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德第一个揭示了知性思维的局限性,认为这种方式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可能把握事物自身,但他的本义是说明形而上学不可能成为科学。黑格尔却从康德的消极辩证法中看到了哲学成为科学的一线曙光。在他看来,思维的辩证性为我们扬弃固定的概念,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重新再现事物的整体生命提供了可能性。
2、Ⅲ.理性。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a)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b)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c)自在和自为地实在的个性。精神的动物界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
3、[1]韩立新,2014年:《〈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5)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杜章智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38页。
5、所以黑格尔将辩证法称为真正的科学方法,这个概念源于希腊文,原义是“对话”。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思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而是一种概念辩证法。正因为思想是“客观思想”,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也不仅仅是构建哲学体系的方式,而且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 (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6、(4)张一兵:《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7、Ⅰ.真的精神;伦理。Ⅱ.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Ⅲ.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
8、“辩证法”的关键特征是二分法。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偏爱二分法,认为它既简洁又对称,而且有某种神秘感,显得玄奥、深邃,把它作为最基本的原则。但实际上这和古代实证科学不发达、有神秘主义倾向有关,同时也和人们没有认识到反义词的特点直接有关,因为反义词都是一对一对的,似乎很整齐,也有某种哲理性。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二分法本身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普遍原理。对有些事情二分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对有些事物则二分没有道理、不正确。因此不应一概而论。此外,这也和对立联想有关,想到“好”就可以联想到“坏”,想到“正确”可以联想到“错误”,有“老”就可以想到“少”,有“取”就可以想到“舍”,等等。人类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理论科学即哲学研究是在追求以简驭繁,从比较少或很少的基本原理出发去圆满解释尽可能多的各类事实和问题。而二分法可以说是很简单的,并且似乎可以说明一切,但这恰恰给人们以很大的误导。(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
9、(12)StathisKouvelakis.“LeninasReaderofHegel:HypothesesforaReadingofLenin’sNotebooksonHegel’sTheScienceofLogic”.InLeninReloaded:TowardaPolitcsofTruth.Ed.bySebastianBudgen,StathisKouvelakis,andSlavojŽižek,DukeUniversityPress,200p.183
10、(3) MichaelBrie.RediscoveringLenin:DialecticsofRevolutionandMetaphysicsofDomination.Trans.byLorenBalhorn,PalgraveMacmillan,2019,p.
11、 此外,事实上并不存在一通百通的东西或原理。笔者认为:即便懂得和掌握完全正确的理论科学即哲学,也远不等于懂得和掌握无穷无尽的各门实证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更不等于知道同样无穷无尽的实际知识和经验(包括实际生活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有用的、不能相互替代的。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会所有知识。不过,掌握真正正确的哲学理论的确可以做到思想深刻、考虑全面、眼光长远,并避免许多本不该有的错误。
12、但是,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13、《基督教的本质》(DasWesendesChristentums)1848年版书影。(图源:Wikipedia)
14、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费尔巴哈成就的伟大以及他把这种成就贡献给世界时所表现的那种谦虚的纯朴,同批判所持的相反的态度恰成惊人的对照。
15、综上所述,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态度及其根据可以被规定如下: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马克思之所以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消极方面,是因为它所采取的抽象形式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异化,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神学(肯定)-哲学(否定)-神学(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中,它漠不关心现实的人的异化。而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一端,即在剥离其抽象形式之后,真正的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及其运动得以呈现出来,并在一种积极的异化形式(对象化-消极的异化-扬弃=把外化收回自身)中被把握到了。
16、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17、[4]罗森塔尔,1982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列宁主义阶段之前》,汤侠声译,人民出版社。
18、(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意识本身也有意义;
