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2、台湾商务印书馆《古籍今注今译丛刊》之《韩非子今注今译》
3、有一天,楚人要出门远行,于是就带着“白鸦”一起,途中遇到暴雨突降,躲避不及,鸟儿也被雨淋湿了,就褪去了白色变成黑色的了,楚人大吃一惊:你们这些鸟儿,骗了我四年,啊呀呀!天下乌鸦一般黑啊!楚人从此如闲云野鹤一般,周游天下,逍遥四海,最终修行成为一位高僧。南陵君养"龙"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商陵君养龙》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4、△“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韩非子》,岳麓书社出版
5、综上而论,故纸君建议初学者以下面四种对读(初读):
6、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7、答:
8、 王肯堂在《王肯堂笺释》的序文中有如下表述:
9、韩非认为,君主之所以能立法和行赏罚,前提是掌握权势。他说,势是使人服从的政治资本。君主失去了权势,就要君臣易位,成为臣子了。“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暮臣。”(《孤愤》)所以他特别强调君主必须“擅势”,必须高度集权,绝对不能与臣下“共权”(《外储说右下》)。韩非还强调了“法”与“势”结合,不能分离,因为有“势”而无“法”,便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了。实行人治,中人之君便无法治好天下。反之,实行法治,中人之君只要“抱法处势”也可以治好天下,以此来阐明法治优越于人治。
10、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12、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13、《韩非子·楚人养鸦》小寓言原文及译文:teacherM简译:
14、 以《大清律辑注》为基础介绍清律,如果仅仅是逐一翻译全文并且辅以译注的话,恐怕普通读者很难接受。
15、 正是因为如此,在清朝统治时期,负责审判的地方官几乎都雇用法律专家。中国自古代以来,官僚豢养的门客常常就公务提出建议,清代几乎所有的地方衙门都有地方官私人雇用的“幕友”。其中,对于地方官来说,专司“刑名”和“钱谷”的幕友是不可或缺的。在明代的官箴书中,建议新任地方官雇用负责文书和钱谷的幕友,却未提及雇用刑名幕友。关于法律方面,书中认为只要有专家略作几日的讲习,稍知概要即可,其余细节自有胥吏(明清律中称作“吏典”)负责。进入清代以后,由于难以信赖胥吏,必须请法律专家负责法律的运用,在这种背景之下,地方官不得不高薪雇用负责刑名的幕友(称“刑幕”或“刑名师爷”)。
16、韩非,大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韩王室诸公子之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据《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曾拜儒家大师荀子为师。但他却没有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传统,而是受到法家的影响,继承研究、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精华,成为战国末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17、答:
18、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B、瞋目视项王(睁开眼睛)C、项王按剑而跽曰(长跪)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项王按剑而跽曰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若属皆且为所虏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头发上指 B、此亡秦之续耳C、拔剑撞而破之D、沛公今事有急翻译划线句子。(4分)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是《史记》的艺术特点之请结合以上所选文段简要概述人物之间的矛盾争端,并说说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不少于30字)(4分)
19、答:
20、有献陵鲤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使豢而扰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笞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
21、评论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厉广雷晚清至民国时期(1840~1949)契约文书研究述评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