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打破沙锅问到底是成语吗)。
2、小明在老师讲课中遇到了一道难题,当场打破沙锅问到底,终于明白了。
3、“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
4、 传统潮剧《赴彩楼》本没有《评雪辨踪》这一场,故而潮汕俗语中,原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一句。20世纪50年代,王菲先生整理潮剧《彩楼记》,把《评雪辨踪》加进去,成了第四场。“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通行全国的俗语,便慢慢为潮汕观众所熟悉。此外,潮汕还有“一句秃驴骂通庵”的俗语,原指吕蒙正一声秃驴骂尽天下和尚。现在多指其些人说话太绝对,带片面性。
5、成语:打破砂锅问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解释: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亦作“打破沙锅问到底”或“打破砂锅问到底”。
6、歇后语中最有趣的当属谐音类歇后语了。这类歇后语往往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既形象,又风趣。
7、 擅长领域:专业国际教育合作办学,海外留学咨询,欧洲美洲投资移民法案政策咨询。
8、 清晨,当你开车行驶在上班路上,把车上广播调到FM105频率时,你会发现,有档专门“问事”的节目正在播出。
9、更为内疚的是,尽管成绩如此之差,笔者好像还没有那种“打破砂锅璺到底”的冲动,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丝毫没有那种怕邻居,怕熟人笑话的惶恐。
10、拨打资源合作共建热线:17701966333
11、“量”与“亮”同音相谐。指人的酒量浅或气量小。
12、我不喜欢交友的恶名早流传在外,同学也是限于朋友圈偶尔点赞的交情。鸡汤不是讲人到中年要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嘛,留一些时间给自己,过自己的人生。何况太多人的目的是大隐于市呢!
13、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14、“位”与“味”同音相谐。味:中药术语,一种的意思。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基本上什么方子都要用到。指不能缺少的重要人物。
15、释义:宋·黄庭坚《拙轩颂》:“寻找灵巧尚且得不到,笨拙又从哪里来呢?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给蛇画足,更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灵巧是有剩余的,而笨拙却不充足。”
16、 苗延成,山东鲁川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承办了大量的诉讼案件,积累了深厚的法学理论和诉讼实操经验,具有娴熟的执业技巧和高超的实务处理手段,
17、从头到尾从开头到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
18、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19、“度”与“肚”同音相谐。指人心胸宽广,对人宽容。
20、听见妈妈开门的声音,他连忙关了电视,坐在写字台前,打开一本书,狗头上长角——装样(羊)。
21、 擅长领域:刑事、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债权债务、劳动争议、继承纠纷、人身损害纠纷等。
22、如果原因是可见的,验证它。如果原因是不可见的,考虑潜在原因并核实最可能的原因。依据事实确认直接原因。
23、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
24、这个劫匪眼看无路可逃,就大肚子踩钢丝——铤(挺)而走险,劫持了一名人质跟警方对峙。
25、 擅长领域:猫科、皮肤科、小动物外科及中兽医的临床应用。
26、“息”与“熄”同音相谐。釜(fǔ):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柴。奄(yǎn)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从锅底下抽掉柴火,火焰即将熄灭。指气息微弱,生命已到了最后关头。
27、一个德行高的朋友让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一个虚假朋友在利益目的达不到时候翻脸无情让人都开始怀疑人生。
28、 擅长领域:婚姻家庭案件(包括婚前婚内财产约定,离婚,继承等)、侵权案件(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等)及各类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的代理。
29、 就连校长室都被同学们包围了。校长每天都在办公室里为同学们答疑至深夜。
30、关系再好,知道的隐私也要好好保密,做个嘴严、可靠、不辜负别人的信任的人,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基本素质。有这样的人品,才能交到很多真正的知心朋友。
31、 孙震,淄博信磊房产二手房售后部经理,从业二手房交易业务七年。
32、看见这家留学机构介绍的学校条件这么好,价格也不是太高,他好比十二月的白菜——动(冻)了心,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去。
33、手到擒来擒:捉。原指作战一下子就能把敌人捉拿过来,后比喻做事有把握,不费力就做好了。
34、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