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社会历来有解构的智慧。中国人天然就懂得能指的自由游戏。君主以“奉天承运”执行皇权时,百姓会说民以食为天。同样是个“天”字,却切断了体系中“天”这个能指和“皇权”之间的逻各斯关系。同一个“天”字,一个表达圣意,一个代表民意。到了今天,民间的段子、短信和微博更是将语言智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然而,这些天然的解构,并非就能解构体系。真正的解构需要基本条件:思辨的自由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进而使得严肃的思辨成为整个民族的常态文化。习惯“自然本位”的中华民族,需要唤醒人的生命意志,需要向“人本位”学习。
2、另一位后殖作家沃尔科特(DerekWalcott)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作以荒岛余生为主题的诗(“TheCastaway”)和题为《哑剧》(Pantomine)的戏剧,也是后殖民文学中的解构范本。在《哑剧》里,沃尔科特让一家旅馆里的黑人服务员杰克逊扮演鲁滨逊的角色,而让他的白人老板扮演星期翻转笛福原作的殖民主奴关系,解构的游戏笑料不断,意味深长。同样的道理,从女性主义视角观察,也会发现解构“父权秩序”的大量作品。在研究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基础上,吉尔伯特和古巴(SandraGilbertandSusanGubar)两位文学批评家指出:因为当时的社会秩序造成政治、经济、地位、心理多方面的男女不平等,想创造文学而又不能明写的女性,在“能否成为作家的焦虑”(anxietyofauthority)之中倍受煎熬。当时的女性为了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极善于进入男性中心话语,利用父权体系歧视女性的那些喻说、故事和语言要素,明写男性中心文化接受的故事,暗书“另一种”反抗情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创造出解构父权秩序的各种文学形式。吉尔伯特和古巴通过她们看到的另一部文学史———女性的文学史,反驳并补充了布鲁姆所说以男性作家“受前辈作家]影响的焦虑”为特征的文学史观。(1533-34)
3、逻各斯和道:似同而不同 就解构问题做中西比较,可以从这一点开始,即并非任何有两方相关的概念就是二元对立。中国的阴阳学说不是二元对立。阴和阳不是否定的逻辑,而是互补的逻辑。将阴阳说和西方的辩证法相提并论不准确也不妥当。老子继承阴阳之说形成的道家之说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辩证法,而和二律背反(paradox)相似。
4、处于西方文明之中,尼采主张以希腊悲剧为象征的生命意志和西方文明“人本位”思想一脉相承。“人本位:以人的生命意志为本,以人的生命创造力的强弱判断人生的价值,它源于古希腊,尤其是希腊悲剧。”(童明,2006:12)木心这样描述“人本位”:生命是宇宙意志的忤逆,去其忤逆性,生命就不成其为生命。因为要生命殉从于宇宙意志,附丽于宇宙意志,那是绝望的。人的意志的忤逆性还表现在要干预宇宙意志,人显得伟大起来,但在宇宙是什么意义这一命题上,人碰了一鼻子宇宙灰。(童明,2006:12)
5、《托尼诺成长记》共分三部分,每篇故事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连贯,阅读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有的故事以父母的名义,有的以作者的名义,有的以小主人公的名义,有的从经典名著中采撷精彩片段,讲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其涵盖的知识包罗万象:宗教节日,民俗风貌,圣歌民谣,历史人物,凡人琐事,可爱的动物,有趣的植物,美丽的地球,神秘的宇宙,等等。可以说此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值得一读的小小百科全书。
6、当代的文本理论和符号概念相互关联。文本之说,随解构激发的解读自由化而兴起。在当代的文学批评中,text这个字已经取代了work,凸显文学所代表的修辞思维和美学思维。说文学作品是text显然有比喻之意,是说它和fabrics,tissues一样是一种编织,丝丝相扣,层层相联,显现intertext,subtext,context,hypertext等各种喻说或符号的编织变化。文本的编织特质是语义多样复杂的物质基础。德里达阐述解构时提到,iterability(重复性)的意思是:符号和文本都可以在新的语境里重复,而重复时原来的符号和文本就产生了新的语义。“重复即改变”(iterabilityalters)是德里达的另一句名言。可以产生新语义的“重复性”也是解构自由游戏的策略之一。
7、诚然,德曼在解构的氛围之中,重新提出了文学的那些美学特点,如:模糊、反讽、神秘、不确定性。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将这些特点概括为negativecapability(延疑力)。但是,德曼没有把这些美学特点归于文学特有的审美判断,而是导向了解读的彻底虚无。德曼对修辞思考的致命弱点是:他认为文学的语义只能在修辞中寻找。那么试问:文学的语义为什么不是在文学的形式、内容、所指、语法、逻辑中寻找呢?还有,文学的形式和结构难道不是修辞性的?难道阅读可以不顾语境吗?
