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处):《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关于努力的成语故事)。
3、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4、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5、 刘琨,晋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刘备一样,同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在永嘉之乱后,长期组织流民据守晋阳,抵御匈奴前赵政权。后与鲜卑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又投靠鲜卑族段匹磾。刘琨还是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
6、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7、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8、学而不厌:厌,满足。勤奋好学,达到不知满足的地步。形容十分好学。
9、 唐代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0、 出处:《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1、夙夜不懈:夙夜:早晚,,朝夕;懈:懈怠。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12、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13、那时秦惠文王励精图治,招贤才。苏秦应前往,献出他的治国安邦大计。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计划,他只得快快地回到洛阳。家中父母见儿子没出息,连工作也找不着,直对他叹气,老婆更不用说,坐在纺车上织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他饿得难以忍受了,只得厚着脸皮,向嫂嫂讨一碗饭吃。嫂嫂对他也没有好脸色,厉声说:"还吃饭哪?连烧饭的柴火都没有了!"苏秦被驳斥得几乎流出泪来。他回到自己房中,仰头兴叹:"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妻不认为他是丈夫,嫂不认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认为他是儿子,我有什么可说的呢!"
14、 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形容非常好学,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刻苦学习。
15、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16、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17、在刚刚过去的二十大,“勤奋”二字被频繁提及与提倡,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讲,勤奋这一品格的铸造,尤为重要。勤于创造,勇于奋斗,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18、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19、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0、 勤:勤奋;补:弥补;拙:愚笨,笨拙。只要勤奋就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21、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
22、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23、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24、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25、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学习他们“悬梁刺股”的精神,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这话总刻苦学习的精神,至于真的去“悬梁刺股”,我们就不必要学习了,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26、宋·黄庭坚《跛奚移文》:“持勤补拙,与巧者俦。”
27、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28、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29、①《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30、 人物:苏秦,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外交家、纵横家之与张仪齐名。他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后兼佩六国相印,合纵抗秦。
31、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32、今天小编将带大家一起读一读,10篇关于古人勤奋的故事!
33、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4、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35、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36、晷(guǐ):日影或者指一种古代的计时工具。
37、“头悬梁”,讲的是我国东汉有一位叫孙敬的年轻人,十分勤奋好学,白天学习一天,到了晚上也挑灯夜战,就是为了学成后,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一天两天夜以继日的学习还可以,长期这样下去,谁也让受不了。
38、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9、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形容非常好学,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刻苦学习。
40、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醒,不会懒惰。形容鞭策自己,勤奋不懈。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发奋图强,刻苦磨练自己。
41、又一次,苏秦忽然想起来家里有一把锥子,于是他便找出那把锥子,放在了自己的书案旁边。
42、春秋时期,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导他们。
43、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44、一鸣惊人:一声鸣叫让人震惊。比喻平日默默无闻的人,突然获得优异成绩,从而引起人们的惊异。
45、勤:勤奋;补:弥补;拙:愚笨,笨拙。只要勤奋就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46、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7、(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48、然后他剧开启了自己到各国游说的生涯,最终成为战国时代杰出的纵横家。
49、 出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50、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51、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52、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53、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54、寝:睡觉;餐:吃饭。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情,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