19、众所周知,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态度主要是在“第三手稿”[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中呈现出来的。马·莫·罗森塔尔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中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以及恩格斯)起初是很少谈论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的,有时候只是就此问题略谈数语。……然而这些片段的表述本身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总的来说,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专门提出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的问题,诚然只是在异化这个范畴的范围内。”(罗森塔尔,第45页)在此,他正确地认识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基本态度:一是对其消极方面的批判,二是对其积极方面的肯定。事实上,马克思本身的论述就已经内涵了这种明确的区分,无需赘言。进言之,罗森塔尔也正确地意识到异化是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的钥匙,特别是将劳动异化视为这种理解的尺度。无疑,这为我们进一步阐释该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他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这两种态度的根据都归结于劳动异化则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20、现在应该考察一下——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21、列宁在1914—1915年对黑格尔著作的研读过程中,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的理论基础来自其对于《资本论》的阅读,这一改造的根本目标在于认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在之物”,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在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历史性维度的确认,而正是在这种历史性维度之下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才有可能真正统一在一起。因此,列宁这一改造的结果实际上既不是改装的主观辩证法,也不是实践辩证法,而是资本主义时代下的历史性辩证认识论,其实践旨趣在于,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行动者与现实之间建立内在关联,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2、马哲的辩证法学说无疑比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有进步,其神秘性要少一些,正确因素要多一些,但是依然有根本性的缺陷及失误。马哲“辩证法”混淆了一系列本不应混淆的东西。认为“辩证法是支配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并且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认为前者是指客观世界是“辨证运动”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即支配自然界和支配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
23、现在摆在眼前的问题是: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而不是像同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那样,要么停留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内部,只是逐字逐句地重复其话语,如布鲁诺·鲍威尔,要么倒退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后面,即只停留在否定阶段,而不能继续往前进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如费尔巴哈。显然,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应当深入《巴黎手稿》内部,特别是“穆勒评注”部分寻求解答,从而才能进一步说明他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对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发现。
24、梁志学“黑格尔《自然哲学》简评”(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这些德国自然哲学家们都是用高度思辨的头脑,构造他们的自然图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反,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精神所渗透,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动来解释,而不应该用物质的外在运动来解释。(第1页)···黑格尔给他的自然哲学提出的根本课题就是‘扬弃自然和精神的分离,使精神能认识自己在自然内的本质’(第5页)”黑格尔这类论述似是而非、玄而又玄,只有思想史的意义,而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
25、∥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象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正象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关于这一点以后还要回过来谈。)
26、自然科学是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科学基础问题则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即从哲学核心领域出发去研究何为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即能够成功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并预测自然现象的发生等问题。
27、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象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
28、由于康德哲学的兴趣,指向思维规定的所谓先验的东西,这些思维规定本身的探讨也便落空。这些规定,在没有与自我发生那种抽象的、对一切都相同的关系时,本身是什么,它们的相互规定性和相互关系是什么,都没有成为考察的对象。因而对它们本性的认识,并没有由于这种哲学得到丝毫进展。
29、张世英《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在黑格尔看来,物质、自然本身是不能有辩证发展的,只有精神、思想才能有辩证发展。因此,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本质上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大精神,即‘绝对精神’。(第17页)···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成是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正、反、合’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第18页)”
