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欲,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他做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变得更富有。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让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给你。
2、译文:圣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坦率但不过分为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道德经名句)。
3、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其实,想明白了就会发现,给予的同时也就是在获得,坚持不断地给予,就一定会有大收获。
6、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万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远。
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译文)前一句形容人的心境本是空明和宁静的状态,只因内心的欲火与外界的扰动而闭塞不安。
9、译文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是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1、(名句赏析):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12、(解释)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3、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14、回复数字 120 聆听《道德经》部分章节的唱诵
15、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16、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道德经 第七十三章》
1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9、(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20、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1、这几种情况都不是自然的常态,一直踮着脚尖和迈大步走远路,这样的事情我们几乎见不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2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23、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4、(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2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6、出自《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27、大意:让我们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也是生长于细小的萌芽。而九层的高台,也是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也是从我们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好高骛远。
28、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
29、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解释: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32、(名句赏析):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33、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
3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摘自《老子·道经·第五章》
3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6、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37、这句话告诉我们,你做出的成果不要具有己有,你取得了成就不要恃功而傲。很多东西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追求也没有用,所以人生要懂得淡然知足。
38、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3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0、做人要正,讲信用、心口如一。做事情则要讲变通,打破常规,创新方式。
4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42、回复数字 105 阅读《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43、这里当然不是指那种以退为进的权术。这主要是因为对“私”的误读,“私”的本意是“个人,自己”,而不是只作“自私、私利”讲。
44、(名句赏析):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4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46、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47、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这个词的读法是“道·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其中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大道以自然为纲,遵循其规律。“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其意思是,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有源于无而归无。有归无是有动而无然,也就是说,有自然而无然。无有是一体的两极。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称双向运动或反运动,就是自然。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一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8、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49、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50、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5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2、(名句赏析):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53、(解释)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54、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55、译文:善良的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的人不良善。
56、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57、《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5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0、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