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开篇张九龄的《感遇》二首之后,便是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感遇》二首我非常喜欢。“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但是读完这两首之后,紧接着去看《下终南山》,会鲜明地对比出直白的孤傲“不高级”。为什么呢?(李白的唐诗三百首)。
2、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唐诗三百首42)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5、“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正当思妇想断肝肠之时,春天里的一缕清风吹进了她的帏帐之中。春风似乎成了多情而不太严肃的东西,竟然进到了思妇的闺房。这让思妇感到奇怪!我与你并“不相识”,为什么要“入罗帏”呢?这位思妇非常可贵,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更坚。与丈夫的深厚感情,使她不可能移情而别恋。她尊重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当情操在此二句中透露了岀来。春风来撩人,春意也缠绵。但是,思妇批评了春风,以明自己的志向不移。诗到此处,戛然而止,恰到好处。
6、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未尝一作:尚不)
7、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8、(唐诗三百首21)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9、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10、实是恐龙见青蛙 (哇,又是小杜,看来真是感触良多啊)
11、虽然月亮和影子都不是活物,但李白同学依然能玩得很high。他唱歌的时候,月亮就徘徊;他跳舞的时候,影子就乱蹦哒(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清醒的时候大家一起玩儿,喝醉了就互sayGoodbye(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对这样的友谊非常满意,希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样的友谊让李白满意在哪儿呢?我想,在“无情”。
12、“掩妾泪,听君歌”。韵和句式都未变,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却变了。她已是掩泪听歌了。歌里说些什么,诗没有说,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它一下就改变了诗中主人公那种悲不自胜的情绪,把她“转多”的“悲啼”一下就镇住了。这显示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但这歌为什么能产生这样一个效果,诗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
13、唐诗三百首|021《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唐)王昌龄
14、“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丛书。自2006年推出第一辑开始,累计销售上千万册,销售码洋突破6亿元,成为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名著的主要版本。
15、(唐诗三百首91)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16、《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徐兰英伉俪合编的唐诗普及读物。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问世以来,伴随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俗谚广为传布,并逐渐取代《千家诗》成为新的家塾课本,编订之初曾家弦户诵,“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迄今二百余年来仍在启蒙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陶冶审美趣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7、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唐诗三百首28)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