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2、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3、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4、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写出三黑翻地,然后围绕这一层意思,运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三黑翻地的样子,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5、出处:《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6、
7、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山川共存的造句)。
8、黄河牵牛织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水护田将绿绕_两山排闼送青来
9、第一段(1):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10、第四段(8-9自然段):说明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1、长白山天池是一个蓝色的湖,这个湖是如何形成的?
12、(1)短文题目“关怀”指的是 对 的关怀。
13、 课文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人们: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4、⑥湿润 (A.rùn B.yùn)
15、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16、一边…… 一边…… 一面…… 一面……
17、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18、(5)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指出它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填序号)
1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写的是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讽刺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
21、既……又…… 既……又…… 不管…… 总……
22、我们( )要好好保护地球,( )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
23、《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相互对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人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可贵精神。
24、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25、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26、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27、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給细细打碎。
28、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29、译文:自从被朝廷征收起,这块石头已经存在的万年的时间。
30、带着无限的遐想,开始向仁山寨跋涉前去。整个仙游的高度,站在这样的一个古寨,等待的将是美丽的风景。爬山涉水而来,沿着流经溯流而上,千万不要,让我失望而归。
31、古人讲,文如看山不喜平。山峰总是有曲线的,如果是一条直线就不好看,有什么办法克服呢?就是文章立意要高,要有棱角。像一座山,要有高峰凸起,给读者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王之涣有一首诗《登鹳雀楼》,非常出名。他一生没有写多少诗,但是他这一首诗就在唐诗里面起到了孤篇压全卷的感觉。
32、结尾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同时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33、(2)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仿写拟人句)
34、诗歌展现了哪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35、 绿莹莹 (造句):绿莹莹的豌豆像翡翠一样,豆叶上的露水,好像无数银珠似的晃眼睛。
36、《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的大意是: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騰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前两句歌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裏挟黄沙、奔勝而来的气势。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37、第一至三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8、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39、写大人物要找制高点,小人物也一样。我当记者的时候遇到的一个普通农民,为了治理水土他和当地六个老人组成了一个种树队在山里种树。我去采访的时候,只有他还在世,其他六个老人都已经去世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把自己的棺材都准备好了,他坐在房子里面跟我谈话,一墙之隔的另一个房间就放着他的棺材。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全文立意最高处:
40、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41、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了极强的画面感:农民有了土地像旱天的鹅见了水,“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还恨不得尝一尝泥土的味道,变成种子在土里面躺一躺。农民对土地的珍视与热爱之情立刻由抽象变得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