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2、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3、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4、“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小暑有多热,看陆游这句诗便知。(24节气表)。
5、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24节气表)。
6、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1)
7、大雪2022年12月07日11:45:33
8、大寒2022年01月20日10:38:46
9、阳历时间: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4:06:49 农历时间:2022年六月廿五
10、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1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12、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春天到来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13、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14、中国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那么为什么有的月份没有中气呢?这是因为两个节气和两个中气之间平均日数=32422÷12=4368日,而朔望月日数5306日,两者有将近1天的差数。
15、此歌是为便于记忆以名称规律编成,前四句是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规律。即上半年的节气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16、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17、2021年立冬时间:11月7日,12:58:农历2021年十月(小)初三
18、小雪:斗指已;太阳黄经为240°。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1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20、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节(节令)和十二个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十二个月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乃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21、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公历3月20-22日交节。
22、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23、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24、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5、白露2022年09月07日23:32:12
26、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27、其实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另外,“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独特性,适应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28、(4)夏至代表夏天要开始热了。日期是农历的五月十九。
29、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30、2021年白露时间:9月7日,17:52:农历2021年八月(小)初一。
31、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32、秋分2022年09月23日09:03:46
33、2021年惊蛰时间:3月5日,16:53:农历2021年正月(小)廿二。
3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35、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36、其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37、立秋8月7日09:06:03处暑8月22日23:44:48白露9月7日12:07:54
38、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39、春分2022年03月20日23:33:23
40、立秋2022年08月07日20:29:00
41、(5)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日期是农历的六月初五。
42、立夏2022年05月05日20:25:47
43、开始时间:2022年1月20日 10:38:56 结束时间:2022年2月4日 4:50:36
44、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45、2021年白露时间:9月7日,17:52:农历2021年八月(小)初一
46、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方便以365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28天的二月增加为29天。
47、(1)立夏就是夏季的开始。日期是农历的四月初二。
48、寒露2022年10月08日15:22:19
49、2021年小雪时间:11月22日,10:33:农历2021年十月(小)十八。
50、因为“梨”与“离”同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51、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52、“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53、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54、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而在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55、我们大多数人的家族宗谱中都记载先祖是以耕读传家,那么在农耕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农耕生产节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与大自然节律(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同步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它们所标示的气候变化,迄今仍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而厚重。
56、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57、“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
58、“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
59、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60、清明是入节日的特殊节气。这日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