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没有,那这件事情,产生了也会再消失。陆象山主张——“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王阳明非常赞赏这句话,他说:除了人情事变再无其他。(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2、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3、庸才不是由于什么神秘的天赋缺失而产生,而是因为心不是他自己的,他在模仿。
4、心学大师王阳明曾写过“示弱四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或捐弃牛马而伪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诈溃而埋伏,或潜军而请和,是皆诱我以利也。”这正是王阳明兵法的精髓。遇到过于强大的对手,硬碰硬是下下策,聪明人要么假装逃跑;要么假意示弱,暗中积蓄兵力;要么佯装战败,悄悄设伏;要么隐藏实力,假装讲和。这种战术看似简单,却能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胜利。无论是面对凶残的宁王,还是无恶不作的悍匪,示弱都是王阳明的绝招。王阳明说:“信而从之,则堕其计矣。”当年的宁王误认为王阳明很弱,结果被王阳明一把火葬送了整个军队;悍匪们认为王阳明很弱,结果半夜王阳明就率军偷营,匪军伤亡惨重。
5、传习录上卷98节,见善即迁,有过既改,方是真切工夫。
6、这个时代被称作“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以后的历史告诉我们,一种重要文明在它的历史展开过程中,每逢危机,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总是不得不重返古代智慧,重回轴心时代,被某种古代智慧重新点燃火焰。
7、“治人者”技巧的无限通用性极致化地排斥任何专业业务的价值,通俗地说,“当官”不需要懂业务,也就是最难的是当官,最简单的也是当官,人情练达即可,活明白最佳。
8、生活复杂事物的权衡取舍中,利弊得失占据了上风。相比较享受事物的过程,事先给事物确定一个意义成了首位。
9、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10、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11、(修心)你是什么人,就会吸引什么人(内附视频)
12、王阳明在禅宗中混了张“大神”的毕业证,然后他深悉禅宗的虚弱,带领禅门人士投奔儒学,收编了大量禅宗教出家人和居士,禅宗教徒纷纷还俗,加入心学。为什么别人听王阳明的?因为禅宗和魏晋清谈只发展到心和识,魏晋清谈是谈着就行,禅宗是参着就行。但是专门有心没用啊,要知行合一。就这一招,儒家和禅宗都看到突破口了,就像电灯突然代替了蜡烛。所以人家跟王阳明走。
13、 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4、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5、林肯之所以能成为美国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总统,和他低调做人不无关系。不要以为身处高处就是到了人生的制高点,一山更比一山高,一时的高处并不能代表什么,成功反而更青睐能在高处低头的人。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低调,才是人生真正应有的态度。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他人的反感,暗中吃亏而不自知。低调做人才不惹人注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少林寺的扫地老僧,隐居于藏经阁数十年,每日以扫地清修,大家都不曾注意过他。直到武林大会,他轻松收服了萧远山和慕容博两位绝顶高手,方一鸣惊人,为人知晓。低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不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与成功关系很大。低调做人是不要太招摇,不要有点小本事就拿出来显摆。低调做人,就是要学会藏锋敛芒。
16、感恩师父,感恩慧心师姐引领我,感恩无形的灵魂,累世的家人给我感应助我踏上中毉心学修习之路!
17、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因祸得福,因此而走上了中毉心学修习之路,但我也因此曾经伤害了无数阴性灵魂,累世的家人,还好遇上慧心师姐而遇到师父。
18、王阳明又进一步说,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
19、没有你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坐在一个镶满珠宝的王座上等着你取经成功前去臣服。
20、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21、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22、创建了“阳明心学”,丰富了晚清社会的思想,解放了人们当时的封建思想,为瓦解封建社会作出了一份力量。
23、历任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阳明心学说到阳明心学,就不得不提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在王阳明所在的明朝时期,由于程朱理学被东林d拿来做为对付宦官集团的工具,逐渐偏离了其哲学本质,变得越来越扭曲,那句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当时程朱理学的写照。理学的本意是孔子提出的儒家学说中“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延伸,即收敛私欲的扩张,不能偏离天道,只有控制扰乱心智的私欲,才有可能接近圣人的境界(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否则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24、所以,在王阳明看来,“理”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人心中的道德良知。王阳明说:“如果你是父亲,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孝顺?事情你了,不去找你是为了一个忠诚的理由吗?交朋友,治理人民,就不能向朋友和人民要一封信和一份仁吗?他们只在这个心里。”(《传习录》)他认为理性不是朱所说的“正义”,而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意识。
25、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26、元首或平民、老板或员工、医生或病人,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成就有多大,最终让你闪耀的并不是外在的财富、金钱和地位,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本心自足的的道德、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同时,这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的支点。
27、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2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29、而那个所谓的自己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声音,标签,各种意识形态,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个体,而是为了自己,为了一个凌驾于个体之上的整体。
30、他的升迁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持续努力奋斗过程。因为在下班后这几年来,他很少与同事出去玩,更多的时间他用在学习与精进上,这份努力与实力才会让他得到领导的青睐。
31、 人最容易的就是说别人的不是,最难的就是反思自己的问题,批评别人都很简单,自我认错却总是很难。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互相的,你理解别人,别人也会想着理解你,反过来也一样!
32、心灵痛苦者,不是因为没钱或者没有外在标签加持才产生的,而是因为他的心能量太弱,万物摇摆,烦恼如波浪一波波侵袭着他的精神。
33、我们常常感觉身不由己,自己的内心也被渗透而异化,某个时刻会突然惊觉自己越来越陌生,常常感到自己正变得越来越冷漠、可怕、悲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底线越来越低,操守越来越弱。有人用现实和生存为自己开脱,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你并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多少先贤也早已为我们垂范了穷达不堕、生死不移的骨气。
34、冬瓜全身都是宝,一个能省10种药,不会吃你就亏大了!
35、 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36、但无论世事怎样演变,对弈的主体永远是人,所以,把握了自己也就把握了世界,正如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世间的一切存乎于一心。
37、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是理,二是知行统三是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新学楼的三大支柱,但核心是他的良知思想。王阳明的心学不同于其他儒家思想,强调心的作用王阳明认为,万事不在心,而在心。一切事物都是由人的知识存在的。王阳明说:“圣人之道,我自足,在事中求理也是错的。”王阳明举了一个例子告诉学生,“当你没有看到花的时候,花就会和你的心一起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