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3、第一件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资料)。
4、课文讲了3件事。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第三件事:后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5、你把我的书弄脏了,不但不道歉,反而出言不逊,你这样做对吗?
6、最后,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所以不忍她的眼中饱含泪水,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能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终身,这种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7、要求:读准生字“崛”,理解“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整个题目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而努力读书”的意思。
8、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9、●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10、当时,马列主义兴起,周恩来虽然只有十二岁,但他从小受到社会感染,因此,当魏校长,在课堂上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他当时就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12、设计意图:介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1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立志——疑惑——气愤。)
14、新中国成立后,陈沚历任镇江军管会房管处处长,无锡市房管局局长、江苏省公安局治安科长等职。陈沚在战争年代,深入虎穴,备尝艰辛,以特殊身份对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打击、迫害。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病故于无锡,享年77岁。
15、齐读“中华不振”的语段,在文中画出让你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16、陈沚(1901~1978年),我国著名艺术家。幼年读过私塾,后学过武艺,机灵过人。出品画为《墨龙图》,写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7、教师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18、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19、四位女性的早期教育让他知书明礼,四位女性是生母万氏、养母陈氏、乳母蒋氏、八婶母杨氏;
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21、主人公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主人公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中国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主人公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
22、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
23、把你的回答写下来,并想一想理由是什么,想清楚,写完整。
24、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中华不振)
25、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26、老师总是对我们说:“读书不是为老师读的,更不是为家长读的。”这句话仿佛刻在我的心中,让我难以忘怀。虽然我不能像周恩来(有)那般的成就,但是我一直不明白(孩子这句话我也没完全明白)。我问过同学,有的说为了报答父母,有的说为了挣钱过上好日子……我在想,那我为什么而读书呢?父母说要学很多知识,这样就有学问。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读书一定是从中体会到深刻的道理,也可以学到知识,在将来的人生中是有帮助的。(通过)阅读(了解了)很多伟人的理想后,我心中便有了答案,我想我读书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只有书籍才能改变我的生活。(金*飞)
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28、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9、课文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30、今天我们的作业中有这一项:想一想,我为什么而读书?不说空话、大话,不喊口号。我要怎样读书?让我想想……是学课文里的说吗?不行。为中国抗疫成功而读书?不行,这和读书关系不是很大。为美好生活而读书?有是有道理,可太普通了,换一个。为中华和平而读书?可是可以,可我长大后应该碰不到……我想到了,我既然爱科学,为何不当个科学家呢?让我思考一下……就这么定了。为了当个科学家,我应该努力学习,把各科成绩提高才行。我坚信,我会成功的。(石*浩)
3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思考:
32、当时旧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民不潦生。各种势力不断被外国操纵,到处是租界,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33、从这个反问句能看出围观的中国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3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5、(2)品词析句,集体交流,感受“中华不振”。
36、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