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品味句子网
菜单
伤感句子 伤感语句 伤感短句 伤感语录 伤感短语 句子大全 说说文案

谭嗣同简介(73句精选句子)

来源:说说文案 发布时间:2023-06-20 08:51:15 点击:59次
品味句子网 > 说说文案 > > 谭嗣同简介(73句精选句子)

谭嗣同简介

1、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谭嗣同受到极大刺激。他愤而赋诗曰:

2、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3、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

4、随后,谭嗣同就在浏阳会馆“莽苍苍斋”静待捕者。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5、但是现实泼了谭嗣同一盆冷水,变法失败了,对于康有为等纯粹维新派来说无非是再找机会卷土重来。但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一切的意义是不同的,他开始隐约明白在中国维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么剩下的就只剩下革命。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的鼓动袁世凯起兵,这其实已经是革命派的手段,也就是说谭嗣同的思想或者手段最终还是回到了革命派的行列。

6、有的战友身穿的清兵衣服,被场务、道具等工作人员,把衣服上到处涂的是黑色和红色的颜料,可战友们仍然很开心,午餐给战友们准备的盒饭,战友们吃得是多么的香甜。

7、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8、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连严复这样著名的学者也评价“任公文笔,原自畅遂。

9、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书牌

10、  谭嗣同从小就痛恨外国势力侵略中国,决心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他和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的主张,却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激烈反对。谭嗣同看出变法的艰难,对朋友们说:“就是杀身灭族,我也不会改变主张。中国只有闹到新旧两党流 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国了。”

11、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12、接下来的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13、“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14、谭嗣同最后拒绝了刚从家乡赶来的妻子的劝阻,终于将机会变成永别,被清兵押走。

15、但谭嗣同的诗作中,更多者是他对社会的关心,比如他所作的《夜成》:

16、谭嗣同的思想也有有意思的一面,比如他看到了工业革命的产物——蒸汽机的运转后,就联想到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比如理学家强调的“万恶淫为首”,谭以机器的运转方式驳斥了这种传统观念的谬误:“夫淫亦非有他,机器之关捩冲荡已耳。冲荡又非能自主,有大化之炉鞴鼓之。童而精少,老而闭房,鸟兽方春而交,轮轴缘汽而动。平淡无奇,发于自然,无所谓不乐,自无所谓乐也。……”

17、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高炮63师627团六连战友联谊会

19、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20、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21、谭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22、“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23、那是个危机四伏的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他把光绪皇帝的密诏拿给袁世凯看,然后说:今天可以救皇上的人只有您了,您要是愿意救就赶紧救吧,您要是不愿意救,请杀了我然后到颐和园告发我,您同样可以得到大富大贵。袁世凯急了,说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我和你一样受过皇上的特殊礼遇,你说说我们怎么救吧?于是,两人商量了诛杀荣禄软禁慈禧的周密计划。谭嗣同问他诛杀荣禄可有把握?袁世凯轻蔑的说就跟杀一条狗一样。   

24、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25、情况紧急,谭嗣同决定亲自出面力劝袁世凯起兵勤王,拯救变法,背水一战。谭嗣同冒雨会见袁世凯要他率兵杀掉荣禄,对西太后实行兵谏。袁世凯表示:一定竭尽死力,诛除奸贼,保护圣上。谭嗣同以为乌云散走了,袁世凯却飞驰京城将谭嗣同此行密报慈禧,慈禧、荣禄等火速由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

26、那么谭嗣同真的是维新派吗?我个人的看法即是也不是。谭嗣同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迷茫者,救国救民的志向不会改变,但到底用什么手段却很迷茫。在维新派里他是激进分子,曾经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向学生发放。这样宣扬民族意识的书籍,是革命派才会主动传播的。但他又不是纯粹的革命派,1898年光绪诏其入京,他也欣然前往,不符合革命派推翻重建的特征。

27、电影《谭嗣同》剧照627团全体官兵倾情出演

28、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

29、1884年,谭嗣同19岁离开父亲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和山西等省。

30、电影《谭嗣同》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出品。该片由陈家林执导,达式常、宋晓英、王玉梅、王志华、王洪生、王洪涛等领衔主演。影片以谭嗣同为中心人物。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该影片现了戊戌变法的史实,歌颂了仁人志士慷慨就义、献身民族的崇高精神。

31、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32、守旧与维新势同水火,光绪的政令根本无法实施。新旧两派为了扩充实力又都瞄准了新军阀袁世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不动声色。

33、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34、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时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是力主变法的。

35、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36、但是,他在人生最紧要的地方走错了最后的关键一步:面见袁世凯。

37、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8、谭嗣同写景之诗也颇具特色,比如他写的《洞庭夜泊》:

39、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40、也可以说,在当时那些能有机会读书,并能考上举人,他们的家庭环境基本上差不到哪里去,当然比谭家肯定要差些。

41、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42、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4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44、四亿人民啊一起痛哭吧,环视天涯,哪里还有神州?

