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旅游角度来讲,阿塞拜疆可玩的地方不多,基本上巴库市内玩两三天,然后周边搞个一日游就结束了。很多游客到阿塞拜疆都是为了去格鲁吉亚,这里坐火车过去很方便,一晚上可以从巴库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我碰到几个中国人,参加游侠客的高加索团,定在第比利斯集合,于是她们自己就先来阿塞拜疆玩几天。我本身是冲着高加索来这里的,哪知道却在这个海拔负28米的海边城市巴库呆着,高加索山脉连个影子都没见着,自然有点不大甘心,决定走公路入境,怎么也得先见识一下高加索的雄姿。
2、杀死喜欢
3、红军来得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阿塞拜疆当时独立的意愿很坚定,有两万多名阿塞拜疆士兵为了抵抗苏联红军而战死,最后不得不屈服。按照列宁同志的说法,苏联进攻阿塞拜疆根本没有选择,如果不拿下阿塞拜疆,苏联就得死。(哥特式极端黑暗网名)。
4、长得很像苏联的拉达车,但车标看起来又不是
5、现在我们知道了高加索并不是人类的起源,但要说高加索和里海北部的中亚草原是欧洲和南亚文化的源头之一倒也没啥毛病,那里曾是雅利安人的故乡,人类在此活动的历史比圣经上记载得更为悠久。如今的阿塞拜疆看似许多地方都是荒漠,但毕竟地处里海沿岸,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无数次取道、探索、占领这里,留下了诸多痕迹。在阿塞拜疆的戈布斯坦(Qobustan),发现了六千多幅古代岩画,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铁器时代都有,此地文明的持续性令人感到惊叹。
6、当我们站在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视角上看这些国家之间的纷争,就能看出许多荒诞之处。
7、还有第一部分第14节中米夏和汉娜相互起小名的细节,米夏给汉娜起了一个“小马驹”的名字,汉娜却改变了以前的直接赞同和反对的表现,而是呈现出“惊讶的表情”,展示出了不是惯常的态度:“她仰面睡着,把两只手臂搁在脑后。我这时也支起身子来,一味看着她。她的目光却投向一片虚空。”这种反常态度的原因,在第二部分第8节给出了答案:“在另外一个集中营,作者又认识了一名叫‘母马’的女看守,也是年轻、美丽而又勤劳,可是又手段残忍,容易冲动。正是这名‘母马’,让作者回忆起了前面提到的那名女看守。那么,其他人也能引起这样的比照吗?汉娜自己晓得吗?她还想起来吗?当我讲她像一匹母马时,是不是因为她早有自知之明,才特别反感呢?”
8、舍基附近有个小镇叫基什(Kish),有一座非常古老的教堂。通过对教堂地下的遗迹进行考古研究,一些遗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现有的教堂始建于12到13世纪,最早是一座格鲁吉亚东正教教堂,短时间内也被用作过阿尔巴尼亚使徒教堂,19世纪之后变成了亚美尼亚使徒教堂。(哥特式极端黑暗网名)。
9、当年油井的密度
10、黄色部分是14世纪波斯帝国下面的汗国(Khanat)
11、简单粗暴的原始采油方式
12、件,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遇见你。
13、教堂里面的烛台也非常古老
14、彼岸花、艳
15、诚然,数字、比率,仅是一个记忆符号,但城市公交的便利性、秩序的日常性,无时左右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日常情绪。英国英国统计署(以下简称“统计署”)抽取了全国31万通勤者询问他们的通勤时间和通勤方式,并向他们抛出了以上四个问题,希望受访者分别对自己的焦虑感、价值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打分(区间为0-10分)。然而,调研结果让伦敦人一时难以接受。普遍而言,伦敦通勤者的焦虑感更高、价值感更低,满意度也更差。而无论搭乘任何交通工具上班(包括走路),伦敦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都比其他英国人更低,焦虑感则更高。随着通勤时间增加,人们会有更强的焦虑感,并且对生活愈发产生不满。
16、我们同时也在信息里朗读我们自己。
17、碎了的心即使缝合了,还是会流血流泪,我们的肩膀都太累,承受不起所谓世俗。
18、如果心里有伤,是否真的可以遗忘,不必包装。
19、 城市街道,最好地呈现了我的日常生活。犹如一本打开的书,或者说一张三峡晚报:它有政治宣言、明星动态、陈谷子烂芝麻、奇谈怪论、广告。街道制造着日常生活,表达着日常生活。各类各样的人在街道上混在一起,对于许多训练有素的人来讲,社会差异并非看不见,许多指标和符号在街道上显而易见:高楼的标牌、衣服和包及车的品牌、面部表情,正在粗暴地划分阶层……有专业的分析人士在宣讲:这是社会科学,我们称之为符号学\解构学\人类地理学\文化学。
20、被异化的城市日常
21、小时候只知道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的事,后来我发现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修改过自己的历史教科书,按照自己的立场进行诠释、隐瞒甚至编造,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族群认同。这种做法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讲或许无可厚非,我也不想讨论这种做法的是非,我只是不禁对此反思: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历史观,究竟掺了多少水?我们真的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某些历史观吗?我们所固执的己见,会不会根本就是断章取义的谎言呢?
