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讲人:黄爱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2、2004年11月,随文化部侨联主席张业生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书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2016年6月,随苏州市曲福田市长参加“新加坡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化报》、《书与画》、《羲之书画报》、法国《星岛日报》(中文版)、《中国书法》等报刊杂志,均有专题介绍。
3、 顾炎武作为清初的明遗民,不像一般遗民人物那样独善其身地自绝于当朝,拒绝同当朝官员的往来联系,而是坚持既“耿介”又“知权”的处世哲学,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遗民人格:不臣二姓,不跟清朝合作,是为“耿介”;不公开对抗清朝,为成就自己的学问事业,有选择地结交一些仕清学者,是为“知权”。
4、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书法作品展》、《首届隶书作品展》、《首届扇面书法大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以及《江苏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展》、《江苏书法篆刻晋京展》、《吴门书道进京展》。
5、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字“亻庸”),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时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
6、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7、 内容简介:自梁启超谓顾炎武为“清学之开山祖”,学界皆以为然,悬为定论。在通常观念中,“清学”是以乾嘉时期的文字训诂之学为典范的。然而,乾嘉学术实质上不足以继承顾炎武的学术精神。在顾氏那里,学术以求道仍然是其根本目的,虽然与宋明理学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学术的精神气脉仍然是一贯的。
8、首发结束后,分二组召开研讨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栾根玉主持了顾炎武思想学术研讨会。顾炎武书法研究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博士后、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顾工主持。书法家园记者参加了《顾炎武书法研究》学术研讨会。
9、第二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2021年7月3日)
10、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11、 作为“经师”,顾炎武的经学向来以“精于考证”著称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左传杜解补正》称“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清代考据学者普遍推崇顾炎武,如扬州学者汪中称“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常州学者洪亮吉称“我国家之兴,而朴学始辈出,顾处士炎武、阎征君若璩首为之倡”,都是看重顾炎武“精于考证”的本领与功绩。民国初年,扬州学者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将顾炎武置于“清代朴学先导大师列传”之首,视之为清代朴学(考据学)首席先导大师。
12、俞建良,昆山人。九三学社社员。美术学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澳门印社社员。现任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3、第四讲 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及其成就(2021年7月31日)
14、第七讲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含舆地、金石)(2021年9月11日)
15、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
16、 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在其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已成情况下,顾炎武开始了后半生“北学于中国”的历程。
17、在这个戏中,我从武生到正末、老外,跨行当、跨家门出演,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精神层次多。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昆山人以及世人了解这位清学“开山始祖”,也期许《顾炎武》能够成为新时代的经典,永远演下去!
18、江南反清势力日渐衰竭,顾炎武誓死“永不损节”,以“复社”作掩护,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每逢端午,总是于门前悬挂一块红色蔓菁(芥蓝),里面塞上蒜青(蒜苗),并附悬“避青”二字白布一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他曾先后六次,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祭明太祖;先后两次,至北京昌平长陵哭祭明太宗永乐皇帝;六次至北京明思陵哭吊崇祯皇帝。
19、 内容简介:顾炎武解读家、国、天下的关系:家是血缘关系的组织,国是政治关系的组织,而天下由地理意义转换为文化意义,具有普遍的基础德性。这种德性是匹夫之贱的人都要对其负责任的根源。天下构成了家、国,家、国再通过教化百姓来保住天下。顾炎武的天下观,不但具有伟大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而且从深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基础,这对于当下普及公民道德,解决文明冲突以及建立人类文化共同体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0、一个是昆山,生我养我;一个是昆曲,塑我成我。昆山是我的故乡,昆曲则是我生命的寄托。一直以来,将生命中这两个最重要的归属地连接起来始终是我所念所想。
21、《顾炎武》这部剧,一共四回,时长两小时三十分钟,既能听到江南最美的声音,又能接受爱国思想的洗礼,可谓一举两得。陆人民希望能将这部作品推广到江苏甚至全国各地的大学中去,把顾炎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尤其是爱国思想发扬光大,起到更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22、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2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4、作为作品的总协调人,盛小云表示,顾炎武是千灯、苏州甚至全中国的骄傲,对于这样一位非常有重量的历史人物,需要有一位优秀的作家来担纲创作。胡磊蕾作为评弹创作的中坚力量,是一位势头正好自身也非常努力的青年作家,双方也曾一起合作过很多优秀获奖作品,比如《雷雨》、《绣神》、《看今朝》等。因此,盛小云最终决定邀请胡磊蕾承担这部作品的创作任务。
