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乙卯重五诗)。
2、 在这首诗中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进行了的具体描写,比如在端午节有吃粽子,插艾草,储药的习俗。
3、随着代变迁外文化举入侵部再眷顾流传几千传统文化目光转向圣诞节、愚节西节面种现状我更加要重视传统文化理解习并且要热保护我民族传统
4、“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5、《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诗,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别样的日子别样的情啊。
6、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苏轼《浣溪沙·端午》
7、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8、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9、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10、 这首诗提到了不少端午节的习俗。“粽包”,即粽子,又叫角黍,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艾”即艾草,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故此各家各户都要储备一些草药,保一年到头平安无恙。五月正是仲夏,天气较为炎热,皮肤病多发,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所以端午节又称浴兰节。这样看来,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1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2、端午节包粽子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13、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14、我家2008端午节设立家定节让同充受端午节氛围要忘记我传统文化
15、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
16、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
17、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最新端午节的古诗句子——五色新丝缠角粽最新端午节的古诗句子——五色新丝缠角粽。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18、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19、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20、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大志,二十九岁应进士试,名列第因“喜论恢复”,被秦桧除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任历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离蜀东归,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职。终因坚持抗金,不为当权者所容而罢官。居故乡山阴二十余年。后曾出修国史,任宝章阁待制。其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渭南词》等。《示儿》《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钗头凤·红酥手》等诗词都是陆游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