30、[ⅩⅩⅩⅢ]但是,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不言而喻,这位决心进入直观的抽象思维者是抽象地直观自然界的。正象自然界曾经被思维者禁锢在他的绝对观念、思想物这种对他本身说来也是隐秘的和不可思议的形式中一样,现在,当他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他实际上从自身释放出去的只是这个抽象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思想物,不过现在具有这样一种意义,即这个自然界是思想的异在,是现实的、可以被直观的、有别于抽象思维的自然界。或者,如果用人的语言来说,抽象思维者在他直观自然界时了解到,他在神灵的辩证法中以为是从无、从纯抽象中创造出来的那些本质——在自身中转动的并且在任何地方都不向现实看一看的思维劳动的纯粹产物——无非就是自然界诸规定的抽象。因此,对他说来整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而已。他重新分析自然界和这些抽象。因此,他对自然界的直观不过是他把自然直观抽象化的确证活动,不过是他有意识地重复的他的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例如,时间等于自己同自己发生关系的否定性(前引书,第238页)。被扬弃了的运动即物质——在自然形式中——同被扬弃了的生成即定在相符合。光是反射于自身的自然形式。象月亮和彗星这样的物体,是对立物的自然形式,按照《逻辑学》,这种对立物一方面是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又是以自身为根据的否定的东西。地球是作为对立物的否定统一等等的逻辑理由的自然形式。
31、关于——所谓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对象之返回到自我。
32、人们公认,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大败笔。不过,直至马赫等都在讨论的“自然哲学”问题有其可取的一面,即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用我的表达就是自然科学基础作为哲学外围领域之一的问题。这显然应与作为实证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严格区分开。黑格尔等未把二者区分开,因此跌了大跤。当然,彻底解决自然科学哲学基础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哲学核心领域的问题必须得到完全正确的解决。
33、所以,绝对精神乃是由于其自身内在的矛盾而自我运动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有限的、暂时的和有缺陷的,然而它们之间相互扬弃以及继承和发展,又使它们构成了整体的必要环节。(“酒神的宴席”)
34、辩证法学说(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及“主观辩证法”即“思维辩证法”)不是科学,即不是正确的哲学理论,无论怎样改造、修正或发展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因此没有出路,不值得花气力去研究,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不可能真正得到“复兴”,徒然浪费人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辩证法”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以及科学学术研究也没有真正普遍的指导意义。无论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学说还是马哲的辩证法学说,虽然貌似深刻、严密、系统,其具体内容也并非一无可取,但是从根本上说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阶段性的认识结果即只具有哲学史上的意义。
35、笔者的结论是:辩证法即“一分为二”或二分法虽然有一定实际的意义和用处,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是普遍适用的方法,更不是什么严格的、高级的科学方法,辩证法学说因此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没有什么科学意义的学说,无论怎样发展、改造也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虽然它已经发展和存在了两千多年,现在则到了完全解放思想、破除对于辩证法和辩证法学说的盲目迷信、彻底清算它并把它清除出科学殿堂的时候了,同时创造出完全正确的哲学理论即方法论去取代它,以大大推动科学的昌明和人类的进步。
36、因此,正是在列宁的这种历史性视野之下,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才有可能真正统一在一起。列宁这一改造的结果实际上既不是改装的主观辩证法,也不是实践辩证法,而是资本主义时代下的历史性辩证认识论,其实践旨趣在于,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行动者与现实之间建立内在关联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列宁的“伯尔尼笔记”实际上并没有与《唯批》形成“断裂”,恰好相反,前者实际上提供了对于后者所提出但未解决的如下任务的一个解决方案:“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把握经济进化(社会存在的进化)这个客观逻辑的一切主要之点,以便使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阶级的意识尽可能清楚地、明确地、批判地与它相适应。”33
37、关于第——(3)意识的这种异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也有肯定的意义;(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它本身即对意识也有意义。(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知道自己就是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知道对象就是它自身。(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38、马哲辩证法学说认为有三个“规律”和五对“范畴”,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及“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性和现实性”,并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笔者认为,首先,由于规律只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认识客体,而定律是人类科学研究的认识结果,两者不应混为一谈(认为“定律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不正确),而在西方语言中,“规律”和“定律”都使用同一个词((英)“law”、(德)“Gesetz”),即规律和定律不分,因而造成很大混乱,这三个所谓“规律”其实并不是指认识客体,而是指认识结果,所以应当改称为“定律”,即应当先正名为“对立统一定律”、“质量互变定律”和“否定之否定定律”;其次,定律是指有普遍适用性的认识结果,而这三个所谓“定律”的适用性其实都是有限的,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够不上称为“定律”,例如“质量互变定律”并不能够普遍适用,也不能普遍的定量化,即不能普遍地回答“达到多大的数量才能引起质的变化”,因为不同事物的情况各不相同,不存在统一的尺度和标准,因此这个表述作为定律没有什么意义,也可以说是错误的、不成立的“定律”。
39、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列宁对于黑格尔的阅读最终落足于辩证法,并体现为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的一致。关于列宁的这种阅读,人们很自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这种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如何可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唯物主义改造”?
