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知行合一的意思(短句76句精选)

来源:句子大全 发布时间:2023-09-06 10:09:23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 知行合一的意思(短句76句精选)

知行合一的意思

1、知行一体在阳明之前,我们前面讲了,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阳明则认为,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2、“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3、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4、相传《中庸》是子思的作品,但其中仍大量记录着孔子的言语,刚才所引的就有,所以,这些仍可看成是孔子的观点。当然,子思的言论也是很清楚的,如“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从这些话,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这里基本是并重的。

5、《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所以,知行问题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问题。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以上均表明孔子对“知”已有深刻分析。

6、王阳明说,致我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意味着向心内求道和向身外求知的统一。

7、荀子——知明而行无过,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非常重视知与行的问题,一方面,他强调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另一方面,他强调行比知更重要,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在荀子那里,“知”本身又有很多细化。“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听到、看到和知道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实际上又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

8、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虽出现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实贯穿于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有所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必须统并看作为人为学的根本,否则就谈不上“善”。汤一介先生认为:儒家特别关切知行关系是因为儒家崇尚入世,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仅是理念,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问题,认为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即是知行的统一过程。入宋以后,知行关系的探讨更加深入,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知难行亦难,朱熹主张“知行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他们都在不同层面肯定知与行的统一关系,故后人称程朱理学是“重知的知行合一说”。

9、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10、              有善有恶意之动,

11、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12、知行功夫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例如,想要讲好阳明学,仅有一份课件是不够的,还需要读阳明、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的功夫。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

13、这是一款多功能产品,一款可以替代水,乳,眼霜,早晚霜,;1瓶替代五款使用简单实惠,安全有效,技术独创的钻石级细胞营养液。

14、[典故出处]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知易行难,遂只得空口说白话,而望垦辟于健者也。

15、研究转向角从什么开始的呢?是从一台448开始的。当时这个车有了转向角内部故障以后,也进行了各种尝试,按照当时分享的文章,擦拭了导光件,更换了电源芯片,都没有效果。当时没有条件去读取数据。弄不好了,只能进一个配件了。和客户协商后,客户选择了拆车件。448的配件价格还挺贵,会比212车型的转向角贵一倍。(知行合一的意思)。

16、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工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17、              为善去恶是格物。

18、出自《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始终相悖。”后简化而“言行相悖”。

19、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20、知先行后,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王阳明曾祖父王杰早年被选入县学做学生员,即我们俗称的秀才,他当了一辈子学生员,耕读持家,孝养父母。每遇到有进入体制内做官或者做官学老师的机会,他总是让给别人。母亲临终时嘱咐他说:“家里越来越穷,我死后,你一定要出去做官。”他这才到南京国子监当学生,最后终老在国子监。当一辈子学生,从学习态度和做人态度上是对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人生价值和社会贡献体现得不充分。

21、从一开始的困难,一直到后来的完全解决问题,这期间,不是一天完成的,经历了至少有几个月时间,大概几十个转向角历练才形成的完美解决方案。想学习的,会员专区有详细的介绍。

22、红外照射光敏电阻后,测量信号线的电压,使用正常的转向角进行测量,是0.16V,那种不正常的,会低于这个值。为了提高这个信号电压,也是使用了各种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测试,最终的方案是替换更高阻值的参考电阻。其实这个信号电压就是简单的分压电路,提高参考电阻的阻值,就能提高信号电压的数值。

23、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24、当今社会我们很多地方都需要做到知行合同时知行合一也是评判一个人思想道德的一种准则。很多地方都强调知行合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规则,并且按照规则去做,这个社会才会有章有序。

25、这句话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114节:“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26、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换言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27、“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寓意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28、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29、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30、道路交通规则是行人和司机都必须遵守的,只有遵守规则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妙用。不过有些漠视交通规则,酒驾、逆行、恶意变道、闯红灯等等,这是这些知行不合一的人才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每年就不会发展那么多交通事故了。

3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对于当前反腐倡廉,诚信施政具有警示作用。

32、其中含有某些辩证统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别和界限,认为知行本体只是一个,知行工夫不能分做两截去做。“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也;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33、整句话的意思是: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34、现在一些官员知行分裂,说一套,做一套,败坏了d风政风,也失信于民。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有必要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以提升干部队伍的道德人文素质。这对启迪官员的道德良知,遏制贪腐之风,推行廉洁政治,执政为民,取信于民,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35、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36、我记得初中老师在毕业前送给我们一句话——上善若水,德行天下,厚积薄发。我至今铭记在心。人之初,性本善,小到个人来说,生而为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忘了良知。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明辨是非对错这便是"知",然后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这便是"行"。再到对社会,我们不能忘记当前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这便是"知",而后为自己祖国和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便是"行"。再大到自然,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去看世间万物,这便是"知",然后顺应自然规律这便是"行"。知而行,行映知,他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而后乃知行合一。

