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的一部部精彩恢宏的巨著中,他的笔触无不闪耀着浪漫主义的思想情怀。
2、《雨果》是改编于作家布莱恩·瑟兹尼克的《雨果·卡布里特》。《雨果·卡布里特》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非儿童读物,但充满了玄妙和魔幻色彩。此书曾获得过2007年的鹅毛笔大奖,之后便成为了热门读物。
3、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则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4、雨果的这些言论无不体现着他爱憎分明的立场和观点。
5、艺术评论家达索这样评论过雨果「放任想象力自由驰骋,超越了整个造型艺术运动,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点彩派,他在还没有这些名称之前就实践过这些技法了。」
6、 雨果的文学思想彰显出人道主义的自由博爱
7、人们说到《巴黎圣母院》,就会想到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人们说到雨果,也会联想到法国和法国人的浪漫情调。
8、雨果揭露法国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出示了文明与野蛮的标尺,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理直气壮地向西方的野蛮行径开火。
9、“一切文明始于神权政治而终于民主。”
10、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11、这就是雨果多元的才能与能量,仅其中的一项就足以造就一个出色的才人学者了,而雨果却得天独厚,竟拥有如此多项。这些多元的天才基因、天才能量,在不同的题材对象面前,在不同的文学形式的要求面前,按不同的比例、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行艺术运作,也就产生了不朽的诗篇,伟大的小说,轰动的剧作,以及有重大影响的散文与评论,使雨果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使法国文学中出现了一个旷世难逢的拥有全面优势、俯视大地的雄才。
12、《巴黎圣母院》情节曲折离奇、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文学价值十分重要、社会意义极其深远。
13、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巴黛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常说,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14、“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于个人来说,唯一的权力是良心。”
15、100多年来关于这两个人物的是与非始终是有争议的!
16、 雨果的文学思想折射出浪漫主义的万丈光芒
17、雨果在《九三年》这部作品当中提出,在一切政治纷争当中,唯有人道主义是超越一切的,也是不应该被违背的。雨果的这一观点也再次说明了人道主义在政治领域的极端重要性。
18、雨果的长子夏尔 · 雨果在「过路人在雨果家里」写道:
19、在小说中,雨果也获得惊人的成就,他是唯一能把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都处理得有声有色、震撼人心的小说家,他小说中丰富的想象,浓烈的色彩,宏大的画面,雄浑的气势显示出了某种空前绝后的独创性与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他无疑是世界上怀着最澎湃的激情、最炽热的理想、最充沛的人道主义精神去写小说的小说家,因而使他的小说具有了灿烂的光辉与巨大的感染力,而在他显示出了这种雄伟绚烂的浪漫风格的同时,他又最注意、也最善于把它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人类现实的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使他的小说永远具有现实的社会的意义。尽管在小说领域里,取得最高地位的伟大小说家往往都不是属于雨果这种类型的,但雨果却靠他雄健无比的才力也达到了小说创作的高峰,足以与世界上专攻小说创作并取得了最高成就的小说家比美。
20、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21、再来看从雨果修复机器人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人物---乔治先生。
22、雨果常用的「波清咖啡」的创作方式,与中国传统泼墨随性的方式意外的相通,不去过度的思考下笔之点,也不刻意去调整墨迹的大小深浅,而是随意为之创作、晕染、延展。
23、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到印象派和象征派,都很难为雨果找到准确定位。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无论处于什么时期,自始至终雨果都游离于19世纪的美术界。