45、 “谭嗣同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父亲谭继洵为进士出身,一生为官清廉,深受朝廷重用。”彭银发介绍,谭嗣同故居原为周姓祠宇,谭嗣同曾在此生活多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北京的浏阳会馆被捕。他在狱中留下了辉耀千秋的《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同年9月28日,谭嗣同被杀害。其实,他完全有机会出逃,东渡日本,以图将来。但在个人生命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大义之间,谭嗣同坚定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以身殉道。

46、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47、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

48、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参加过电影《谭嗣同》拍摄的战友们!

49、那么他的赴死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他要用自己的死来警示后来者,维新变法之路是走不通的。他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是在说只有流血牺牲才能救国图强,不要再幻想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成功,妄想即不造成社会破坏又要强国富民是一条死路而已。后来怀着救国之志的青年们也果然大多放弃了维新之路,转而选择流血革命。

50、月20日,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自己临朝“训政”,下令搜捕维新派。

51、1865年(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52、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53、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54、当时还有日本志士数人,极力劝说他东渡,但都被谭嗣同拒绝,他说:

55、被捕前谭嗣同与妻子李闰诀别,谭要她告诉后来的人们他为什么而死。李闰说说:可是我们还没有孩”。一向强硬的谭嗣同一下子哽咽了,他抱着妻子说一句最绝望的话:这样的国家,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在行刑时,顽固派也对他特别照顾,想以谭嗣同的惨状吓阻后来变法及反清人士,其他人行刑都是用的快刀,到他这里则换上厚如钢板的“大将军刀”。谭嗣同足足被砍了30多刀才倒下,据后来的围观群众称,当日的行刑已经不是砍了,而完全是锯。

56、“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发动戊戌变法时,被慈禧太后所逮捕并处死的六名变法派人士,分别为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与康广仁。

57、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58、光绪十九年夏,谭嗣同从武昌前往北京,经过上海时,他意外结识了傅兰雅。二人交谈之后,谭嗣同对西学大感兴趣。傅兰雅是在咸丰十一年来到的中国,他先在香港任职,两年之后在北京同文馆任英文教习。同治四年,傅兰雅前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翻译馆从事校书工作,故他对中国的情况特别了解。他见到谭嗣同后,向谭介绍了西方社会的情形,并让谭翻看翻译馆所出的各种书籍,比如《格致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等。这么多的西学,让谭的眼界大开,自此之后他开始接触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他也对自然科学感上了兴趣。

59、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60、谭的这首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而此前的一年,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将台湾等地割让了出去,而谭嗣同的“有感”,正是为此事有感而发。

61、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

62、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63、这段话因为是大实话,所以后来被用烂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64、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65、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大力主张推广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实践上开创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次开了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两年之后,1919年他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66、将所有奏折请这四人来阅览,这已经达到了宰相的职权,于是此四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比如废除八股文、改书院为学校、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对外派留学生、训练新军等等。这一系列的主张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这些人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哭诉,太后决定制止光绪帝的这一系列变法。

67、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68、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69、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70、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

71、假如谭继洵能防微杜渐,谭嗣同就不会最后在死牢的墙壁上写下最后一首诗——

72、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上一篇:好像的近义词(24句精选句子)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说说文案

  • 关心朋友的句子(短句99句精选)
  • 好像的近义词(24句精选句子)
  • 情人节表白语录(99句精选句子)
  • 如何表白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句子(短句60句精选)
  • 甜言蜜语哄女孩子开心(62句精选句子)
  • 关于兔子的歇后语大全(短句15句精选)
  • 环保心得体会200字(29句精选句子)
  • 情人节发朋友圈的情话(短句40句精选)
  • 警句名言的启发70字(短句87句精选)
  • 武林外传经典台词片段(38句精选句子)
  • 分手伤感签名(短句92句精选)
  • 猴子的屁股歇后语(短句13句精选)
  • 痛到心碎绝望的句子(86句精选句子)
  • 爱情幸福的句子简短(短句82句精选)
  • 警句名言书法(短句26句精选)
  • 10个历史故事简短(48句精选句子)
  • 说说文案相关栏目

    推荐说说文案

  • 厚黑学最经典的一句话(52句精选句子)
  • 五项散磕60秒骂人录音(63句精选句子)
  • 时而时而时而造句四年级(74句精选句子)
  • 四个字形容母亲(19句精选句子)
  • 到底造句大全(19句精选句子)
  • 不脚踏实地的反面例子(35句精选句子)
  • 新青年青春名句(61句精选句子)
  • 佳句摘抄大全10字左右(63句精选句子)
  • 最新说说文案

  • 谭嗣同简介(73句精选句子)
  • 好像的近义词(24句精选句子)
  • 情人节表白语录(99句精选句子)
  • 甜言蜜语哄女孩子开心(62句精选句子)
  • 环保心得体会200字(29句精选句子)
  • 武林外传经典台词片段(38句精选句子)
  • 痛到心碎绝望的句子(86句精选句子)
  • 10个历史故事简短(48句精选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