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出处)“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5、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论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译)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们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毁伤之处)!《诗经》中说:‘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弟子们!”
7、必有我师的师不是指老师,孔子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也很重视师道尊严,绝不会随便拜人为师。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屋里中堂上挂着天地君亲师,可以看出过去老师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称其为老师。我们经常把师父和师傅弄混,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师的意义。这里的师就是学习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师夷之技以制夷。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9、(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10、语言简练含蓄,有的具有格言的性质,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罕》),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先进》篇弟子侍坐章写子路四人谈话的神态与内心世界,《微子》篇写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然的态度,都很具体生动。南宋以后,《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和称“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课本。
1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三人行这个三不是实数,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比如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这里的三就是个虚数,可以表示无限多。行字的意思不仅是行路,还包括日常的工作学习,以及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态度与行为。
13、这是礼法所要求的正常的工作程序,也是孔子做事善始善终,周到有礼的修养体现。 (原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14、我的志向是要使得老年人能够安心,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信任,年少的人们能够得到关爱。
15、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 曾子解释道:“要是做父母的都撒谎,以后我还怎么能要求孩子诚实呢?”
17、(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18、《长歌行》这样既浅显易懂,又意味深长的名篇,就非常适合作为低幼年级孩子人文素养启蒙的素材。慧思途学院(中华文化素养综合课)的(幼苗班)就基于《长歌行》等45篇名篇展开,结合历史、诗歌、论语,三个部分,带领孩子一起迈进中华文化素养的世界,让优秀的思想启发孩子,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19、(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0、《论语》中体现了许多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2、孔子的三人行精神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许,古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品格与态度确实非常可贵。这段文字一方面表现出孔子虚怀若谷、谦虚自觉的精神,另一方面,还提醒我们见到不善的人或者事儿,要引以为戒、反观内省,改正并完善自身的不足。
23、孔子在中国德育史上,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而且由于他长期进行德育实践,首创性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津津乐道。如:
24、译文: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5、(释义)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2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朋友之间要重道义,并且要向有德行的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进而也成为有德行的人。
27、得到一个职位,不仅要靠聪明才智守住它,还要靠仁德完善它,用庄严的态度对待它,而且行动还要符合礼仪。
28、出自《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