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几天,收到一条短信,题目“这就是安乡人”。我十分好奇,赶紧打开,原来是收集了一些安乡土话,还真有意思。说起安乡土话,往事又像电影一样涌上心头。现在,车站,码头,宾馆,超市等,凡是人多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用普通话交流,很少有听不懂不能交流的。在五十年代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时,语言交流经常遇到麻烦。长江以南越往南走,语言差异越大,交流也越发困难。就湖南而言,长沙往南,语言差异就比较明显。湘潭,衡阳等地的话与长沙话就有明显区别。湘乡,新化等地的话就越发难懂了。到了广东那就更不要说了,简直就跟听外语差不多。
2、从这方面来看,古人留来的农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担心,我们现在应对恶劣天气的手段越来越多了,可以避免由于极端天气造成的大幅减产。
3、类似的农谚还有很多,虽然已经很久远了,但有一些我们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毕竟,这些农谚都是古人和自然长期相处总结出来的,并不是随口一说,那样也不会一直流传这么久。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不是涵盖所有地区,我们笼统地来了解就行。
4、虽然农村谚语只是对于农业劳作的总结,但是也有着很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三九不刮风,来年一场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着现代农业科学的解释。
5、隋唐以后气候转暖,梅树又重新走进入黄河流域,唐代诗人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诗》咏梅,说明当时长安南郊的曲江池还种有梅花,到了宋代,梅树又在关中消失,苏轼曾为此叹惜过,他在一首咏杏花诗中有"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
6、文革时,红卫兵大串联,乘车,坐船,吃饭,住宿都是免费的,到处都有接待站。我乘火车到了南昌,想看看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也顺便看一下闻名遐迩的滕王阁。南昌是革命圣地,人特别多,晚上我被安排在剧院的舞台上睡觉。男的睡一边,女的睡一边,反正互不认识,又是和衣而睡,无所谓,所以我找到一个空地方,倒头便睡。有天晚上,我旁边睡了一个宜昌的男孩,他睡梦中翻身,右手肘关节打在我脸上,把我打醒,脸上生痛。我把他推醒,提醒他倒拐子打到我脸上了。他以为倒拐子是什么东西,马上解释他没有倒拐子。我又气又好笑,拍着他的右肘部说“这是什么?”他才歉意一笑,晃然大悟,并说对不起!
7、这是相当经典的一句俗语了,很多的老农民都听说过。其意思是指冬至节气当天如果不下雨,那整个冬季就会以晴天为主,降水、降雪的情况就比较少了。在广州地区有着“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的说法,而在湖南则有“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8、古人在六月初一这天也总结出来很多经验,例如,“雨打半年头,寡妇也发愁”, “六月初一雨,连阴小半月”,“六月初一动了流,七十二暴到中秋”,“六月初一洒一点,农人吃饭捞大碗”,“雨打半年节,秋粮必定结”,“六月初一晒破脸,田里干起锅巴片”,“六月初一晴,牛草搭凉棚”,“六月初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等。
9、云:早看东南,暮看西北/ 云行东,一阵风;云转西,雨凄凄;云走南,雨成团;云向北,好晒谷
10、而今年农历四月十一就是“甲日子”,按古人的预测,如果这天下雨,接下来两个月下雨的天气会比较多。其实,这也不能说明什么,每年6月份前后都是多雨的季节,有利于新种作物生长。只不过,古代没有系统的气候知识,只是认为到了这段时间,下雨的天气开始增多了。那么今年四月十一天气如何呢?据中央气象局发布消息称,从5月10日至13日期间,预计江南、华南及贵州、云南等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另外,预报显示江南南部、华南等地部分地区也将有大暴雨,局部地区还将出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11、下放当年的冬天就是挑堤冬修。春节刚过,队里就派了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开始浸种。我很奇怪,农谚云:“清明泡种,谷雨下泥。”怎么这么早就泡种呢?我跑到队屋,几个老农卷起袖子,正忙着翻动浸泡的种子。这谷种经过浸泡,发出大量的热量,要不停地翻动散热,否则就会烧坏发不出芽来。我和这些老农基本上都搞熟了,我向他们说出我的疑惑。老农们听后笑了,一边忙碌一边耐心地对我说:“你还晓得清明泡种,谷雨下泥呀!不错嘛!这农谚是先人的总结,怎么会错呢?不过那是说的中稻。原来种田都是栽中稻,只有春荒接不上的人家才种点早稻。早稻收割后还要赶秋种上晚稻。现在倒过来了,大面积种双季稻,种中稻的反而不多了,所以现在是为早稻育秧泡种。”哦!老农一席话,解开我心中的疑团,使我豁然开朗。我以前只知其不知其二呀。
12、在《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进入此节气天气渐冷,开始有霜了。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13、2022年的立春在2月4日的04:所以属于睁眼春。那么,“睁眼春,好年景”是什么意思呢?
