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25日19:30(周周末场)(首演场)
2、创作心理分析中的精神分析研究。申家仁在《〈红与黑〉:富有启示的成功》中最先运用了文艺心理学,从创作的心理过程中主客体互动的角度阐释《红与黑》。在赵隆勷的《司汤达和〈红与黑〉》一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司汤达的心路历程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中,韩中一在对司汤达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分析中,都发现了其写作的内倾性与精神分析意识,认为司汤达是一个专心致志于把自己的经历和苦乐都注入其所创造的人物身上的作家。
3、小说的副标题名为“1830年纪事”,实际上读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和现实状况。
4、在巴黎的北部,蒙马特高地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宗教、艺术在那里汇聚。还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
5、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司汤达)。
6、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
7、十几年后,司汤达将自己渴望而又无法拥有的魅力,全都赠予了于连:“他对女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一见他便会神魂颠倒。”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屡屡挫败,于连可以帮助他在小说的世界里达成心愿。
8、汤达以制造谎言,捉弄世人为乐,这是出了名的,无人堪比;而他讲起真话来,则比谁都多,比谁都深刻。
9、司汤达形成相对的美学观,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他于1783年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的一个上层家庭,父亲是律师,外祖父是医生。他成长于大革命之后,经历了法国社会动荡、政体更迭的时期。他按照家庭传统,保持着贵族观点和趣味,虽然赞成大革命带来的民主与政治自由,却又厌恶与之俱来的庸俗的资产阶级趣味,认为十九世纪的人在金钱、政治、d派的争斗中变得虚伪冷漠、阴郁沉重。他最初的理想是成为像莫里哀一样的喜剧作家,却逐渐发现共和制下喜剧不存,他所处时代的观众已经丧失了欣赏喜剧的无忧心境和雅致品位。于是,他发表文章《喜剧在1836年不可能》,宣告喜剧的末路:“自从民主制让无法理解微妙感觉的俗人坐满了剧院,我就把小说视为十九世纪的喜剧。”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读者,作家虽追缅往昔,但更应考虑的是文学的功能及当前受众对文学的接受。
10、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11、1802年7月,从军队卸职后,贝尔回到巴黎,希望能成为一名剧作家。那段时间,戏剧在司汤达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开始大量观看戏剧、阅读剧本。1804年3月30日,这是作为作家的司汤达“诞生”的日子,从那一天开始,他开始记录戏剧带给自己的感悟,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想要如何去生活。
12、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人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13、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
14、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15、终于,于连的拉丁文天赋被维里叶市长雷纳先生发现,于连正式成为雷纳市长的家庭教师。这是于连第一次步入上层社会,此时他真正认识到了阶层的重要性,体会到成为一个跻身上层社会的成功人士的感觉。
16、于连因为对教义的娴熟在三百一十二名修道者中脱颖而出,当上了《圣经》课的辅导教师,被任课教师引为知己,受到热情的款待;他可以单独用膳,还可以到花园里散步,并得到大主教的珍贵礼品,还得到院长彼拉神父的青睐,被冠以“院长的干儿子”的雅名。于连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才学很快便得到了彼拉尔神父的信任,正式成为上流人士。
17、25我如此艰难地穿越这片充斥着平庸的灼热沙漠,却要拒绝能够解除我的干渴的一泓清泉!真的,别这么傻了;在人们称为生活的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人为自己。
18、《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19、我可以蔑视世界上任何危险,眉头都不皱一皱。
20、然而好景不长,1806年,司汤达和梅兰妮这段感情仅仅维系了两年,便干涸枯竭了。此时的司汤达放弃了成为剧作家的理想,他又一次投靠到表兄达鲁公爵门下,在部队找到一份差事。此时的他对仕途充满了信心,渴望功名利禄。他在日记中写道:“工作好比狩猎一般,我要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那段时期,司汤达算得上是顺风顺水,得益于在战争委员会的功绩,他谋得了个总督的官职。然而,他忘却了表兄之于自己的恩情,爱上了达鲁公爵夫人。他性格羞涩,迟迟不敢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下定决心告白之前,他,和于连一样,为了预设的目标,做好了详细的“进攻”计划。
21、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