24、在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上,人们固然见过不少早慧早逝、但都留名史册的卓越才人,固然应该承认天才人物光环的大小往往并不取决于生涯的长短,但不可否认,原始生命力的强旺与生存能力的持久,对天才人物来说则为如虎添翼。雨果正是这样。他活了八十多岁,按保守的核算,以他诗集中最初标明了日期的诗歌为据,他的创作生涯可以从1816年算起,他生前最后一个诗集出版于1883年,可见仅其创作生涯就长达六十七年,这在文学艺术史上是很罕见的,它大大长于巴尔扎克有生之年的五十一岁、狄更斯的五十八岁、福楼拜的五十九岁、左拉的六十二岁,更不用说拜伦的三十六岁、雪莱的三十岁了。
25、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40元/年;
26、后段,变成机器人的恐怖场景,老师的解读是,他期待自己将和乔治进行心与心的对接,但是也同时非常恐惧自己在和乔治的接触中被对方视同自己为机器人,失去人性自主的部分。
27、该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著曾于20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作品。
28、CompleteandUnabridged
29、雨果在语言能力、语言艺术上的天赋更是无与伦比的。他是法国文学史上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语言在他手里已经无所不能,他能把语言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本领如此之大,用语言作材料,同时完成画家、雕刻家、音乐家的职能,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浮想联翩,洋溢着激情,充满了绚烂色彩与丰富音响的形象世界。他高超的散文语言艺术令人心羡,他超凡的诗歌语言天才更是令人惊叹,他对诗韵与格律有天生的本能,只要一进入吟哦领域,他就如鱼得水,由此,诗韵灿烂生辉,格律丰富多姿。雨果在语言艺术上的全面优势,是很多以语言艺术为业的人都望尘莫及的。
30、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黛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埃尔金的名字。
31、雨果无疑是法兰西文学史上的巨擘、最闪耀的明星之一。他才华横溢,并且富有激情,而且善于用激烈的故事情节来打动人心;
32、在诗歌中,他上升到了民族诗人辉煌的高度,他长达几十年的整个诗歌创作道路都紧密地结合着法兰西民族十九世纪发展的历史进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他是民族心声的号角,民族叹息的回音,是民族光荣业绩的赞颂者,民族艰辛磨难的申诉人。他的诗律为这个民族的每一个脚步打下了永恒的节拍。他也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人类一切最正常、最美好的思想与情感,从政治领域里的民主与自由,社会领域里的平等与博爱,精神领域里的理想与虔诚,到个人生活中的爱情、人际交往中的友情、家庭关系中的亲情,等等,在他的诗里,无不都得到了酣畅而完美的抒发。雨果还是罕见的气势宏大的史诗诗人,他以无比广阔的胸怀,拥抱人类的整体存在,以高远的历史视野瞭望与审视人类全部的历史过程,献出了诗歌史上人类史诗的宏篇巨制。他是诗艺之王,其语言的丰富,色彩的灿烂,韵律的多变,格律的严整,至今仍无人出其右。
33、雨果是一个公平正义的作家,当英法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他不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所障目,为弱势中受尽凌辱的中国打抱不平,再一次证明了他那海洋一样的广阔胸襟。
34、对雨果来说,他异想世界写了一辈子,他也随心所欲的画了一辈子,不追逐名利及公式,留下了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画作。
35、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36、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37、这些高度的禀能,使他像一块容量无限大的海绵,不断地从现实、从社会、从历史、从书本中吸取大量的养份,构成了他那像永不枯竭之泉的心灵,打这里,无穷无尽的创意、诗情、思绪、灵感、见解、观点源源不断涌出,有如喷泉一样旺盛有力。
38、历史上的精神文化奇观,固然是时代社会条件的产物,同时,也是天才人物存在状态的结果。时代的召唤,历史潮流的引发,民族的需要,现实社会与环境氛围的条件孕育了、助产了天才人物,而天才人物的素质、潜能、主体意识、自觉精神的充分发挥与高度昂扬,则直接造成了精神文化的奇观。在这个意义上,雨果如果不是唯一的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观,但也要算是最典型、最完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的一大奇观了。
39、《悲惨世界》自始至终是由两个人物串起来的,一个是因偷了一块面包而服刑5年的冉阿让,后来他多次越狱,发财后乐善好施、救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困人们;另一个是曾经负责关押冉阿让的沙威警官,此人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明知冉阿让只是因为小错而入狱,但为了维护法律程序而不惜追捕了冉阿让一辈子!