40、研讯|2022年上半年关于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国内重要期刊文章(目录)
41、参考《小逻辑》81“直接的感性意识,因为它同时包含有思想的成分,所以局限在质和量的抽象范畴。这种感性意识通常被认为是最具体的、因而同时也常被看成是最丰富的的。但这仅是就其材料而言,倘若就它包含的思想内容来看,其实可以说是最贫乏的和最抽象的。”
42、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相反地,它们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43、另一方面,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里同时还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自我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44、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受到英美哲学界主流哲学虚无论和形式主义学说较大影响,基本上否定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的做法。这同样并不全面和科学。
45、由此,这一中介运动向前推进,再由货币发展到信用业的阶段,马克思认为此时出现了一种迷惑人的假象,即认为异己的物质力量的权力开始被打破了,“自我异化的关系被扬弃了,人又重新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同上,第167页)其典型代表就是圣西门主义者,他们把货币的发展、信贷、银行业等看作是逐渐扬弃人同物、资本同劳动、私有财产同货币、货币同人的分离的各阶段,同时也看作是对人同人的分离逐渐扬弃的各个阶段。但是,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幻觉:“这种扬弃异化、人向自己因而也向别人复归,仅仅是一个假象;何况这是更加卑劣的和极端的自我异化、非人化,……更可恶的是,在人对人的信任的假象下面隐藏着极端的不信任和完全的异化。”(同上,第168页)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指认纸币和货币的其他代表、信贷、银行等等,都是货币这一中介运动的环节,它构成了人们相互间活动及其关系的纽带。信用作为这一中介活动的环节并没有改变人与人交往异化的实质。因为在信贷中,人本身取代货币成为了交换的中介。虽然交换的中介物从物质形式返回到人自身了,但是人此时已经变成了在人之外的某种物质形式。这就是人在自我异化道路上的进一步沉沦。
46、但实际上这一探讨方式从自身的逻辑上来说就是成问题的:列宁在1914年和1915年其实并不能预见到十月革命的到来,因此说他在伯尔尼阅读黑格尔著作时就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做理论准备,无疑是牵强的。而即便从十月革命反过来看列宁的黑格尔阅读,我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说这一工作为十月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且不说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著述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回到”或“运用”他关于黑格尔的笔记中的思想的证据,仅就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列宁而言,说这样一位不仅充满实践智慧更深愔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的智者的革命行动有一个“理论基础”,这实在是令人无法理解的。作为思想家的列宁和作为行动者的列宁,当然是同一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行动只有和他的理论相符合才能得到理解。行动者在行动时所面对的是一个变动而未知的世界,一个现成的理论本身实际上是无法直接指引行动的。行动需要决断,行动者的决断力来自判断力。亚里士多德将在行动中具有较强判断力称为“善于权谋”,而将这种行动者称为“明智之人”,在他看来:“所以,如果善于权谋是明智之人的一个特征,那么我们可以说,善于权谋就是与什么有助于达到某一目的相关的正确性,而明智就是对(如何)有助于达到某一目的具有正确的意见。”1这就意味着,行动者的决断只是和某一特定目的的达成有关,而和真理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因而在一个具体行动(如发动起义)和一项理论研究(如关于辩证法的思考)之间建立起联系,恐怕至少不是可以轻易地、没有任何中介地实现的。
47、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
48、马哲认为“辩证法是支配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并且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认为前者是指客观世界是“辨证运动”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即支配自然界和支配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
49、(C)宗教。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启示宗教。
50、(22)张一兵:《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页。
51、所谓“辩证法规律”其实是一种虚构,并不存在这一种“规律”。这也与迄今对“规律”的混乱理解有关即“规律”一词多义、词义模糊。与此相关,尽管迄今“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若干可取之处,但从根本上说是有严重缺陷的、站不住脚的,这种研究是没有出路的。这也难怪西方国家学术界几乎无人还研究“自然辩证法”,并且普遍认为它不大科学。(见笔者“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等文)
52、[ⅩⅩⅦ]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
53、自然界是天然存在的,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类和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并非自然界的简单发展和延伸,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人类社会自有其极为特殊和复杂的情况。人的肉体属于自然界,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产品直接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创造出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则是自然界所没有的。
54、整个《巴黎手稿》以《精神现象学》的辩证法作为思想对象,那么在本质上也就规定了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解,即把辩证法理解为真正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形成过程和展开方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经济活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命活动,便实质性地内涵了它的辩证运动形式和过程。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在社会关系这一本质层面展开对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方面的改造,既切中了辩证法作为科学思想方式的理论本质,也把握到了辩证法作为事物运动和展开自身的现实逻辑。
55、这样,黑格尔由于理解到——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有关自身的否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失去对象和失去现实性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说,他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对异己本质的关系,把那作为异己存在物来表现自身的活动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生活。
56、[2]黄志军,2015年:《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批判》,载《哲学研究》第5期。