37、话在聊会提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他是明代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奉行知行合一。当他被贬为驿丞的时候,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艰苦的生活,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周围的人。后来他平定匪乱,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原本是一介文人,胆识非常过人,军事指挥能力也非常强。

38、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39、知先行后思想误人不浅,知行不一误人尤甚。当时实行科举制度,读书人要做官,要服务社会,必须熟读《四书五经》圣贤经典。圣贤经典是古圣先贤生命实践的心得总结,可以用做指导后人的生命智慧。圣贤学问首先是身心学问,但是不少人却仅仅把它当做听听说说的口耳学问,当做读书做官的垫脚石和敲门砖。结果,一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官面话说得冠冕堂皇,背后却干尽了见不得人的勾当。知先行后和知行不贻误读书人,祸害士风和民风。

40、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41、两者有机融合,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指导我们的行为。即内心所想与行为一致,要想做到就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真正致知的人,真正见性的人,真正明明德的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心做回了主人,不再被意识(物)所左右。待人接物都是自然流露,一言一行都会自然地体现出来。

42、阳明先生是明代中叶人,其思想和孟子一脉相承,其学说思想被称为心学。阳明的心学不仅在传统的精英阶层影响深远,而且在中下层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明代的思想建设、社会民智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外,王阳明心学还对东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3、总之,王阳明的思想由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个部分构成,而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也是他成己成物的基本指南,既为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哲学构筑了具体路径,又使阳明心学充满了鲜明的实践本位特征。下面,我们主要围绕知行合一来讲解。为了更好地阐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我们从知行问题的简略回顾讲起。

44、[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看似容易做时难

45、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46、“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

47、显性之行,这个好理解,即我们身体行为,具体可以细分为眼、耳、鼻、口、身、四肢,直至全部有形的血肉之躯的所有动静存在形式,包括行住坐卧、视听言动等。

48、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49、阳明先生的思想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心外无物。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构成了他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观。第知行合一。在有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之后,阳明先生就需要依照其世界观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要转向实践和行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这改变了此前思想家们把知与行进行分割、区别的做法,认为知行本为一体,是相互包含的。更为重要的是,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也就是说,知行合一的本体不是手段性的东西,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来样态和应然样态,这使得儒家的生命哲学在心的层面上得以展开。第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知行是生命的本体,但并没有说清楚知什么、行什么的问题。所以,阳明先生在晚年明确提出知行的本体就是致良知。这使得知行合一的生命本体有了明确的内涵与方向。

50、博学出自《礼记.中庸》指的意思是博学广闻,厚实知识,不懂就问。

51、按照王阳明的说法,真知就是行,真知必能行,知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相。

52、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

5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对于当前反腐倡廉,诚信施政具有警示作用。

54、朱熹赋予人以理性的力量,但这个理性很可能被湮没在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上。再者,当大家都比较蒙昧时,凸显理性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当理性的力量十分强大时,就可能对精神层面造成很大的遮蔽和扼杀,因为人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更直接引导人类生活、思考和工作的可能是情感。理性想要驾驭情感,就需要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意志的帮助。所以,知、情、意这三者在整个生命精神中是非常复杂的,很难分辨到底是意志部分,还是情感部分,抑或是理性部分为主,也很难说哪个部分多了就有利。例如,医生对病危病人说,回家准备后事吧。从理性的标准讲,这并没有错,可是这很伤情。也许,病人原本可以活六个月,把实情告知后,他很快就死掉了。所以,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人同时也是情感的动物。王阳明赋予了人一个丰满的主体——精神主体,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说。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是王阳明本身思想的自然延伸:“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55、喷一喷,三秒搞定,相当于敷了10张面膜,一款替代五款,曼瑜天雅童颜微整喷雾,打破传统美业护肤流程,从繁到简,简单便捷,必将成为全天下人必不可少的美容神器!

