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也决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力所能及的帮妈妈做家务,努力学习,不让妈妈操心,节日和妈妈的生日,给妈妈亲手制作小礼物,让她开心。经常和爸爸谈心,让爸爸了解我,帮助我,在他忙和累的时候,给他捶背,让他感受到我的关心和爱!孔子说的对,行孝不能等!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二者表述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真理与仁道之前,没有人是至高无上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有人都应该一样,都应该依道而行、从义而止。
4、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5、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6、 3)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孔子孝道名言)。
7、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8、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9、世俗所谓不孝者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0、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1、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1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14、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15、《论语·子路》中记载着一则对话,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人家一只羊,儿子便去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的正直人和你所讲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讳,儿子为父亲隐讳。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了。”孔子的这个观点,历来为人们争议。有人认为,孔子不讲原则地提倡孝。不过我们认为,孔子的做法也不无道理。因为“攘羊”是小偷小摸的行为,儿子可以设法匡正其过失,没有必要闹到公堂之上,这于父于子都不好。孔子是借这个故事表明,“孝道至上”的观点,他主张凡事要以“孝”为先。儒家所推广的人伦秩序、价值自觉,是发自内心而非从外强加的。和这个推广程序相应的原则便是礼。以礼来调节法,强调个人内省,既可引发犯罪者羞耻心而不再犯,又可使有意犯罪的人益生羞耻之心而不敢触犯法纪。社会不能没有法律,但法律不能真正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孔子以为父子之间互相替对方隐瞒,方才合于人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16、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7、这些关于孝的经典,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健在,不要经常远离,如果有什么重要事情,必须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最好告诉他联系方式。
18、(2)按照孔子,杜甫这样的情况,孔子是一辈子琢磨,从30岁开私学到70多,弟子3000,演戏会累死,杜甫性格比较直接,否则,他早就不会沦落到草堂去了。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0、有人说,这是早产,正常的人类出生都是早产,猫猫狗狗满月遍地撒欢,有些野兽生下来就可以去捕猎了。而三年才出生的哪吒才是正常胎生人类。古人守孝三年,就是这样来的,而且后面也有丁优,做官做着父母去世了,就要回家守孝,比如吴起没有回去,就被孔子的弟子开的学校开除了,张居正也么有回去,各种被政敌弹劾。万历亲征后直接把张居正变法给废了。
21、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24、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2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26、说句实话,父母年老体弱,大脑萎缩,话语哆嗦,年轻人则工作繁忙,琐事缠身,面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真是不容易,要修炼到无论什么情况下,对待父母不冷若冰霜,不横眉冷,不恶语相加,不满脸嫌弃,不心生厌烦,是每一位年轻人要毕生修炼的功课。
2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2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1、感叹,孔子这样的孤儿,竟然没有怨天尤人,确实为了天下大同,希望别人不要受他那样的苦。
32、现在的家庭都是两个人的家庭,对父母孝顺,到底是对男方家庭孝顺过头,还是对女方家庭孝顺过头,都不好,特别是小家庭经济基础本来就不好的情况下。
3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4、孔子的名言很多,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对于孝顺的那些至理名言,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35、孔子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对孟懿子如此回答,想必是孔子观察到孟懿子在孝道的表现方面,一定存在着“有违”,也就是说,孟懿子孝敬父母还算是不错的,但是,在对父母的礼仪,对父母的要求方面,常有违背之行,所以,孔子要借解释什么是孝的机会,教育孟懿子,孝敬父母不能违背礼仪,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3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孝道名言警句长幼有序。——孟子
37、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38、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39、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
40、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担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不让爸爸妈妈担心我们的学习和品德,这也是做到了孝顺。子游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我就感觉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老人是那么的情真意切,关心他们的生活,还经常陪他们聊天,这就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发自心底对老人孝顺,才能让老人感觉温暖呀!
41、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4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孝道的名言佳句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43、孔子会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说:如果我有不对的行为,请天厌弃我!请天厌弃我!
44、● 冤魂痛于幽冥:日本是如何掩盖旅顺大屠杀的?
45、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46、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注释)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47、 10)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48、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49、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50、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5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52、出自《礼记·祭义篇》。孔子认为,父母完整地生下你的身体,你必须在死去的时候把完整的身体归返给父母,这才叫做孝。
53、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54、举个简单的例子,丁克家庭,不婚人士,他们要有极强的演绎的能力,因为后面会发生很多事情,毕竟丁克和不婚是违反规律的事情,自己对发生的那些事情,对变化的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坦然接受或者不至于悔恨,极端。
5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56、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出自鲍蒙特和弗莱彻)。
57、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58、 5)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9、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60、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61、解读:君子进能对上司忠诚,退能反省自己的过错,发扬长处,补救短处,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与其要求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才是和谐的关键。
6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6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
6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65、父母的年龄,做儿女的一定清楚,不是说过生日的时候,搞的红红火火而显摆,一方面,内心深处为父母高寿而幸福,另一方面,为父母一天天老去而恐惧。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与对立统体现出的是一个真孝子的心理活动。
66、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67、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68、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69、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70、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71、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7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73、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74、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75、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注释)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76、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77、注意!所以中国人天天讲孝道,什么是孝?这个地方要注意了,孝并不是说今天回去下了课买一个冰激凌带给爸爸妈妈吃我是孝顺了,那是当然很孝了,小孝。真正的孝,所以孔子说只有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他通达、懂得孝道,真正所谓孝子的,“善继人之志”,善于继承父母祖先的那个遗志,所谓愿力、希望,给他达成。当然要善的希望,父母假使只希望钱,就是希望这个儿女不管你什么手段、偷来抢来,只要有钱就好,那就不是善继人之志了。当然父母希望有钱,穷怕了,希望后代子孙有个房子啊、生活能够安定,钱的目的在这里。你使自己后代怎么样安定下去,使告慰于父母,告慰于祖宗,这就叫“善继人之志”,不会乱继。那么像《论语》上我经常说,古人解释很多错了,讲孝道,父母死了,“三年无改于父之志”,就是孝道。照古人解释,他说三年以内不要改了父母那个的本志,就是孝子。我说那好了,假使这个父母做小偷的话,我不想做也要做三年啊(众笑)!不做三年不是孝子了嘛!对不对?父母是个杀人犯,至少我也去杀个三年哦!为了当孝子啊!所以古人乱解,就是《中庸》这个道理正好补救,那个《论语》上后世人解释错了。孝道是“善继人之志”,你要晓得那个精神,而且善于继人(之志),重点是这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