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2、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佛家名言录)。
3、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2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6、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7、北洋军阀你来我往,偏处西南的川、桂、滇、黔等省虽然没有被纳入北洋军阀的统治范围,独立发展,但内讧同样严重。
8、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9、让人更为敬佩的是,在华之鸿的心目中,始终“感世运迁流之极,抱文化濡滞之恸”。
10、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1、我在别处曾经说过,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作文水平,首先需要意识到这一方式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局限性。也就是说,应该时刻扪心自问:语文和作文的哪些方面是可以通过考试来作出判断的?然后,以此为依据来出题和评分。
12、0Fateisyourownmaking;faceisyourownthinking.(王绍昌译1)★★★●●●●
13、生要享受自己双手所创下的成果死要死在自己双手所持的利刃之下
14、商:写作本身包括了功利性写作和非功利性写作两大类,既有创造性的或自娱自乐的写作,也包括功利性的写作,如高考作文。阅读古文对这两类写作都大有助益。
15、4我看道藏记录,修炼的最后一步是:炼虚合道的描述是,元神与道相合,并且化做“百千万已化身”。请问一下:这些化身去干什么?是不是从低级的生物再开始升级修炼,就想运动员跑到了终点又开始从起点开始跑?如果是这样,我们修真又有什么意义,看了上帝一眼后又从头开始?答:体验。不一定,也可化为更高级生物,或者自己创造。完全自由选择。自由选择,自由创造
16、Neverbowtoyourfate;refineyourselffrombraintoface.(彭智鹏译2)
17、曾经为友尽心尽力,不顾一切,也曾经为友肝肠寸断,痛心疾首,欲苍穹追求不死的欲念,终究是一
18、5)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9、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追求,也不是树的不挽留,而是命运的安排,自然的选择,花开花落,天道轮回,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有时候离开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20、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21、 论外貌,...这么....勉强胜过蟾蜍王
22、残风岭之上,孤独的身影;一如往常伫立其上,一阵一阵的冷风;吹散他满腹的希望,却散不了层层
23、Fortuneismadebyhand,andthoughtismadebymind.(艾朝阳译2)
24、证道未果13楼我的理解万法归一是之都归于本源。而本源也就是心经所说的空性,归空归一没有冲突啊。如果禅师认为一还是一个实际的存在,那么就对一还有个执取啊。门罗里能明心见性的不少了,这样的问题大部分老手都清楚的。元吾氏2011-7-2210:49回复
25、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6、C本源的创造是完全自发的(spontaneous)。(不自发则回归无形无相一切似无状态。)E空无/Voidness----从视觉的角度描述。(本源在静止不运动不创造时,则处于"不表现"的状态。或者说:表现为"一无所有"。)这个“空无”状态是推论上存在还是实际存在此状态呢,若实际存在不创造的时刻,万物此时是否不存在(还是本源此时独立于万物成空无)?要“合一”是否要将意识开放到理解本源本性的程度?元吾氏2011-06-2816:13回复18楼我是小孩_:实际存在(本人所述,没有推理)。此时不存在,或者说“不表现”。本源不能"理解",只能合一与无条件地感知和接受。
27、一页书:「树依旧、风依旧、茶香依旧,莫非至友故人来叙旧?」
28、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是强求不来的,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让自己活得累。
29、二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30、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31、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32、云无心于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见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3、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34、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一《八大人觉经》
35、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36、4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37、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