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留下来的农谚和俗语,虽然有的已经不合时宜了,但能够流传这么久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您认为呢?
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我们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关于“春分”的农谚,这些农谚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农事生产。老祖宗留下的5句“春分”农谚,句句饱含智慧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3、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云彩里钻太阳,大雨下一场。
4、———四月里农桑各有需要,晴也不是,雨也不是。
5、又如:“春打六九头,黄牛遍地走。”是说数九寒天从一九数到六九时,严寒就已过去,春暖自然到来。这时节,黄牛行走在田野里,表示春耕生产已经开始,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及时春播对于农业一年的收成至关重要,不要延误,也延误不得。
6、说到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是秋季与夏季两大季节交季的时候,这个时候天气变化比较复杂,老祖宗们还是在复杂的处暑节气的天气中找出了一些天气可循的规律性,通过处暑节气的天气来预兆后期的年景。
7、总之,阴历论初一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其基本内容。
8、还有农谚云:“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谷雨有雨就是个好兆头。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此时,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
9、天时变局是指局部雷阵雨,潮汕的草粿是消暑佳品,人人都爱,但是如果煮熟的草粿遇到下雨天,那么原来可以卖两碗可能就变为一碗了。在以前的潮汕,做点小买卖也不容易。同理,南畔浮乌云,也是要下雨了,草粿卖不出去,就会影响到一家的生计。
10、“沃”,潮汕话读“恶”,意思是淋雨。这条农谚说的是:中秋的“云盖”月与来年元宵的“雨淋”灯,必然有一定的关联性。
11、而遇到下雨天也不利于小麦的收获,一方面,小麦收获时间延后,根据降雨的时长,延后的时间也会不同,同时还增加了倒伏的几率,并且,小麦收获延后,后茬作物的种植时间也要延后。另外一方面,影响小麦的晾晒工作,尤其是下雨前刚收获的小麦,晾晒工作难度加大。
12、明确一点,闰月和闰年不是一概念,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其中,普通闰年是指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且不是100的倍数,世纪闰年则必须是400的倍数。
13、总之,按老辈人的经验,无论啥时候收,最晚都不要过了小满。
14、小满节气马上就要到了,河南等地的大蒜也到了收获的时间。对于大蒜什么时候收获产量最高,很多种植户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在过去农村有“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
15、“西南风”指的是印度洋季风,其气候特征是温暖潮湿。如果春分时节刮西南风,那么春天气温回升的速度就会比较快,土壤里蛰伏的虫子就会提前苏醒,那么虫害就会比较严重。此外,春季刮西南风,也预示着太平洋热带高压会比较强大,今年台风会比较多。
16、这和前期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的通知是吻合的。通知中明确表明,“预计冬季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受其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今冬明春阶段性极端强降温、局部地区冬春连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几率大。”,老祖宗有些老话,拿到现在还是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老话说“腊月初一晴,来年耕牛歇”这句话和第一句意思差不多,意思是说,如果腊月初一这天如果是个大晴天,没有降水,明年春季的天气情况可能不好,老牛都没活干,说明农作物受到了灾害。这和另一句老话,“腊月初一晴,来年收成空”,是一个意思,都是说春季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年景不好。老话说“腊月初一雪,来年吃白馍”“该冷就冷,来年好年景”;“瑞雪兆丰年”,都是说冬天下雪是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和春季生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腊月初一这天要是下雪了,明年开春就比较暖和不会发生倒春寒的情况,小麦长势就比较好,农民就能吃上白面馒头了。这和上面那句“麦盖三层被,连年枕着馒头睡。”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下雪对小麦生长是有利的。老话说“腊月初一下雨,一百天内无好天”这句话不是对北方来说,因为这时候北方已经不会下雨了。意思就是腊月初一这天如果下雨,那么之后100天内都没有好天气,降水比较多。
