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现实中的路,总是磕磕绊绊,这些磕绊,其实都是人生的折射。而人生是啥呢?也许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一直追溯这个问题,却总是找不到答案。也许人生成熟的标志之就在于承认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命题。因为这个没有答案的命题,永远会造成无尽的落差。而这落差,就是人生之残缺。
2、⑦抱残守缺的思想是陈旧的,我们要彻底清除它。
3、示例:这些似乎都是~,汇集众说而成。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
4、《园冶》编目篇中,“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五篇,偏重园林中房子分类式样与室内外建造方式。可归类为“人趣”。“相地、立基”两篇,看似建造术语,也是计成论述造园经营场所,寻幽访景,整山理水的开端,属“人趣与天趣”交融部分。“借景”篇讲述具体营造园景,表达意境,涉及房子与山水、花木共同形成的景物,也同属“天人交融”部分。“掇山、选石”两篇,用天然山石重塑自然山景,偏重“天趣”。“兴造论”与“园说”两篇,综述造园之法,虽未编入具体篇章,均属于以“人趣”通达“天趣”的交融部分。
5、 《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6、《园冶》在日本流转时,书名为“夺天工”,人工的造园技艺要超越天然,但绝非替代自然本身。“天然”之趣,作为园林造景最高准则,需借助人工手法展示山水花木等自然物,表达特有的生命礼赞。或许这正是传统园林中不可缺失的成景要素。
7、唐代皇室用各种名贵木料制成的山,供奉供奉佛指真身舍利。出土的沉香山残段[图6]上描绘有山石纹理的装饰金线,金线顺应沉香木本身纹理起伏变化,可推测原山的造型形态以垂直向为主。残段形态玲珑嵌空,原型似有若干主峰剑突拔尖而起,形成群峰嶙峋飘逸之态。
8、 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谤。后来,刘歆自请到地方做了个小官。
9、“像生”字面意思是摹物象形、仿物幻真。对“像生”较早的记载见于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2]:
10、杨晓山在《石癖及其形成的忧虑——唐宋诗歌中的太湖石》中,就唐宋以来中国人对太湖石以及假山的癖好,从“私人领域的玩好发展为公共领域中资源和权力的滥用,……忧虑的根本在于无节制的个人收藏狂所导致的社会性腐败,”[19]。杨先生清晰地将“赏石”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玩好危机,界定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让他的讨论得以在不伤害有各种“雅好”的读者前提下进行,这是一种智慧。疑问是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0]的皇帝而言,彼时语境中的私人与公共领域如何界定?
11、当人觉得自己很牛逼的时候,其实也就差不多是个傻逼了。傻逼们越勤快,干的蠢事就会越多。到头来终究会心有不甘,死不暝目。
12、抱残守缺,成语,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
13、对石头如此丰富的形态想象,也应和了北宋艮岳贡石所展现的,远不只是自然山水场景的缩影。这种想象可以跨越物类界限,不受任何场所暗示的拘束。一旦将类似场景植入《园冶》的传统园林语境中,计成的掇山中会出现龙凤走兽、仙官神人的形象吗?实际上,计成的山石始终只圈定在带有程式山水画趣味,文人雅趣的自然山水范畴内。《园冶》中也有将造园意境描绘成仙境的文字:
14、《云林石谱》[14]介绍一百一十六种自然石。计成的“选石”篇介绍了十六种,两者在入选类数量上差距很大。杜绾介绍石之观赏性同时,也注重石的物用性。在他的石头分类逻辑中,各种自然石有不同物用性,石头不仅可用于堆叠成园林假山,也可制屏、制砚、作磬、入药、雕刻、制案、制器皿、制炊具、制香炉、文玩、制罗盘、作首饰、制兵器、堪舆。在他眼中,石头的物用性与观赏性同样重要。
15、“华祝迎恩”是我所知中国近代造园史上最激进的,有关人造自然的案例。锦带可为树木;布料能缝制花果草虫。用最纯粹的人工手法,模拟有生命的园中景物,扼杀了传统园林中最后一类自然天趣。清代中叶后的中国造园,象征性保留的一些人造物与自然交合的印记,恍惚遮掩的人工痕迹,被“像生”连根斩断。
16、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迭石。花木池鱼,自然者也。屋宇,人为者也。一属活动,一有规律。调剂于二者之间,则为迭石。石虽固定而具自然之形,虽天生而赖堆凿之巧,盖半天然、半人工之物也。
17、(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18、杨超伯在《园冶注释》校刊记[13]中,认为此推测有失偏颇。他查证计成造园用石以常州、镇江一带为主,“正合其所要求省人工而节费用之本旨。”但疑问是,灵璧位于皖北,英石远在广东,湖口石在江西,这些都不是计成当年造园活动附近地域的石种,又怎样证实计成就地取材的主旨?