57、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58、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思想家就已经发现并讨论:世界上有许多两两对立的东西,感到十分奇特、有趣并且很神秘,便有学者把这些情况集中起来加以讨论,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天地、昼夜、寒暑、牝牡、生死、祸福、父母、君臣等等(见《易经》、《老子》以及古希腊的哲学著作等);万事万物都是不断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看到一些两两对立的东西相互变化和转化。基于这种情况,他们便把二分法当作最重要的方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两两对立的,并把这种方法称为“辩证法”(参见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辩证法”一节,第222-231页)。
59、有鉴于列宁对黑格尔的阅读的成果只是以“笔记”的形式保留下来,而列宁又没有对这些笔记与自己之前和此后的思想与实践的关系作出明确说明,因而各种解释路线其实都需要借助一些理论想象才能自圆其说。无论何种解释,在进行理论想象时实际上都离不开两个基本参照系:一个是代表列宁早期哲学思想的《唯批》,另一个是列宁1915年以后的特别是十月革命的政治实践。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列宁关于黑格尔哲学的笔记与《唯批》差别,同时也能感受到列宁的这一工作与此后的革命实践的关系,于是从这种差别或理论“转向”入手探讨列宁为十月革命的到来而作的“理论准备”就成为研究列宁这一工作的基本方式。
60、意识一定要经历一个客观化、脱离自身追求无限的过程,这样方才能够自己观察自己,也就是所谓思辨。
61、同样地,扬弃了的质等于量,扬弃了的量等于度,扬弃了的度等于本质,扬弃了的本质等于现象,扬弃了的现象等于现实,扬弃了的现实等于概念,扬弃了的概念等于客观性,扬弃了的客观性等于绝对观念,扬弃了的绝对观念等于自然界,扬弃了的自然界等于主观精神,扬弃了的主观精神等于伦理的客观精神,扬弃了的伦理精神等于艺术,扬弃了的艺术等于宗教,扬弃了的宗教等于绝对知识。
62、由此可知,交往异化的核心在于中介,在于中介是如何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中介表现出来,所以中介就具有了超出人并支配人的权力,因而“这个中介就成为真正的上帝。对它的崇拜成为目的。同这个中介脱离的物,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同上,第165页)也就是说,中介本来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环节和手段,但是这个环节和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一切目的。人在其中消失掉了,人与人的关系被掩盖在了物象与物象的关系下面。由此,“进行交换活动的人的中介运动,不是社会的、人的运动,不是人的关系,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的关系,而这种抽象的关系是价值。货币才是作为价值的价值的现实存在。”(同上,第166页)可见,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及其运动形式事实上是以中介活动及其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表现按照基督的运动形式来说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督最初代表:(1)上帝面前的人;(2)人面前的上帝;(3)人面前的人。”(同上,第165页)马克思认为“同样,货币按照自己的概念最初代表:(1)为了私有财产的私有财产;(2)为了私有财产的社会;(3)为了社会的私有财产。”(马克思,第165页)这即是说,货币在第一阶段所代表的是为了获得其他人的私有财产而必须让渡给其他人的私有财产,这是它的最初形态,然而是人格化的,富有个性的;在第二阶段,货币获得了私有财产相互之间让渡的中介地位,进化成为非人格化的存在,具有社会化的特征;第三阶段,即货币取得了完全的普遍化,它作为私有财产的中介,能够与所有的社会产品进行交换,获得了对社会的完全支配权。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对价值形式的分析,也就是对货币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它从个别等价物到特殊等价物,再到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发展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按照基督作为人与上帝的中介这一基本理论框架把握到了货币这一中介的运动形式。
63、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分析对比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近代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古代的研究者通过对呈现于面前的一切事物都作哲学的思考,才给自己创造出一种渗透于事物中的普遍性;而现代人则不同,他不是从具体事物出发,而是利用现成的抽象形式,不假中介地将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并隔离地将普遍的东西制造出来。黑格尔称之为“知性思维”。
64、[ⅩⅧ]因此,对于人的已成为对象而且是异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占有,首先不过是那种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抽象中发生的占有,是对这些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因此,在《现象学》中,尽管已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尽管实际上已包含着那种往往早在后来发展之前就有的批判,黑格尔晚期著作的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现有经验在哲学上的分解和恢复——已经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作为萌芽、潜能和秘密存在着了。其次,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例如,有这样一种理解:感性意识不是抽象感性的意识,而是人的感性的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的现实,是客体化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的现实;因而,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因此,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则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所以,在这个限度内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因此,《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被神秘化的批判;但是,由于《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仍然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关于“苦恼的意识”、“诚实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鄙的意识”的斗争等等、等等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整个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但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正象本质、对象表现为思想的本质一样,主体也始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或者更正确些说,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因此,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正象抽象的意识本身(对象就被看成这样的意识)仅仅是设定差别的自我意识的一个环节一样,这一运动的结果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同绝对知识,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运动,也就是说,其结果是纯思想的辩证法。[注:在手稿中作者指出:下接第ⅩⅩⅡ页,但是手稿中没有这一页。——编者注][ⅩⅧ]
65、第他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宗教和神学的扬弃)。
66、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