22、伪装`de`訫情 调一半的.情
23、人的一生,应该有一次,一见钟情。
24、放空的心、风吹誓言、笑话往事、往事一桩
25、稍微熟悉了市内的交通状况,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乘坐当地的公交汽车,远比自驾汽车安全、快捷……穿行在林荫树下,人行道上,各种摊位横摆:水果、小吃、擦鞋、小百货……各类物什停靠:小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牌桌、茶饮桌、大小各异各色的垃圾筒……各色流汁横溢:恣意泼酒的餐饮洗用水、洗头用水、空调滴水、前夜店主泼酒的茶水……好不容易挤上了前往岳阳楼的公交,一股刺激的包子面条混杂味扑面而来,更为紧张的是,公交广播不时地提醒:欢迎各位游客光临岳阳……请保护好你的财物……冥冥中,仿佛敏感到几双贼绿绿的眼光盯着你的背包、几只柔柔地长手爪捏住了你的钱包,惶惶恐恐、惊惊悸悸……及至岳阳楼下,仿佛一切感受都是自讨,疑惑多余,尽管如此,别样的心悸感觉,却是牢牢地溶入在记忆之中,当回归到宜昌这座秩序的城市日常之中,仍然会被眼前的不一样的参数之手,柔软地拉扯出来……
26、焚掉这世界的罪恶与希望,让被蔑视的灵魂得到释放。
27、·花┍`祭℡ヘ-
28、公元300年前后,曾经有过一个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然而这都已经是1700年前的事儿了
29、 从这个层面讲,面对会议讨论中多数代表提及的“宜昌文学何处去”思考,我深深地体悟到:其实,我们的城市文学尚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30、放一组夜间的巴库——
31、双眼惹尽尘埃
32、纳卡的冲突严格来讲已经超过了一百年
33、消失…我、不配 `
34、教堂下面的墓室
35、“她用一只手抓起一只袜子,另一只手伸进去把它捅成圆筒状。她金鸡独立似的用一条腿平衡自己,另外一只脚跟搁在这条腿的膝盖上,接着弯下身把袜子套上。然后,脚尖踮在椅子上,把圆筒状的袜子卷上来。袜子卷过膝盖,提上大腿。最后,她身子弯向一边去,把袜子扣在吊袜带上。她站直身子,把这条腿从椅子上放下,接着去穿另外一只袜子。”
36、何必敷衍厼ヽ 冇染了寂寞。
37、一身姨妈味
38、关于小说《朗读者》,回过头来,不管是千千万万个读者给出不同的悬疑解读,或者是施林克自己在回答译林出版社编辑袁楠问题时阐述的主题,但于我而言,真正需要在我脑海里厘清或摆正的,仍然是回归“朗读者”这三个实体字的真实意义。就小说《朗读者》自身而言,需要说明的是,施林克对城市日常进行“异化—弃异化—新异化”的艺术效果,远远比政治的教育意义更为宏远;他通过身份的极端异化,让一段称之为“罪”的历史,与在场的城市日常生活世界产生了共时性;他通过时空压缩、时序畸变、场景模糊、问句设置、细节叠加、悬疑递进等叙述技巧,将自己精熟的悬疑、法理、推理、分析发挥到极致,让读者身临其境,置身于即时的、在场的忏悔舞台和情境之中……
39、来者不拒、不再犹豫、不过情仇、红你衣袖
40、舍基街景
41、桀傲
42、古教堂
43、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城市化突飞猛进,人类发展从城市与乡村二元并存进入到城市统领乡村的新阶段。有了城市化的日常生活,就有了寻找“城市之心”的城市文学。
44、7月25日清晨,参加宜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闭幕式。
45、第二部分第15节开篇这样写道:
46、第一部分第10节:“我却觉得自己与世隔绝了,被人从俗世尘寰里面抛出来,从那片世人在其中居住、在其中工作、在其中相爱的世界里面。我好像命中注定,要在这节空空如也的车厢里,既没目的、也无止境地乘车下去。”
47、 在他们面前起立,庄严的魔力!在号角、阳光、喊杀声和战鼓的震耳欲聋、光彩夺目的狂欢中把光荣带给陶醉于爱的民众!
