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2、《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
4、欲:形声字。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为欲望。
5、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即是充分的举例论证。
6、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7、(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
8、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10、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11、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2、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13、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5、③“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 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
16、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7、生8:孟子被称为“亚圣”,一定是个心胸开阔的人,所以,他不会主动引起争辩,所以无奈。
18、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19、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0、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21、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 人
2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3、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4、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25、从前(有些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26、生9:既然被称为“亚圣”,自然自信满满,一个自信的人一定喜欢展示自己,所以是骄傲。
27、苟(gǒu)得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8、2018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29、生14:孟子将“得志”和“不得志”进行对比,证明大丈夫不为外物改变内在,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0、(中考)名著阅读:《傅雷家书》要点梳理及例题分析
31、⑶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32、(课后题)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33、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