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盆景,我是一个喜玩弄,轻理论的玩者,这除了读书少缺文化外,更主要是性格耿直,且对华丽理论文章的言理难以领悟。二十来年,我国盆景进步极大,作品艺术质量明显提高。言谈中国盆景创新,是多年来盆景界多有研讨的话题,理论文章不少,这路漫长永无止。不少老师盆友,对盆景的历史、现状、走向、传承、创新,均提出了多种观点与建议,就这话题,我无理论,实话实说,只想坦述几个没跟潮流的话语。
2、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3、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捷克:夸美纽斯)
4、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瑞典:诺贝尔)关于尊师重教的名人名言
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6、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的著作都读过,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的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9、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康德)
10、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名人谈尊师的句子)。
11、乾隆四十一年戴震病逝,段玉裁知道后,非常悲痛,尽管他的境况也不佳,但仍给老师家送去了不少银两,有些钱还是现借的。
12、孩子,你抱怨读书太苦太累,可读书再苦,也比不上父母为你扛的苦。
1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14、哪个老师不是一边骂学生“朽木不可雕也”,一边百雕不厌?
15、你记着,是你才欺骗了我的弟弟,是你欺骗了我,是你才欺骗了你的父亲。
16、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至于善。(宋朝:欧阳修)
17、(春蚕不老,常吐芬芳。蜡炬长燃,师德永馨。)
18、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责任最大,最光荣的职业。这一职业的作用和意义必将日益提高和增加。(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
19、哪怕学习有多辛苦,但不学习,就要饱尝无知的代价。
20、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和自由地发展。罗素
21、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曹雪芹《红楼梦·薛宝钗〈画菊〉》)
22、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康德)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25、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26、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27、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就啥也没有。(柏杨)
28、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29、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30、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瑗)
31、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32、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33、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个典故,故事中廉颇对蔺相如百般刁难,纵然如此,蔺相如却能以天下为公,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始终保持一颗谦和的心,最终使得廉颇惭愧不已,负荆请罪。“将相之和”也成为千秋佳话。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5、中考学霸的定制的学习计划、周期规划表、各种高效方法
36、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康德
37、为何说恭敬师长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是一个问题呢?谭、钱他们的学校十分虔诚执着地替国家着想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那样的学校自然是值得尊敬的。行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那样的学校,老师们育人、教书两把刷子都得有蛮厉害才行。这样的老师自然是令人心生敬重的。
38、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39、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4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41、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42、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仪;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宋朝:朱熹)
43、谭嗣同跟老师欧阳中鹄、好友唐才常等人畅谈过自己回湘兴学的初衷。谭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士、民各阶层的沉迷不醒。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变西法,开风气,育人才。看算学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就知道,这是专注于培育实务人才的新学堂。
44、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45、那百粤之地毒蛇作羹,老猎炖盅,斑鱼似鼠,巨虾称龙,肥蚝炒响螺,龙虱蒸禾虫,烤小猪而皮脆,煨果狸而肉红,洪七公如登天界,其乐无穷。偶尔见到不平之事,便暗中扶危济困,杀恶诛奸,以他此时本领,自是无人得知他来踪去迹。(金庸《神雕侠侣》)
46、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又令礼部尚书王珪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老师,一天,有人反映说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听了十分生气,当着王珪的面批评魏王,说:“你以后每见到王珪,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松懈。”从此,魏王李泰看见老师,总是好好拜迎,听课时也十分认真。
47、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48、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49、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50、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51、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52、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53、古语有云:“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54、鸡不啼了,狗不叫了,孩子不哭了,女人不笑了,人人都像塌了架,丢了魂,一声长叹连着一声长叹。(浩然《艳阳天》)
55、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其实很少,人生要靠孩子自己去闯。
5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57、教育不应当只从智力上着眼,必须力求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加敏锐、文明、更加宽容仁慈。(印度:泰戈尔)
58、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
59、有远见的老师都知道,只有狠心地管,孩子才能真正成器。
60、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存原则,是一切社会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法国:巴尔扎克)
61、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荀子
62、(我虔诚得不敢寻觅词汇,因为老师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敬词。)
63、“普九”、优化学校布局,设立各级各类教育基金、改善边远山区薄弱学校硬件三年行动,提高教师待遇,名师工程,大量引进免费师范生,普及高等级中学,前天市里开市委常委会又专题研究解决学校和教师的一些实际问题……尽管跟老师期盼,跟社会要求比,浏阳的尊师重教依然任重道远,但努力和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
64、散文里如果出现一段韵语,也会取得特殊的效果:
65、浏阳城里有一条圭斋路。路以人名。这人就是欧阳玄,字圭斋,元朝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学问家,了不起的作家和诗人。让浏阳人引以自豪的历史文化名人。圭斋路中段最繁华。最繁华的那地方北向有一段古色古香的红墙,红墙中间有一扇大木门,走进门去就是浏阳一中。
66、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育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了。德国贝多芬
67、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瑞典:诺贝尔)关于尊师重教的名人名言
6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69、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
70、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71、(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7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朝·韩愈
73、善莫大于大学教育,恶莫大于无教育之大学。鲍克
74、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75、你记着,是你才欺骗了我的弟弟、我和你的父亲。
76、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77、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____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78、不久后,桓荣病故,明帝悲痛万分,不顾圣驾的尊严,不顾大臣的劝阻,脱下龙袍,穿上丧服,亲自到桓荣老师家为之吊孝送葬。同时,他还将周朝高士伯夷叔齐墓葬首阳山的一块要地赏给桓荣作为墓地,并赞扬老师:“桓荣老师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可以和古代贤人相媲美。”
79、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王夫之)
80、梅兰芳正是怀有这份谦恭心态,才让人们看到了,他作为艺术大师的真正高度和修养。
81、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82、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83、(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84、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85、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86、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87、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88、只有彻底地消灭了中国反动派,驱逐了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中国才能有独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这个真理难道还不明白吗?
89、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90、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教导和薰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薄,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论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
91、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王夫之)
92、高中各年级衡水中学状元笔记+高中各科知识点汇总
93、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94、你犯错了,老师比谁都痛心,批评是为了让你改正错误。
95、有一次,荀淑来到慎阳县,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气度不凡,两目炯炯有神。一见面,荀淑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这个少年谈起学问来,滔滔不绝,很有见地,就是当地一流学者,也望尘莫及。两个人足足谈了一整夜也没谈完。荀淑把多年积存在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少年请教。少年有问必答,讲得头头是道,使荀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96、教育的目的在于品德的形成。(英国: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