40、如果仅把雨果放在文学的范围里,即使是在广大无垠的文学的空间里,如果只把他评判为文学事业的伟大成功者,评判为精通各种文学种类的技艺的超级大师,那还是很不够的,那势必会大大贬低他。雨果走出了文学,进入了社会,虽然,文学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虽然,雨果的文学与社会更是紧密结合。雨果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社会斗士,像他这样作家兼斗士的伟大人物,在世界文学史上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他是法国文学中自始至终关注着国家民族事务与历史社会现实并尽力参与其中的唯一的人,他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经过从保皇主义、波拿巴主义到自由主义、民主共和主义的过程,实际上是紧随着法兰西民族在十九世纪的前进步伐。他是四五十年代民主共和左派的领袖人物,在法国政治生活中有过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在长期反拿破仑第三专制独裁的斗争中,更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主义,其个人勇气与人格力量已经永垂史册,这种高度是世界上一些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最高成就的作家都难以企及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斗士,雨果上升到的最高点,是他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成为了穷人、弱者、妇女、儿童、悲惨受难者的维护者,是他对人类献出了崇高的赤诚的博爱之心,他这种博爱,正如有的批评家所指的那样:“像天堂纷纷飘落的细细的露珠,是货真价实的基督教的慈悲”。
41、当西方抢劫和火烧圆明园时,侵华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和点赞时,这个正直的作家,站在了世界文明的高度,代表人类的良知,猛烈抨击英法侵略军的可耻行径。他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42、1885年5月17日,八十三岁高龄的雨果患重病的消息,在巴黎传开了,从这天起,每天的报纸都公布他的病情通报,寓所前,总聚集着一批一批关切探询的人群,不断有社会名流在门前下车献上自己的名片。
43、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44、不过,除了这些标签式的赞誉之外,雨果另有其作为凡人的一面,他同样在生活当中经历了坎坷,犯下了多种错误,并且也有和每个人一样的人性弱点。他像那时候上流社会的男人一样放荡,对妻子并不忠贞,情妇前后好几个,有一个甚至在身边长留了三十年——也许这种放荡因为文学家的才华而被蒙上了一层脂粉,但是毫无疑问,这种不忠贞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妻子,并且给孩子们树立了并不完美的榜样;
45、研究文学史的人都曾注意到,在十九世纪文学中,像雨果这样早有奋斗目标的人为数甚少,与他同时代的大诗人,不论是比他稍长的拉马丁与维尼,还是稍为年青的缪塞与戈蒂耶,都可以说是“少无大志”,而且,从来也没有表现出有雨果那样强烈、挚着的进取精神。只有巴尔扎克在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豪言壮语:“我要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不止一个文学史家与传记作者,都把雨果的上述誓言,视为“野心”与“虚荣心”的表现,而且,雨果崇拜的偶像夏多布里昂本人就是“虚荣的化身”。不过,人们不要忘记,很多伟大的壮举与功业,其最初的动机往往不是伟大高尚的,甚至还可以说,有时还不免是卑俗平庸的,雨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止于取法乎夏多布里昂,而是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与激励。
46、“雨果是一位超越国境的天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评)
47、在人的存在状态中,如果只有超常的自我潜能,超常的自我能量,而缺乏自觉的、积极的存在意识的激发,这种潜能的发挥是会受到很大的局限的,甚至会被窒息,会被虚掷,历史上与现实生活中,都有不少此类情形,象征派诗歌天才韩波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雨果奇观的典型意义在于,他辉煌的存在状态,正是他超常的能量在自觉的积极的存在意识激励、冲撞、支撑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雨果奇观不仅是文学的奇观,而且也是人生的奇观。
48、《雨果》从题材到内涵上无不透露着明显的马丁·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风格。影片故事层面上承载了太多的致敬和情怀层面。破旧的机器人代表了传统的电影文化,火车进站映射了人类第一部公映的电影画面,片中的《月球旅行记》则是第一部在专门搭建摄影棚内完成的电影作品。影片中所暗含的致敬、缅怀性内容叫超过了20条,在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雨果》无疑变成了一部非常晦涩的魔幻影片。(凤凰网娱乐评)