17、例如:春分河自烂,冰凌流漫滩。说的是黄河在严寒的隆冬为坚冰所封,河冰消冻就在每年的春分时节。后套地区自古引黄河水灌溉,对于河水的流滞与涨落,农人自然十分关注,有了这样约定俗成的说法,人们才能把握黄龙的脾性,因势利导制服黄龙。此外,黄河开河,意味着开河鱼上市,迎来一年一度的黄河渔村聚餐,也是经历了漫长冬季的人们的一个盼头,因此又有“春风吹破琉璃瓦”的溢美之词。黄河开河不久,大地开始消融,播种季节来临,又是一个关键。“春风不刮地不开,秋风不刮籽不来。”后套春季多风,浩荡的春风不仅吹开冰冻的河面,也焕发了大地的容颜,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年农事就此开张。
18、在唐代之前采用的是19年置7闰的闰周的方法,在唐代《麟德历》中废除了这种固定的闰周方法,而是改用了无节令月置闰,也就是该闰的时候就置闰。
19、意思:春天不播种的话,到了秋天就没有了收成。
20、那座山,那份情——邢台县白岸乡小西庄村凤凰
21、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2、头莳棉花二莳豆,三莳只好种赤豆。大暑前小暑后,正好种绿豆。
23、一年四季风,季季都不同:春风暖,夏风凉,秋风寒,冬风冷;
24、我们知道古代是通过干支历来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的,还总结出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的二十四节气,并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中来指导农事工作,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25、暝,潮汕话中“夜”的意思。潮州人从很久以前就发现,黑夜最长和白昼最长分别为冬到、夏至,恰好合乎天文学的知识。
26、2023年是平年不是闰年,但有闰月,闰二月。2023年是双春年所谓的双春年不是指一年有两个春天,而是说在农历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文章开头已经说了,2023年农历起止时间是2023年1月22日-2024年2月9日。在这期间2023年2月4日是立春,是农历癸卯年正月2024年2月4日是立春,是农历癸卯年十二月二十五。所以,在农历癸卯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是双春年。
27、古人发现作物的生长和太阳角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天文和历法学家在夏商的时候开始测定节气,到了先秦的时候二十四节气陆续出现了,到了汉武帝时期把二十四节气加到传统历法里。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所以,从这点上来看,二十四节气是阳历。
28、闰月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通过农历“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
29、这句农谚反映了以前人们收麦的场景,小麦收获一共分为5个步骤,割麦、挑麦、打麦、晒麦、贮藏。以前收麦比现在要麻烦很多,人工收割小麦后,运输到家里或者直接在麦场中晾晒,简单晾晒后再进行打麦,当时有打麦机,也就是现在说的脱粒机(估计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打麦过后,再进行晾晒,晒干后装袋或者不装袋存贮麦穴中。
30、后套农民素有“庄户人,不用问,一家做甚都做甚”之说。农事活动都依照节令适时安排,耕耘、播种、定苗、施肥、浇水、除草、收割、拉运、码垛、打场、出粜或储藏,随着四季轮换,一切井然有条。久而久之,农人对于农事活动积累了许多规律性认识,进而又编成顺口好记的四六句子,这就是农谚。为使人们不致造成“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损失,农谚口耳相传,一代教给一代,就成为不成文的教科书,说在嘴上,记在心里。俗话说:三天学个买卖人,一辈子学不会个庄户人。农民种庄稼的学问深得很,流传不衰的农谚是一个侧面的明证。
31、气象与农事关系密切,我们潮州先民在日常的耕作、畜牧、渔猎中领悟天时地理,形成这些朗朗上口的农谚,从而流传下去,指导着子孙后代从事农活,避免因经验欠缺而造成损失。读到这些的时候,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对这些祖辈们充满着敬意?
32、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33、霉,潮汕话要读“棉”,指的是烂坏,水稻的根会被泡坏。这条农谚的意思,是说霜降那一天如果下雨,那么来年田间的早稻会因雨水过多而致稻根烂坏。
34、巴彦淖尔那些鲜为人知的小秘密,你知道多少?
3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春分节气刮北风,那么果树上就可能会挂冰柱,这说明有冷空气入侵,发生倒春寒的几率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