48、是啊,这些人饱尝生活的烦恼,被劳作辗成齑粉,为年纪所扰,巨大的巴黎胡乱吐出的渣滓,被压得啊弯腰驼背,精疲力竭,
49、如果死亡可以带走痛苦,我愿化作一具美丽的尸体。
50、放弃了,我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
51、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都市风流》很少看到这些诗意般的微技巧的巧妙运用,整部小说的叙述进度,仍难逃脱“大而全”的眼触追踪,按照卡尔•雅斯贝斯对“大而全”的分解样式理解:城市生活世界、孙力及余小惠与读者共震的一般意识、城市居民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小说文本中,读者更多的感受是纷杂的城市日常的描绘,但在小说文本的艺术创新手段上,还远远不够,缺乏精准地把握取与舍、删与叠的合理性,缺乏较高程度“震颤”的艺术意味,更缺乏中国传统文学中自然物的诗性隐喻,在灵魂里,看不到与我共有的“灵魂的样子”,与我对文学的“文学性”理解颇有差异,即:语言、文本和指向的艺术融合程度不是很强。
52、⑥悬疑递进。作为履职法律工作、精熟推理小说的施林克,悬疑是他的看家本领。《朗读者》也逃脱不了悬疑推理和法理分析。在悬疑推理上,施林克采用两条线递进,一是主线设疑解密,包括汉娜的“纳粹”、文盲、犯罪主犯……在大框架上,第二部分为第一部分的不辞而别进行解密,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与文盲相关的特殊表现解密,同时第三部分也为第二部分指控为犯罪主犯解密,与此同时,第二部分还为小说异化的那段历史“纳粹”时代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密。二是采取细节回放的方式解密,施林克在前面的一些细节设疑然后在后面通过解密来阐释前面细节的合理性,非常核心的是有关文盲的细节反映,在第二部分第10节由米夏进行了解密:
53、但我最终还是没去纳卡。
54、呐づ 一切都溃烂吧٩~๑
55、{Taa.
56、①时空压缩。《朗读者》事关“纳粹”历史的沉重,采用了简约的篇幅叙述。有关“纳粹”的话题,不是由施林克创造的“他者”身临其境,而是由“他者”的耳听、眼见信息来叙述,倘若身临其境,必须需要拉近历史宏大的场景来支撑,既然来源于信息,便可任由施林克自由裁减,浓缩成米夏的记忆或意识卡片,即便是女主人公汉娜的所有日常生活世界,也任由这张卡片根据需要而呈现,小说的时空只不过是一片记忆,亦如第二部分第4节所说:“记忆也不过就是一卷笔录而已。我其实什么感觉也没有。”事实上,这种压缩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问题:历史的真相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汉娜被审判庭确定为主犯的细节给出答案。汉娜被指控“纳粹”集中营女看守的证据是一位作家女儿的证明材料,而被指挥为主犯的证据是其它女看守指认一份集中营失火报告由汉娜执笔……直到汉娜被判终身监禁,似乎读者还会认为:历史的罪恶只是在一卷笔录和他人口舌指证言语中。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第三部分中,施林克以米夏的视角,用大量笔墨叙述汉娜在监狱居住的房间场景,其中存在一些有关“纳粹”的语言描述:
57、“她把熨斗一会儿拿起来,一会儿平移,一会儿又放下去;她把洗涤好的衣物一会儿拿起来,一会儿归拢好,一会儿又叠叠好。那动作是既舒缓又专注;她本人一忽儿弯腰,一忽儿直身,动作也是既舒缓又专注。渐渐地,在我的回忆中她那时的脸蛋上,覆盖重叠上了她后来的脸盘……”
58、这里岩画的规模和时间跨度都相当之大
59、还没等汉娜回答,其他被告一齐指向汉娜。‘是你!’