49、这是法国以至欧洲最大规模的一次葬礼,是精神文化领域里最崇高的一次哀荣,正如著名作家、历史学家、雨果学权威安德烈·莫洛亚所指出的:“一个国家把以往只保留给帝王与统帅的荣誉,给予一位诗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50、 在《巴黎圣母院》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层面。这部作品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同时歌颂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有爱、舍己为人等良好的品质,与上层人士的道貌岸然和蛇蝎心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1、“所谓政治家,有时也就等于说:民贼。”
52、法国著名小说家安德烈·莫洛亚指出:“一个国家把以往只保留给帝王与统帅的荣誉给予了一位诗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53、我也就此处,问了老师,老师说,这是一个好问题(呵呵呵,对每个人他都这么回应)他就是愿意按照自己的梦想来拍摄电影,不愿意做任何的改变。我对此的继续的自由联想是,他像一个从(观众)妈妈那里获得赞赏和认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被妈妈抛弃冷落的孩子,自此之后变得郁郁寡欢,用否认对待过去的一切,表现在不允许养女伊莎贝拉接触电影、制止雨果修复机器人、摧毁自己之前的工作成果,但是似乎在他心灵深处,有个火种并未泯灭---他保留了他之前制作电影时候的画作。这个并未泯灭的火种等待有一天被懂得他理解他的人点燃。这个人就是雨果。
54、自从大革命之后,法兰西一直都陷入到了一种政治上的精神分裂当中,各个政治派别纷争不断,时常冷战偶尔热战,所以政府的垮台频频出现,有的时候甚至会发展成革命,把整个国家倾覆。从1789年到1871年,法国经历了三个王国、三个共和国和两个帝国,可谓是风云激荡;
55、在作品中,不仅可以发现雨果很少用色彩的东西,而更多的则是用棕调或是深色调来进行描绘,而从后记的记录中也提到了会用咖啡甚至烟灰来进行绘画。
56、雨果,这位国际文学大会主席,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世界级文豪,被人们尊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57、而即使对绘画抱着低调的态度,但是雨果的一生还是创作了4000多对幅画,而这样的数量对于「消遣」来说,着实足够惊人。
58、他还批判了一通各个流派的建筑师对圣母院的改造和增建以及所有巴黎建筑蒙受的损失。他要求读者靠想象还原十五世纪的巴黎,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圣母院一样,闪耀着史诗般的光辉,却在接下来每五十年更新一次的城市发展中不断被推倒,一边在兴建,一边就在拆除。雨果甚至痛心疾首地断言,“我们子孙的巴黎将是泥灰的巴黎”。
59、《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19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60、雨果在法国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1885年5月22日,雨果去逝,法国举国上下一片哀悼声。雨果的葬礼上,200多万法国人挥泪相送,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61、巴黎圣母院的建造过程也是十二世纪巴黎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这座城市如何崛起,如何成为经济、文化和国王统辖下的行政中心。正如雨果在这一章里所描述的,这座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痕迹,甚至已经变成了一个“活物”一样的存在。雨果的写作手法都像是从这座建筑身上借鉴来的: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繁简和明暗的对比都是非常强烈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圣母院的外观不断在改变,吸收了各个时间段建筑风格的特色,但它的内心还是古典的;就好像小说在描写人物时大量运用了对比法则,在悲剧的叙事框架里杂糅了历史剧、讽刺喜剧、诗歌等元素,但它的本质还是对“美”的追求。
62、《巴黎圣母院》的写作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几乎称得上是一气呵成,成就的却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生动地还原了中世纪巴黎的风貌,呈现了一幅从国王到乞丐的法国人民的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