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2、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
3、(擐甲披袍):擐:套;披:穿。套上铠甲,穿上战袍。指做好战斗准备。
4、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5、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6、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的前线。
7、兵荒马乱(bīnghuāngmǎluàn)
8、(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9、(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
10、(披袍擐甲):披:穿;擐:套。穿上战袍,套上铠甲。指做好战斗准备。
11、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12、明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13、例句: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兵戎相见)bīngróngxiāngjiàn成语典故:兵戎:武器。
14、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龙血玄黄)lóngxuěxuánhuáng成语典故: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15、齐王求胜心切,派人反复催促,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16、兵革之祸: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17、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
18、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19、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20、(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21、(6)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的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请你说出一个来,结合图片,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22、(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23、苌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4、甲胄生虮虱:甲、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战争持续时间很长。
25、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26、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27、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28、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29、破斧缺斨: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30、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31、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兵临城下瞒天过海用兵如神有勇无谋揭竿而起乌合之众
32、(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3、兵连祸结:兵:**;连:接连;结:相联。**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34、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35、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36、造句:在疫情防控时期,许多人罩摇过市,心安理得。
37、(枕戈待命):枕着武器等待命令。形容时刻准备战斗。
38、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39、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