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对“不求甚解”的使用、理解却成了问题,见仁见智,相去甚远;或褒或贬,均常引用。也有人用作谦逊的语词,表示自己并没有作认真细心的研究。因此“不求甚解”云云,确实有弄清楚的必要。而且,这也牵涉到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
2、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3、(2)交代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4、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不求甚解课文)。
5、(微课)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微课+作业+知识要点+朗读+教材
6、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为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朱国桢认为“不求甚解”意味着“大意了然”,基本上可以成立。但是,“不求甚解”再进一步是否就是“穿凿”呢?恐怕说得很片面。这一论点的缺陷是把“大意了然”作为读书的目的,或者说是读书的要求的完戒。事实上,“大意了然”只可能是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成为目的,那只能是初步的。
7、〔1〕“和平”宣言 指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六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世界四十四国元首发表的《吁请世界和平保障宣言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向各国呼吁缩减军备并制止武装军队的逾越国境。
8、(微课+教材)初中各年级各学科电子课本与同步课程微课
9、第二方面(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0、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
11、 课前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弄懂生字词读音与意思,自读和跟读(听读)课文一遍,熟悉课文内容,要有预习课文的笔记。
12、总之,这类文章浑沌一体,最妙是不用注解,尤其是那种使人扫兴或讨厌的注解。
13、☞2020春学期丨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答案
14、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15、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16、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17、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批注]此句过渡到底二层意思:不要纠结于表面字句的意思。
18、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19、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引发你思考的词语,以旁批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悟。
20、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因此被列宁批评。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1、19)曹伟学习非常努力,刻苦钻研,从没有不求甚解的现象。
22、 第 2 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23、☞统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汇总(1-26课)
24、☞苏教译林版初中英语7-9年级(上下册)英语全册单词课文跟读音频(全)
25、(1)以:①因以为号焉(介词,把)②以此自终(介词,凭借)
26、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7、☞统编语文7-9年级上下册课内成语及解释汇总大全
28、第四部分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29、☞语文、数学、英语1-9年级上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可下载打印
30、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31、(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32、第三部分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33、☞2020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高清版)
34、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35、☞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汇总(1-22课)
36、26)陶渊明读书不死记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认为读完了。
37、(2)之:①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②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38、(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9、 第 8 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40、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41、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42、 第 4 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43、18)你老是这么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这可不行。
44、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45、对这一世人司空见惯的现象,陶渊明冷眼观之十分不满。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这种不趋流俗的个性,注定了陶渊明与门阀之风的不调和。自传文《五柳先生传》中,郡望、门第、宗谱一概阙如,看似不合常规,其实是对时风世俗的反拨。自号五柳先生,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揶揄,对世族名士的一种调侃。陶渊明以不知何许人嘲弄了郡望之尊崇,以不详其姓字嘲弄了门第之高贵,以宅边五柳树嘲弄了地位之显赫,以不慕荣利嘲弄了官爵之矜夸可以说,陶渊明借以自况的五柳先生形象,完全是针对东晋门阀制度的崇尚自塑的,是陶渊明遗世独立清高绝俗的个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五柳先生之名一出,知名晋宋并享誉后世,王、庚、桓、谢四大豪门虽然煊赫一时,而今安在哉!
46、☞初中语文重点文体知识梳理(含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分析与总结)
47、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48、(15)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49、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50、(微课)九下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微课+作业+知识要点+朗读+教材
51、“儿童从小就能对语言渐渐的了解,不过对于文字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成年人平时读书阅报大多是采取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这是一般综合的实用的态度。但在国文教学、教师准备时,必须字字查清楚、弄明白。学生呢,在学习时也必须字字求了解。这与一般不求甚解的态度刚好相反。然而不求甚解的那份能力正是经过分章析句的学习过程而得到的,必须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学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境界;没有经过一番文字的分析的训练,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呢。”(《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52、第三方面(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53、☞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初中生都在埋头背!
54、再则,像“誓不签订辱国条约”〔3〕一句经文,也早已有了不少传注。传曰:“对日妥协,现在无人敢言,亦无人敢行。”
55、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
56、(1)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褒)
57、出自邓拓的议论文《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58、(微课)九下第23课《山坡羊潼关怀古》微课+作业+知识要点+朗读+教材
59、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