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张潮·唐代《采莲词》
2、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3、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4、秋天——露冷莲房坠粉红。“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南朝萧绎《采莲赋》),“不堪翠减红销际…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又秋风。”(元朝刘因《秋莲》),“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忆王孙》),“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周密《西塍废圃》)的荷叶枯败、莲蓬颤抖,“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宋朝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5、第1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7、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佚名·南北朝《西洲曲》
8、全诗以荷为咏颂对象。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9、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10、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刘攽。诗歌前两句写的是雨后池塘的静态景物,湖面如同镜子,清楚照见房屋。而诗歌后两句则是由静态的景物变为动态的景物:“东风忽然吹起,柳丝起舞,柳叶上残留的水滴洒向池塘中的荷叶,发出万点珠玉之声。”
11、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关于荷花的古诗四句)。
12、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同时,也实际表达了诗人自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13、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白居易·唐代《采莲曲》
14、浓艳香露里,美人清镜中。南楼未归容,一夕练塘东。
15、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
16、第2首,《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7、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浣溪沙)·薛昭蕴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18、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19、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20、这首诗的作者依然是杨万里。杨万里擅长观察生活,擅长把日常生活写入诗歌,足以说明他具有诗人独有的慧眼,能够在细微寻常处写出诗意来。
21、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22、⑶南湖:即洞庭湖。白苹: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23、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 李白《妾薄命》
24、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25、城西杨柳向桥晚,门前沟水波粼粼。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度春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