8、比喻事情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程度是什么成语——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方
9、解构者主张平等和民主。解构者是写作的读者,阅读的作者,也是观察者和批判者。
10、瑞雪梅红。看大地神州,喜气融融。灵犬辞岁,金彘敲钟,爆竹直上鸿蒙。赏城乡春色,正满目、雾霭朦胧。畅情怀,品千村美酒,万里东风。
11、4)742曲度式七言绝句·春之恋(上平十三元)
12、知识是一把利刃,可以斩落荆棘;无知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是一件装饰品。
13、造句: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14、(荆棘丛生)荆棘:荆条蒺藜;丛:聚集成堆。
15、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如果我们拒绝“文明冲突”的看法,那么在全球化时代里,西学和汉学再不应该各行其是。我们不能视西学为不相干,或者视解构为不相干的西学。从愿望上讲,中西比较是为了寻找文明之间相通相融之道。在研究方法和细节上,中西比较则和翻译相通,不能只见相同而无视差异。
16、不可救药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17、《道德经》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其中的“道”是“言说”和“宇宙间生命之道”的双关,初看之下很像柏拉图说到的Logos是speech和reason的双关。钱钟书先生似曾暗指两者的相似,也有学者循此论述“道”和“逻各斯”是中西文化的相通之处。其实不然。“道”和“逻各斯”虽然都是双关,却是貌合而神离。老子的意思是:常恒之道岂可说死,你想一两句话说明白,恰恰是不明白“道”为何物。于是,老子自己在《道德经》的八十一章用了各种比喻来言说本不可言说的“道”:“道”可比作“用之或不盈”的“冲”(第4章),比作不死的“谷神”(第6章),还有“上善若水”(第8章),“大道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臣”(第32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第34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如此等等。可见,老子在《道德经》首句的“道”字的双关,与柏拉图的Logos的双关并不一样。老子和柏拉图是根本不同的思想家。老子是以修辞思维、逆向思维为主,这种智慧成为华夏文化的一脉,后来的禅宗就颇得其精髓。而柏拉图则是以二元对立的辩证逻辑为主,而且他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之下摒弃了美学思维。老子的思想和尼采比较近,和“逻各斯之父”柏拉图则比较远。精神上和柏拉图有些相近的是孔子,因为两人都相信等级秩序。不过,孔子和柏拉图在文体和体系的构成上又大相迳庭。
18、造句:这件事真叫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19、尽管荆棘塞途,他们还是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20、造句:大家抬头望向石壁棋盘,只见黑黑白白的棋子星罗云布在石壁上,黑子与白子互相盘绕渗透,仿似黑白两条大龙绞着盘旋。
21、运用内容之分法,则可分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
22、出处:·《西游记》:“我共师兄去;手到擒来。”形容事情难办的成语2冰解冻释
23、(釜中生鱼)fǔzhōngshēngyú:比喻生活困难,断炊已久。
24、捉襟见肘,读音:(捉襟见肘),释义: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25、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如主评老师所言:学无止境,贵在坚持。
26、第三首《读老师十六次作业有感》:大家不难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