25、 主讲人: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26、 顾炎武主张“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故考据是顾氏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顾氏的经学考据,是从音韵训诂入手,旨在准确把握经文字义,进而合理阐发经义。他认为,训诂是经学的基础,而“汉人犹近古”,故汉学训诂最可信赖。他特别看重东汉古文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论字者必本于《说文》”。但许慎对字义的训释,主要是从字形方向去进行“形训”;顾炎武则认为“考文自知音始”,故其经文字义考证是侧重于从字音方向来进行“音训”,并且是围绕《诗经》来开展“音训”,其成就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27、这部作品中有顾炎武的原则和执着,也有踟蹰和犹豫,更有家国和责任担当。在吴伟东看来,在扮演顾炎武时,不仅要展现顾炎武的爱国情怀,还要传达他在30年的游历中坚持学习、坚持创作的精神。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普遍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艺术行业来说,也应该像顾炎武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28、因为是首演,所以节目中可能还有些许青涩,但盛小云希望在首演当中,参演成员和剧场效果能和现场产生联动,通过和观众的碰撞,寻找差距和优缺点,从而对剧本和节目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29、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他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30、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31、江苏昆山人。工武生、文武老生,早年师从张金龙、白冬民、侯少奎,后为“传”字辈表演艺术家郑传鑑鉴入室弟子,又受到周传瑛、包传铎等前辈传教。代表作有《夜奔》、《云阳法场》、《对刀步战》、《沉江》、《闯界》《临川四梦汤显祖》、《我的浣纱记》、《宦门子弟错立身》、《邯郸梦》等。
32、 (1)“毋剿说,毋雷同”的创新原则--顾炎武在《日知录》(八卷本)自序中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日知录》(三十二卷本)第十九卷《文人模仿之病》更明确提出:“毋剿说,毋雷同,此古人立言之本”。
33、 在客居山东时,顾炎武也常出入于北京,这主要是因为康熙年间他有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徐彦和)先后进京做了高官。尽管甥舅关系比较密切,但顾炎武在政治上始终不肯与清朝当局合作。清廷曾屡次尝试聘请他参加由官方主持的《明史》编纂工作,都被他断然拒绝。后来他干脆远离京城,到陕西华山之麓隐居起来。
3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35、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客居山西的顾炎武有心还乡,启程时却因年老体弱,摔下马背!临终的昏迷中,他回忆平生:南明灭亡时他面对绝食殉国的嗣母,发下“誓不仕清”的誓言;他因“反清复明”身陷文字狱,却因《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未成而不敢轻生;虽然自己坚持要做明朝遗民,却将唯一的弟子送进清朝“博学鸿儒科”的考场;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顾炎武向少年康熙解读生命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
36、 顾炎武逝世后,他的弟子潘耒编纂出版其遗著《日知录》并作序,对顾氏儒学做了总体评价,认为儒学有“通儒之学”与“俗儒之学”之分,而顾氏儒学属于“通儒之学”,具有“明体适用”的实学性质和“匡时”“救世”的社会功用。这个评价与顾炎武所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实学纲领完全一致。
37、 作为儒家的忠实信徒,顾炎武是以弘扬儒家“仁道”为职志。关于“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说,《中庸》则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之说。顾炎武则兼取其说,将孔子“仁爱”说发展为“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行己有耻”说,而将《中庸》“亲亲为大”说发展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使“仁爱”和“私情”得以联系起来,在这种联系中,“私情”被理解为“仁爱”的必然体现,这是顾炎武对儒家“仁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其意义在于从儒学理论上达成了“仁”“私”统一。
38、最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公告
39、作者社会兼职有:九三学社江苏画院首届理事,昆山市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昆山市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苏州沧浪诗社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二届、三届主席。
40、 在对道器关系的论述上,顾炎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说:“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卷一《游魂为变》条),“非器则道无所寓”(卷一《形而下者谓之器》条),认为充满天地间的无非是气,气聚而为万物,散而为太虚。
41、《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卷八至十二)、世风(卷十三)、礼制、科举(卷十六至十七)、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
42、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衰恻,依韵奉和》
43、 (3)“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实用原则--《日知录》第十九卷专列《文须有益于天下》一条来论述之。而顾炎武自称“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又称“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可见,《日知录》是欲为“王者”(顾炎武所期待出现并坚信必将出现的未来华夏王)治国平天下提供思想参考的实用之作。
44、第九讲 顾炎武与宋明理学(2021年10月16日)
45、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46、 顾炎武作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大儒,他的思想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如何把顾炎武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12位专家学者将系统讲述顾炎武的学术人生,阐发顾炎武及其学术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47、昆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对于顾炎武你又了解多少?小龙在这里首先简单科普下——
48、舒位(1765-1816)清代诗人、戏曲家。字立人,号铁云,自号铁云山人,小字犀禅。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生长于吴县(今江苏苏州)。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贫困潦倒,游食四方,以馆幕为生。
49、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50、 顾炎武最初的遗民生活是“隐于商贾”,即以经商方式逃避与清朝的政治合作。从清顺治七年(1650年)开始,其断断续续经商,持续六七年,曾贩卖过布匹,可能还做药材生意。这期间,顾炎武还参加了苏州吴江的遗民诗社--惊隐诗社(又称“逃社”,也称“逃之盟”)。康熙二年(1663年),社中骨干人物潘柽章、吴炎,因受“文字狱”牵连,被当局所杀。此后,惊隐诗社逐渐停止活动。潘、吴遇难时,顾炎武已游学北方,他在太原听到潘、吴遇难消息,写下了《祭吴潘二节士诗》,对这两位遗民同道有“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的极高评价。顾炎武还将孤苦无依的潘耒(柽章之弟)收为弟子,加以多方照料和精心培养。
51、《日知录》属札记性质,字数不定,如《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最长,全条分八个段,有5000余字,《召杀》只有“巧召杀,忮召杀,吝召杀”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