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南王的鸡和狗。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描写狗的成语
2、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同“鸡犬不宁”。
3、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4、 少时(shǎo) 顷刻(qǐng) 变诈(zhà)
5、在文章一个句子里连用几个成语,也是常见的。下边举一些实例,并略加解说。
6、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7、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8、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你不至于被这~所吓倒吧。
9、彘:猪。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10、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例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些都是“歇后语”,近些年,部分歇后语归入了成语范畴,例如:“狗拿耗子”也是成语了。
11、驴 donkey 美(ˈdɑːŋki)
12、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13、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王老太太不乐意。(周立波《分马》)
14、前面已经谈到,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应该注意的几点:
15、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16、《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17、如狼牧羊: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18、出自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19、《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20、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21、淮南子: 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22、狼的头伸进羊圈,决不会谦虚的把身子留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