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上材料,非常强有力地说明六朝至唐代,长干之“干”读平声。当代作旧体诗的作手中,仍可看到陈永正、吴金水两位诗家写及“长干”并且是按古人正确读音来使用的。(岑参的读音)。
2、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3、他是唐代最为杰出的边塞诗人之有很多边塞诗的杰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等。
4、碛,沙漠。欲到天,似乎要到天上了,这是因为西北高原越向西去越高,在广阔的沙漠中骑马向上走,天就显得低了,人仿佛在上天。这种景象是很壮观的。第二句写离家后已经见到两次月圆,思家的情绪意在言外。三四句写沙漠万里,人烟断绝,还不知在何处住宿呢。
5、不巧的是除曾参有表字,曹参和岑参无字,无法以字的意义推断名的意义。只能以古诗词的韵部作参考,确定它们的读音。
6、今天我们说姓名,又可称姓氏、名字,其实在古代还得细分:姓、氏、名、字。姓是最古老的,老到远古的部落时代,那时一个部落用一个姓。部落人口越来越多,就会有一部分人离开建立新的族群聚居点,好像兄弟分家一样。新的分支也要有自己的标志,这就是“氏”。分支又有分支,很多很多年过去,氏越来越多,姓的重要性越发降低,于是姓氏逐渐合没有区别了。严格讲,今天绝大多数的“姓”其实是“氏”,据《春秋》记载,真正的古姓只有20来个,其中姒(si)、姬、嬴、姜、妫(guī)等都是女旁,学者认为这是母系社会的证据。
7、“荷笠带夕阳”的“荷”念hè,作动词,背的意思。作名词时念hé,同荷花的“荷”。
8、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9、魏德勝:《居延漢簡》中新發現的幾條《蒼頡篇》殘簡118
10、秀才识字念半边,再博学的人,也不敢在认读汉字上掉以轻心。
11、实地观察(工作成绩、事业、设施、名胜古迹等):~团。~游览。~工厂。谢绝~。
12、简单地说,主张读can的一派认为,1)是参通骖;2)是曾参表字子舆。依据字与名的相关性,骖(驾在车前两侧的马)与舆(车)紧密相关。
13、谁也不敢说认字无敌,一不留神,就会念错字闹笑话。
14、那么岑参和曹参的读音就无解了吗?不,有聪明人想出了一个特别好的办法,就是查找有他俩名字的格律诗。先别往下看,你能想到这是为什么吗?
15、李白《将进酒》云:“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岑夫子生平,今人亦多云未详。岑夫子,即岑勋、岑徵君,今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之文,书者颜真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岑氏族谱等载,邓州岑文本太宗贞观中为相,其兄文叔、弟文昭。岑文叔子长倩,文本子岑曼倩,景倩或亦为文本之子,文昭子未详。岑长倩五子皆牵连被杀,岑曼倩有子灵源、献、羲、翔(仲翔)、休(仲休),岑景倩(?)有子岑植、岑棣、岑(木音)、岑椅。岑休有子尹、炅、敬、伦、勋等,岑植有子渭、况、参、秉、垂(亚),则岑勋、岑参当为从兄弟,并非关系未详。岑勋与李白、颜真卿、元丹等人交游,岑参与杜甫多有唱和。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送岑徵君归鸣皋山》:“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坼(非“拆”)。”元丹,字霞子、号丹丘生(子);其弟元演,字烟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之元参军即元演。
16、玉版,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亦泛指珍贵的典籍。
17、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像《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18、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19、 唐诗中有两例把“长干”放在句尾押韵处,严维《赠万经》:
20、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21、饱曾参,曾经饱参。饱参,充分领略事理。宋晓莹《罗湖野录》卷四:“明州和庵主,从南岳辨禪师游,丛林以为饱参。”
22、西汉宰相曹参和唐代重要边塞诗人岑参,是不是与曾参之名有关,是否也同样读shēn呢?
23、回過頭來具體說說岑參的“參”爲什麽讀作“森”的音。《論語·學而》“曾子曰”何晏集解引馬融:“弟子曾參。”《釋文》注:“曾參,所金反,又七南反。”《禮記·檀弓上》:“使人問於曾子曰。”鄭玄注:“曾子,曾參之子,名申。”《釋文》:“參,所金反,一音七南反。”研究《論語》的馬融、鄭玄和給《論語》注音的諸家,不可能不知道曾參字子輿,《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得清清楚楚:“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參既然字子輿,那麽他的名應該是驂馬的“驂”,《經典釋文》爲什麽給驂馬的“參”注兩個音,而且傾向於采納“所金反”呢?答案只有一個:在早期,驂馬的“參”跟我們今天規範的音義匹配不完全一樣,驂馬的“參”既可以讀“所金反”,也可以讀“七南反”,而且前者更常見。“所金反”這種常見的讀法至晚東漢已形成,《說文》林部:“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讀若曾參之參。”可見漢代“參”有異讀,許慎讀曾參的“參”取音“森”的那個音作爲正音。驂馬的“參”既然可以讀shēn,而曾參在元明以後是讀書人都知道的大人物,岑參的“參”原來應該讀同“驂”,取驂馬之義,那麽岑參的“參”也可以讀shēn,所以岑參的“參”由原來的讀同“驂”完全可以改變爲讀同“森”,這樣就能凸顯文人的雅致、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