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该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名篇。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尽管连遭挫折,不改初衷。从诗中可以体会到放翁的爱国激情是如此的执着、深沉、热烈和真切!虽然是一首小诗,却凝聚着了毕生的心事,他始终如一抱着收复中原信念,对抗战必胜充满自信。诗题是《示儿》,其实等同于遗嘱。一满二十八个字,披肝沥胆,嘱咐儿子,磊落之襟怀,激昂人心,影响着后来人!浓郁的爱国之情,涌满字里行间。凡是懂诗的想必都看得出来,里边绝无口号或高标之嫌。朴实无华,诗意盎然。这就是爱国诗一列的,千古绝唱。
2、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3、庄生晓梦迷蝴蝶(引用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又名子规。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号曰望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归隐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4、林尽(消失)水源,便(于是,就)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好像)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刚好,仅)通人。复(又)行数十步,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土地平旷(宽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耕种劳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外人。黄发(旧说黄发是长寿的特征,代指老人)垂髫(tiáo,小孩垂下来的短发,代指小孩),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自乐。见渔人,乃(竟然)大(很,非常)惊,问所从来(从……地方来)。具(详细、详尽)答之。便要(yāo,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全)来问讯。自云先世(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乡邻)来此绝境(古今异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再,又)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现在)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给)具(通“俱”详细、具体)言所闻(知道,听说),皆叹惋。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辞别)去(离开)。此中人语(yù,对……说,告诉)云:“不足(古今异义,不值得)为(wèi,向、对)外人道也。”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6、 施仲言《南宋民族诗人陆放翁辛幼安之诗歌分析》是一篇颇具特色的长篇论文。作者对南宋两位著名爱国作家陆游与辛弃疾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其诗词中所代表的民族意识及其人生和艺术境界的异同。以为陆游“以国家之生命为生命,一生充满恢复之热忱,而不为时代所知。晚年为爱国热情所驱,出佐平原。而当时道学中人,目之为堕节。至死时犹以不见九州同为恨以示子孙。由此可见其爱国热情,实为古今罕见之惟一之民族诗人”。文章对陆游与韩侂胄的关系有详细的考辨,认为陆游出佐韩氏,实冀以“成恢复之大业。此乃为国家而出,非为利禄所摇,威武所屈,更非平原之d徒也”。(18) 所论深透明白,有理有据,兼具淹博与精审之优点。戚二《陆放翁诗的分析》也是一篇较长的分析陆游诗歌的论文。作者分析陆游作品不易学的原因时认为:“他的诗词是对着世纪末叶的恶景象发出的强烈的悲壮感慨的浩歌;它不是白兔的哀吟,或羔羊的低泣,他是天马被世俗人羁绊着时的壮烈的长啸。这不是普通人所容易描摹到的性情,这才是他不易学不可学的地方。”另一方面,因为时局没什么希望,他“不得不压抑着激昂的情绪,转成了恬淡的人”。“无论一草一木,或山或水”,“以及不干己事的野老、山僧、渔夫、樵子、都一一收入了他底诗囊词箧。”“虽然所言各殊,但总有一种语真情挚,描写入微,闲适飘逸的境界蕴蓄着。读之如嚼冰梨,入口毫无渣滓,但有余芳。”“这也是常人不能故意描摹得到的境界。”而这些特质不关乎遣词古拙,穷年雕琢。作者以为,“放翁虽源溯江西,但遣词浑成,毫无许丁卯气息”。(19)文章对陆游诗的渊源及两种类型的分析均深切独到,简洁精审。此文作者自十七八岁时即醉心于放翁诗,故所论出自个人深切体验,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
7、臣本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自身)耕于南阳,苟(苟且)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闻名显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自枉屈(委屈),三顾(拜访,探望)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遇到)倾覆(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矣。
8、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9、 诗写真性情,可绝非热血沸腾能喊两句风马牛不相及的口号就是真性情了。而是务必写你自己,才是真性情!千万不要搞混了!
10、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英国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
12、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
1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14、③ 角声:号角声。军中用以传达行动的号令。
15、本篇写从长安贼中生还及看到凤翔“中兴”气象的喜悦。以昔日之深悲衬托今日之狂喜,对比鲜明。一悲一喜,正见出老杜的至情至性。
16、秋风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洪波涌起。
17、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18、若夫(fú,表示另提一事)日出而林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开(消散,散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花草发出的香味,代指花)发(开放)而幽香,佳木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指繁荣滋长)而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9、(25)佚名《读放翁集》,《红醪》1938年第1卷第1期。
20、三首登山咏怀诗重点知识检测《观沧海》《望岳》《登飞来峰》
21、这是一首运用白描手法的纪游抒情诗。诗人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颔联景中寓含哲理,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22、 当然,也并非所有学者都对陆游有如此高的评价,唐宋诗之争延续了近千年,历代不喜宋诗者颇不乏人。但尽管如此,陆游的成就还是难以贬抑的。著名学者李长之《“陆放翁之思想及其艺术”序》是为郭银田氏著书所作的序言。李氏本人对宋诗评价不高,但认为“陆游总算是豪杰之士。以人论,他时刻有一种家国之感,而且是出于至诚。”“以诗论,我的感觉是勤快和亲切。”“读到他的诗,就让我们宛然过一种淳朴、平静,却又偶而激起壮志凌云的梦的老儒似的生活。”(20)这个评价多少有一些矛盾,既然陆游“时刻有一种家国之感,而且是出于至诚”,又怎会只是“偶而”才激起读者的壮志凌云之感呢!
2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花溅泪(流泪),恨别鸟惊心。
2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时无声胜有声
25、 这些文章在分析陆游的爱国诗篇时,非常注重强调时代的影响,以为陆游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通。同时也会强调风雨飘摇的南宋与抗战时期遭受外侮的中国多有类似之处,并号召处于民族危亡的广大民众以陆游的诗篇为号角,发起反对侵略的冲锋。如蛰复《爱国诗人陆放翁》在《引言》中指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想史;同时,从伟大的文学作品里,也有发现那作者的时代和生活的背景之可能。”“而在南宋时代,才能产生爱国诗人陆放翁沉雄悲壮的诗。”在对陆游的各类爱国诗词予以梳理后认为:“他的生命代表的伟大文学作品,直到现在,或许永久不死啊!”(7)将经典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上升到思想史的高度,无疑是很有见地的。陆游对后世的影响绝对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而可能对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与此相类似,孙仰周《爱国诗人陆放翁》强调作为时代歌者的陆游同样是当下这个时代的战鼓,指出“陆放翁和我们一样地生在一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而“诗人是时代的歌者,他与时代的动脉息息相通,所以他是时代的反映镜”。而这样一位爱国诗人的光芒是永不褪色的,因此“他爱国的热诚变成历史的辉煌,他的躯体已结成民族的金光。他的诗歌是我们新时代的战鼓,是我们复兴民族的急先锋,是我们民族生命的火光。”(8)
26、 ——这是王昌龄《出塞》。该诗为传世诗章,反映戍边将士连年苦战却无能为力,诗人企盼有汉代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来镇守边疆,也表达了当时之民众的强烈愿望。
27、嗟乎!一人之心(心意,意愿),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承担栋梁)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多于在庾(露天的谷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九州)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之心,日益骄固(顽固)。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函谷举(被攻占),楚人一炬(指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可怜焦土!
28、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29、(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0、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