56、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57、众所周知,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大约从17世纪开始走向现代化,朱熹的思想本早于他们五百年,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航海时代的前夜,阳明之后没多久,西方天主教的传教士就来到了中国,即意味着大航海开始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里,王阳明把人们的视野从格物穷理的外部世界探索,又拉回到人的生命。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无论科学如何昌明,最后都应以人的丰满和完善为最终目标。只是,人类虽是终极目标,但在历史的过程中,它是通过具体目标来实现的。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中,西方走向了科学昌明的时代,而我国则不然。这虽不完全是阳明的问题,但王阳明思想本身确实存在着对知识追求的某种遮蔽。

58、总之,知与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就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并非空穴来风,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9、这期间呢,学到的东西马上就去实践了,实践完成后,又有新的知识的反馈,这也许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翻车的经历。不过呢,维修转向角这个项目,不是一个什么挣钱的项目,不过也是享受一下这个过程吧。

60、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6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62、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63、王阳明“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关系,从现代扩展的意义而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64、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即良知与行为相结合。之前网络上传播的一件十分感人肺腑的事件,其中的一位主人公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医生张红。另一个是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他们在飞机上遇到一位无法正常排尿的老人,情况危急之下,两位医生当机立断,用吸管制造了一个简易装置,用嘴吸出老人的尿液。这个事例公开之后,大家纷纷为这两位医生点赞,赞扬他的医德。医者父母心,两位医生的医德和良知告诉他们必须救人,然后他们就做出了这么一件感人的事。良知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就是知行合一。

65、中正明礼,就是要得当不偏不倚,懂得封建时的伦理道德。知行合一就是一个人要内心觉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外表应该也是这样一个人,这需要自己慢慢去改变才能做到的。

66、40岁体内的胶原蛋白基本不制造了,进入更年期,身体各机能下降

67、意识即是行。就算是学习知识,了解一件事物时,虽然还没开始实际动作,但是已经有意识活动在其中了,这种活动也是行。

68、打开转向角,开始研究这个转向角传感器。当时怎么研究出来的,已经记不清楚了。不过也是损坏了好几个转向角以后,才搞清楚的真正原理。红外二极管发出红外光,通过导光元件将红外线照射到3x4的光敏电阻矩阵上。导光元件与光敏电阻矩阵之间是信号盘。有的光敏电阻被照射到,有的照射不到。这样就会有0和1的区别。光敏电阻由5V供电,光敏电阻下游还有一个参考电阻接地。信号线接在光敏电阻与参考电路之间。

69、其中含有某些辩证统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别和界限,认为知行本体只是一个,知行工夫不能分做两截去做。“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也;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70、 100%实惠:一替五(水、乳液、眼霜、早晚霜)

71、王程强(191—),河南漯河人。字诚号正行。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王阳明研究会执行会长。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注释点评有《王阳明家书》,编著有《王阳明咏良知手迹》《王阳明咏良知墨迹》。新著《王阳明生命传记》即将出版。

72、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73、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74、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5、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上一篇: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有哪些(短句35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句子大全

  • 杰的网名符号设计【网名精选117个】
  • 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有哪些(短句35句精选)
  • 尊重别人的名言(短句68句精选)
  • 叶公好龙的道理10字(短句66句精选)
  • 史铁生的简介和作品(短句78句精选)
  • 有深层含义的网名【网名精选142个】
  • 马克吐温悲剧的人生(短句75句精选)
  • 马克吐温的励志故事(短句83句精选)
  • 女生温婉雅静的网名【网名精选52个】
  • 温柔淑女的网名【网名精选42个】
  • 围城经典语录城里的人(短句67句精选)
  • 唯独是你的情侣网名【网名精选76个】
  • 给青年人的忠告马克吐温(短句53句精选)
  • 马克吐温的人生轨迹图(短句35句精选)
  • 小什么的网名好听【网名精选101个】
  • 带麦的小清新网名【网名精选54个】
  • 句子大全相关栏目

    推荐句子大全

  • 乙肝五项是什么(短句78句精选)
  • 昆虫记摘抄1000字(短句58句精选)
  • 陈奕迅经典歌词励志(短句11句精选)
  • 换老师家长真心感谢老师的话(短句50句精选)
  • 词语接龙大全两字(短句15句精选)
  • 赞美龙的词语(短句8句精选)
  • 经典美文摘抄150字以及出处(短句106句精选)
  • 腓特烈二世名言(短句87句精选)
  • 最新句子大全

  • 知行合一的意思(短句76句精选)
  • 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有哪些(短句35句精选)
  • 尊重别人的名言(短句68句精选)
  • 毕业好友留言同学录(短句63句精选)
  • 叶公好龙的道理10字(短句66句精选)
  • 石铁生简介(短句71句精选)
  • 史铁生的简介和作品(短句78句精选)
  • 用只有造句(短句25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