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历史文本的文学性,解会“史蕴诗心”说;
2、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曹刿论战)。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还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
5、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曹刿入宫面见庄公,在两人的问答过程中,并无曹刿毛遂自荐、纵论时政、说服庄公的戏码,而直接切入主题——曹刿对庄公的考问、测试和录用。在这里,主持这场面试的主考官,并非庄公,而是曹刿,庄公只是一位应聘者。
7、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8、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9、答: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答:(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2、生: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
13、(明确)包括正音、重点词、古今义和特殊句式等。略。
14、其以民为本,取信于民。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既没有一味逃避,也没有独断专行,最终达成战略思想的共识——取信于民。纵观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15、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16、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17、在这里,曹刿的判断,更多地属于是价值判断与情感判断的性质,而不是对“能否一战”的事实判断,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事实判断,比如,对庄公作出是“值得相助”、“可以相助”和“能够接受相助”的判断。
18、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20、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1、②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22、(明确)《春秋》:“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屏显4)
23、根据曹刿对庄公所述三件事的点评,分析曹刿的内心的想法及判断,或许存在以下两种可能:
24、紧扣课文分析,曹刿是中心人物,课文从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三方面写长勺之战,始终围绕曹刿,从而显现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才能。
25、(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26、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27、第二次,是十多年前。听闻读小学的儿子在背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课文,感到似曾相识,于是借其课本一看,原来就是《曹刿论战》,才得以重新阅读这篇文章。这次,记住了两句话:一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二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8、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30、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3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2、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