22、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23、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人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24、司汤达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25、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人物心理与描写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里,静中有动,表里一致,动静结合,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了辅垫,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刻划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完整和丰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26、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兖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词藻而已。
27、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28、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d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29、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的天才。他继承了莎士比亚描绘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的事业,以出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司汤达亦被评论家们称之为伟大的心理作家。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是内向型的。在哲学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的理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研究生理学,研究关于人的气质的理论。尤其是对人的气质的研究,引导他倾注于对人的欲望、情感产生之规律的研究,使他养成了热衷于观察人的心灵世界之奥秘的习惯,他曾立志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
30、天才永远存在人民中间,就像火藏在燧石里一样,只要具备了条件,这种死的石头就能够发出火花来。
31、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司汤达的经典语录爱情像发高烧,它的来去,都不受意志的控制。《爱情论》
32、陷于爱情的女子是盲目的。她可能傲慢、聪慧,出身良好,举手投足都是优雅,对围绕身边的男子不屑一顾,甚至嘲笑那些陷于情感的人。一旦她命定的主神降临,这个人,也许在旁人看来,平庸、轻浮,浑身是缺点,不知如何她偏就奉他为神明,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心思。他的刚愎被惊叹为“自信”“自傲”,他的固执,被惊叹为“执着”,他的多疑与反复,被认为是“思虑细密”,他的笨拙,被当作“朴质”。她不许旁人说他半点不好,只要有人稍稍异议,马上以其全部智慧反唇相讥,认为别人是“居心叵测”。女子的天性是,她全部的生活都以情感为重心,这就注定了一个陷入爱情的女子,会以她的幻想,无限放大爱人的优点。一个女子,如果说爱上一个人,不如说,她爱上的是她的想象。
33、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
34、《红与黑》是司汤达最好的小说。它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法国社会的一些现象,也涉及了从法国各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地方风俗。它描述了许多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的生活。从皇帝贵族到普通百姓。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矛盾。
35、于连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将于连追求、奋斗、失败的一生刻画得淋漓尽致。
36、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37、1827年发表了《阿尔芒斯》,1828—1829年写就《罗马漫步》,1829年发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
38、由于爱情诞生只是一瞬间,这个瞬间会反复出现。爱着,怀疑,确认,爱着,再怀疑,再确认。尤其是女孩,当她陷入爱恋,她总是不自觉拿幻想中的那个人,去与现实的“他”比对,一些小举动,一个小事故,与想象中略略偏差,她的怀疑就出现了。而后,她会晃动她那羚羊般的小脑袋,在离开他的时间里,反复回想每个细节,因合乎内心幻想而微笑,因出现偏差而皱眉,女孩子们往往叹息:天哪,你永远不要接近你爱的那个人,你就让他呆在远方,你只要远远地看着他就够了。一挨近,你就会失望。
39、平日场:1080/880/680/480/280/180元
40、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尔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至于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41、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
42、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43、司汤达说,从希望到爱情诞生只是一瞬。决定性的一瞬,必须以什么途径完成呢?一次眼神交汇?一个微笑?也可能就是直接亲吻,突如其来的拥抱。我想,爱情,绝不可能只停留在语词与幻想上。像柴可夫斯基与梅塔夫人那种,书信往来、绝不见面的一辈子的爱情,不是真的,是想象的,回避一种实质性的爱。真正的爱,激情之爱的同时,必定伴随相当程度的虚荣(征服与被征服)、肉体(将精神之爱落实和维系下来)、趣味(有共同的审美旨趣、语言,交流的可能)。激情之爱如火花闪现,后面的那些,则相当具体与绵长,司汤达将他们割裂,显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