19、拓展“像生”在园景中的积极意义,讨论先锋的像生园与传统园林异同的边界,在今日重新演绎造园概念的创新求异过程中,有助于我们返还造园之初,重拾园林怡人的意趣所在。
20、《园冶》中讨论的园林都是他者之园。计成没有在书中详细分析他经手营造的园林案例,他自己对造园的体验性描述,是站在他者立场,对未来园景的期许。中国历史中真正拥有过园林的人数并不多。在某些时期,古代帝王奢华而神秘苑囿的传说,刺激着热爱幻想的后继者们,通过文字或图象的方式,不断地营造也许从未存在过的瑶池仙境。私人园林会作为文人雅士、社会名流交际的场所。通过描绘园林奇景,赞美主人趣味古雅,品质高尚。各类聚会在消费园林的过程中,产生的诗歌绘画,在文人社会圈中成为风尚。私人的或寺庙的园林当然也对公众开放,让人们一睹其芳容,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共同记忆。
21、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抱残守缺,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
22、汉哀帝(刘欣)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让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研究《左传》等一批古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但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设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这件事。刘歆对此非常气愤,他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23、华清池的浴池木山、法门寺的供奉木山、正仓院的皇室木山、高丽人的旖旎山。这些都属传统中国帝王仙山的缩影,选用贵重的沉木制山,着眼在山形,将仙山形态符号化,通过馥郁芬芳的沉木,同样传递出吉祥富贵的寓意。但在本文的分析中,此类木山本意与太湖、灵璧石山并无二致。
24、掇山用石虽是天然,但需人工堆叠,方能成为“天趣”之山。园林装点石虽独立成景,无需堆叠,可需要独特的观赏角度,放置在合适的空间位置。不论角度还是位置,都是人工参与结果。厅堂、案头置石,几同于室内器物,更需人工养护,配以盆座烘托。
25、政和初,天子命作寿山艮岳于禁城之东陬,……筑冈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筑台高千仞,周览都城,近若指顾。……然华阳大抵众山环列于其中,得平芜数十顷,以治园圃,以辟宫门,于西入径,广于驰道,左右大石皆林立,仅百余株,以神运昭功,敷庆万寿峰而名之,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锡爵盘固侯居道之中,束石为亭,以庇之,高五十尺,,御制记文亲书,建三丈碑,附于石之东南陬。[25]
26、明代谢肇淛(1567~1624)在《五杂组》[1]中介绍了另一种个人世界中的木假山:
27、借景:竹树萧森、扫径护蘭芽、丝丝眠柳、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看竹溪湾、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醉颜几阵丹枫、悠悠桂子、篱残菊晚、岭暖梅先
28、(英语):cherishtheoutmodedandpreservetheoutworn-beconservative
29、何为人生实践?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但却异常简单,就是一个探索与展示本我的一个过程。艰辛之处在哪里呢?其一就在于,认知客观世界。这是自古以来的难题,也是精英们共同探索的难题;其二就在于,每一个本我都具备独特性,寻找它非常之难;其三在于很多红线,要么是碰到某些人的神经,要么是碰到某些古板的规则。
30、开心并非是指事事完美无缺,而是你不再抱残守缺。
31、宋时巨室治园作假山,多用雄黄、焰硝,和土筑之。盖雄黄能辟虺蛇,焰硝能生烟雾,每阴雨之候,云气浡郁,如真山矣。[6]
32、信息革命给后来者或新来者以极大的机会赶上或者超过因循守旧的领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