自然没有闲着,去把他2007年的《极速5厘米》补课。
41、除非能买点烈酒来喝醉,或者跟一个让你神魂颠倒的女孩儿在一起,否则世界上没有一家夜总会能让久待。
42、而我正在离开“成长”,毕竟这是一件让人很沮丧的事。还好,雪还在下,里奥纳德·科恩那冷静低述、苍老缓和的歌声还在涓涓不息地流淌,多少带来些许温存。
43、《极速5厘米》是新海城不是很成功的练手,虎头蛇尾,戛然而止。看了个寂寞。然而,它毕竟初显新海城的气质:似曾相识的Déjàvu(即视感)的主题 ,少年、少女迷幻般的命运:交集或错失的故事,好听的配乐,醉死人的蓝,海与天空,城市风貌,台阶、电线和火车……,当然,同场加影新海城的缺点:碎片式跳脱的叙事方式,只要超过15分钟长度,新海城就没有办法说好一个故事。笑~新海城这种独特气质酝酿发酵多年,在《你的名字》加了更多的元素:世界末日的危机,毁灭与拯救,身体灵魂互换,相逢与错失,……终于爆款。奇幻与浪漫,少年人的孤独与命定之人的联系,美丽的场景,好听的配乐。说起配乐,宫崎骏起用的是久石让,新海城用RADWIMPS(英勇懦夫),一支4人的摇滚乐队,只有一个人唱歌:野田洋次郎。我把《你的名字》的配乐单机循环,打王者荣耀时听特别适合。张大仙直播间背景音乐放得最多的,也是《你的名字》里的配乐。说明不是我一个人感觉好。懒得练新曲的我,也花了点时间把“前前后后”弹下来。我有多爱《你的名字》?
44、在高每堂语文课正式开始前,老师都会安排一位学生上台按主题进行一次小演讲。其间,有一次的主题是推荐一本书,而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
45、翘首以待三年,2019年,新海城推出了《天气之子》。和《你的名字》遥相呼应,同样奇幻的灾难片主题。不同于《你的名字》的一致好评,评论出现二极分化。差评的观众很失望,认为相比前作《你的名字》,也差太多了吧?除了新海城一直遭人诟病的没法好好叙述故事情节,差评最多的是反英雄主义和巅倒的价值观,……许多人完全无法接受片中宣扬的不牺牲自己、不去拯救世界的反套路的价值观,指责不够积极和正面。我觉得还好吧,不得不抽空来写几句。2这部《天气之子》,根本可以叫作新海城的《麦田守望者》。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一定读过吧?简直是我少年时期的圣典读物。一个人如果在青春期不读这部书,他几乎称不上拥有过青春期。至今,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去读它一遍,哧哧发笑。所以我的青春期一直没过完。《麦田守望者》描写孤独而愤世嫉俗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逃学,偷偷去纽约游簜。《天气之子》描写17岁少年森岛帆高,逃学+离家出走,偷偷去东京游簜。霍尔顿把反戴棒球帽,把帽舌戴在后面。须贺圭介把棒球帽扣在森岛帆高头上。初到东京,森岛帆高天天以方便面充饥。冲方便面,压的书,就是日版《麦田守望者》。
46、森岛帆高冲过暴风眼,去到异次元,把阳菜拉回来。“相比天不晴,我宁可要阳菜在我身边,好好活着。”哪管你滔天洪水,我也只要我爱的人好好的。这就是倾城之恋,失去你,我拥有世界又如何?少年人,才会有这样纯粹的爱、和世界抗争的勇气。
47、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岁,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
48、 乐队最早组建于1992年,乐队成员均为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乐队已初步形成。
49、“我会用我挣的钞票盖座小木屋,余生就在那儿住。”这是霍尔顿的愿望,也是塞林格毕生的写照。1951,《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便震动美国文坛。而32岁的塞林格也迅疾一夜成名,备受追捧。
50、《麦》所表现的社会现实是商业社会的社会现实。在商业社会中,利益关系在社会意识中得到了空前的强调而实现了影响的最大化。由于利益关系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强调,思想关系与情感关系退居幕后,思想感情连结所需要的真诚淡漠了,往往可以促进个体利益的虚伪则大行其道。虚伪的作风愈演愈烈,成为商业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51、往事已栖息成一潭死水。我满脑子想起的只有那个16岁少年霍尔顿。他要是独自漂泊流浪在这个雪夜,究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
52、霍尔顿思绪开阔,态度鲜明。这部小说有着意识流特色,这都表现在霍尔顿的心理世界了,他在自己的内心里总是爱憎分明,侃侃而谈,抒发各种观点。小小的叛逆少年并不囿于自己太多,对这个世界却异常灵敏,如果你去搜一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名句,几乎就都是霍尔顿不加矫饰的小道理了,浅显直白得很,但又一语中的,值得咀嚼。
53、在商业社会中,利益关系在社会意识中得到了空前的强调而实现了影响的最大化。由于利益关系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强调,思想关系与情感关系退居幕后,思想感情连结所需要的真诚淡漠了,往往可以促进个体利益的虚伪则大行其道。
54、 一开始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背景知识,所以读起来的时候十分迷惘,没有共鸣,觉得就这样描写主人公的一些愤青的表现,有什么吸引的呢?但是读下去的时候,偶然得到了一些那个年代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读起来津津有味,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明白为何主人公甘愿当一名守望者而不努力学习,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55、而霍尔顿梦想着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要拯救那些处于危险之境的纯真者,使他们免受精神的伤害,使他们永远纯真,使他们坚守道德的阵地,不受堕落之苦。在这里,霍尔顿将自己定位为一位道德上的救世者,表达了他不满于当时社会中道德的堕落。
56、但是,这样的热闹,塞林格厌恶至极,失去耐心。他看腻了印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封皮上自己的照片,甚至命令经纪人将所有粉丝的狂热信件付之一炬。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中国出版商不许在封皮出现任何图片。
57、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58、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个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59、这就是全部麻烦所在,你永远找不到一个不错而且安静的地方,因为不存在。
60、千万不能和别人说事,说了你会想念每一个人,我甚至有点想莫里斯那个混蛋。
61、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62、后来,越来越明显的是,霍尔顿这样一个矛盾的角色正模糊着我们心中那些既定的标签和定义。他逃课挂科,私自离校,所以很显然他绝对不是我们眼中的那种“好学生”,他喝酒抽烟,离家出走,所以很确定他也绝对不是我们眼中的那种“好孩子”。但他又具备着很多优秀的特质,那些理应是“好孩子”,“好学生”拥有的特质。
63、我现在只是在过年轻人的一关,谁都有一些关要过的,是不是呢?“
64、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65、物质的愈发发达和人心的严重异化,鲜明构成了我们精神自由的高度紧张,以及灵魂舒展的极其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