14、古人的农谚都是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还有没有道理了,不好说,必定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不同了。但是,能够一直流传这么久,说明后人还是比较认同这句话的。三月初三天若下,穷人卖妻富卖马古人认为三月初三这天天气晴朗是比较好的,反之阴天下雨可能就不太好了。这句农谚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三月三这天下雨,预示当年年景可能不会那么好,可能会出现农作物欠丰收年的情况,人们生活困难,缺衣少粮,无法安居乐业。当然,这里的“穷人卖妻富卖马”,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用来表达生活困苦。
15、⑦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16、还有的不解释根本就猜不到。安乡喊自己老婆为“姑娘”,平时姑娘又泛指已经结婚的妇女,男方结婚叫“过会头”,“吗特儿”指小板凳,“灰沫儿”指豆腐脑,讲话不靠谱叫“花说神”等等。讲起与土话有关的事我还碰到过一些小插曲。 那还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概是1959年吧,有一次在剧院看演出,我前排几个小女孩一直叽叽喳喳讲过不休。我一肚子的火,但那时人员素质普遍就只有那么高,只有强忍着。坐我旁边的一个人实在忍不下去了,轻轻地拍了一下一个女孩,很有礼貌地说:“小姑娘,请不要讲了好不好?”话音未落,“啪!”那女孩回身一巴掌打在他脸上。这人一脸惊诧和茫然。我一看,他好像是个外地人,就对他说:“你不该喊她小姑娘。我们这里姑娘是指自己老婆的意思,或泛指已婚妇女,她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怎么不生气呢?”这人一脸委屈,又不好发作,还看什么演出呢?起身愤愤而去。哎呀!无意中一句土话犯了忌,闹得不愉快。
17、好在咱们现在农业上的防灾手段比古时候高明得多,不然,损失将会比现在大得多。
18、因此,古人就把这些现象记录了下来,等来年再看到这些显现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冬天要来临了,会抓紧收获和冬藏,为冬天做准备。在过去民间有谚语说“先冬后霜,来年大荒”,怎么理解呢? 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月份到了,但节气未到,节气里该有的霜也延后到来,可能延后到立冬才能见到初霜,也就是说当年是个暖冬。
19、农谚“三九不刮风,来年一场空”,虽然是古代农人的简单总结,但却有着很准确的指导意义。毕竟,几千年的总结和归纳确实比短短的几年科学总结有着一定的优势。并且,我们常用的农历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验证,三九不刮风,来年一场空是很真实的。
20、小时候学普通话就觉得安乡方言土得很,后土感觉安乡方言还蛮有味地。小学六年级地时候有一回写作文,我都用方言来写,找不到合适的字就用同音字代替,结果语文老师在作文本上批语说不该用方言。从此就打消了用方言写文章的念头。后土代网上看斗一本旧书叫做《湖南安乡方言》,是常德师专老师应雨田写地,就网购来,连斗看打几个月,就跟看小说一样地看入打迷,晓登好多字是哪门写地打,接斗就代新浪博客上发了好几篇关于安乡方言地博文(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101371520_8_html)。后土想起来还有好多,比方说:身体好=“硬走”,等等,暂时还不得闲更新。
21、十月包含两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和小雪,也就是预示着天气寒冷,温度下降,在零度上下徘徊。随时可能出现霜降或者小雪花天气,这样天气正常。
22、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更是一年岁首,万物起始的吉祥日子,尤其2022年立春日,世界将迎来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季奥运会。
23、在农村,还听到诸如“男儿的田边,女儿的鞋边”等民谚。一个男子汉,除了用牛的犁,耙,滚,樯之外,手上功夫田边修得怎么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整齐美观,密封不漏水是重要的两大内容。女孩子嘛,过去是以绣花做鞋为主,现在男女一样,都是生产的生力军。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既形象,又贴切,又符合客观实际。农村还是有很多特色的。当然,现在农业生产也实现了专业化,机械化,产业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往事心中就有一种特别的留恋和回味。
24、古时候上巳节这一天,一些相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也会借这次机会,表达爱意,赠予对方“芍药”,作为定情信物。这个芍药有啥特别呢?其实没啥特别,只不过是芍药的“药”字通“约”字,代表相约。古人谈恋爱和我们现代不同,还是比较含蓄的。所以,那个时候的芍药是男女间的定情信物。这种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有记载的,在《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述了老祖宗在上巳节这一天,在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