60、?韩尛San、
61、﹎.夶尛姊
62、时间被轻轻踏碎,再也无法拼接完全。
63、对“阿尔巴尼亚教堂”的介绍
64、博物馆中将印度教与拜火教相提并论
65、最重要的是,琐罗亚斯德教和印度教,都极为崇拜水与火。(参见《恒河为什么会成为印度的圣河?(下)水与火之歌》)
66、从这座教堂的外观上看,其实就像是一座亚美尼亚教堂,但阿塞拜疆对此绝口不提,只是称其为“阿尔巴尼亚教堂”——事实上阿塞拜疆境内的教堂都会被称为“阿尔巴尼亚教堂”。因为古高加索的阿尔巴尼亚文化早已在融合中消失,与如今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也没有关系,称为格鲁吉亚教堂或亚美尼亚教堂都可能会被人在政治上利用,只有叫“阿尔巴尼亚教堂”最保险。
67、 我在这52年的生命旅程里,除却真实的12年童年乡村生活,余下的40年时光,抛洒在小乡镇、县城和至今口号宣传“特大”的宜昌城区。40年来,虽然没有小K那样筋疲力竭甚至实施违背本愿的手段,但多多少少拥有疲惫感,如k那般一辈子都无法走进城堡的“旅客”感,仍然浸淫着许许多多的日日夜夜,只能用那乡土气息浓厚的古典诗词慰藉。
68、大本钟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高5米,钟直径9英尺,重5吨。作为伦敦市的标志以及英国的象征,大本钟巨大而华丽,大本钟从1859年就为伦敦城报时,根据格林尼治时间每隔一小时敲响一次,至今将近一个半世纪,尽管这期间大本钟曾两度裂开而重铸。现在大本钟的钟声仍然清晰、动听。
69、《巴黎圣母院》,不似《水浒传》那样对秩序和权威进行评书传承式的日常叙述,不似《三国演义》那样对自然灵异现象的罗列堆砌,更不是《都市风流》那样递进沧桑、视域拓宽且又平淡无奇的描述,而是将自然神奇和魅力用艺术性的语言和指向融进或者呈现城市日常,展示宏阔而奔腾的动感画卷。譬如人流,雨果将“淌水”的自然状态、气势和声势,完全运用在“人流”的变幻趋势上,读者看到的是“人流”,但却感受到的是自然无穷的张力和魅力,好奇心也油然而生:人墙后面正发生什么非常有趣的事呢?雨果将宗教与“水”的关系寓意发挥极致:在旧约圣经中,创世纪之初上帝为了人类的罪恶以洪水灭世;在新约之中,水在基督徒的受洗故事里寓意洗涤灵魂获得重生。看似“淌水”似的人流,不仅冲击着《巴黎圣母院》的中心意义:民众对宗教的愤怒,更重要的是巴黎的民众即将接受一次人性的洗礼:凝望“人流”冲击的司法宫,“安详扑实”,“心满意足”……再如“司法宫大厅”,同样是权力的象征,但读者看到的是,遭遇“淌水”的自然魔力的倾轧,自由与权力的对抗画面油然而生,这也寓意着一坐城市的权力抵抗中,必然引出作为小说主人公的个体的悲剧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