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苦役营,他的思想已经在从西欧派往保守斯拉夫派偏移,但他这种偏移还在过程中。回到彼得堡之后,他在哥哥帮助下办了《时代》杂志,他提出了——我翻译成“乡土主义”——现在的学术界一般叫“根基主义”。虽然用咱们习惯的表述方式叫他在向右转,但他并没有想和左派决裂,在办《时代》杂志的过程中,他试图在左右之间寻找中间道路。这时候他对激进左派,对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皮萨罗夫为代表的激进左派,还是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虽然在观点上提出质疑,但我不跟你们撕破脸,我尽量维护你们。彼得堡出现大火,有人怀疑是激进分子故意放火,他还难得地去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如果是年轻激进分子干的事,请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其影响力劝一劝,让他们不要这样做,这种事太危险了。这时候他已经看到激进观点对俄国社会、俄国民众的危害。他看出来了,但这时候他采取的方式还不像最后一卷那样直接谴责。对左派他虽然观点上很明确,但在方式上不跟他们撕破脸皮。到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激进派里都属于温和的了,这时在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中出现新人了——巴扎罗夫,“新人”“旧人”是在俄国文学史上有很明确的概念。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屠格涅夫的新人是对年轻激进分子的诬蔑,而皮萨列夫则认为,新人的形象很好,我们就是这样的,激进派内部也开始分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巴扎罗夫这种人是真正危害俄国的人,他在这个问题上观点很明确。
2、185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1858年他升为少尉,从此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这十年时间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3、第 1 本:《混乱》这是一本经济学书籍。不仅书籍经典,作者也是大有来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此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没有之一。
4、●重磅|刘小枫:欧洲文明的“自由空间”与现代中国
5、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1821年11月11日,母亲早逝,父亲因纵情酒色、残暴虐待农奴被群起而杀之。陀翁曾因参与以解放农奴为己任的激进革命青年小组遭捕并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改判为苦役,陀翁曾在《白痴》中以公爵之口描述过这段过去,认为判决犯人死刑是比杀人严重千百倍的罪行,据此说明自己废除死刑的立场。在西伯利亚被流放的四年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个宝贵但又残酷的人生经历,陀翁据此写过一部随笔《死屋手记》。陀翁同时还是个癫痫病患者、沉迷赌博、负有无法摆脱的债务。被流放及被监视的经历对陀翁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转向俄国东正教的宗教精神——隐忍、宽宥、博爱、苦难救赎。
6、这已经是187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881年去世的,去世前三年这个事情一直还在他心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苦难者的形象,在弗兰克笔下得到很多的描绘,以至于一些读者,尽管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不喜欢《群魔》,不喜欢他的政治观念,不喜欢他犹太主义的思想。但是,只是因为他经受的这些苦难,他们从心底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
7、一开始就提出了直击灵魂深处的问题:什么是树?树是什么?对啊,树是什么?看啊!在各种分类和描述地球上的树木中,仿佛漂浮在没有风暴的海洋上一天一夜,舒服。
8、上帝存不存在灵魂死还是不死,这些判断只是个人的人生观罢了,自己能获得心灵自由就好。
9、高冷到勒紧脖子,难以fu吸。尤其忘不了维特根斯坦家族的钢琴老师如何选学生那段,见谁跟谁唠。
10、在这个充满猜忌,充满试探,权衡利弊的时代里,有人卸下一切防备坦诚相待的对待你,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11、幻想者愤世嫉俗,不甘于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但又缺乏反抗的精神和斗争的勇气,只好逃避现实,躲进自己的角落。作家借女主人公之口批评他这种在幻梦中打发日子的生活是病态,是不健康的。
12、注意你吃的东西。如果你吃得不好,你更有可能注意力不集中。这表现为纪律意识减弱。
13、周周培勇老师将从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成就魅力人生入手和同学们探讨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机制,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途径,科学锻炼的方法,及其它体育热点话题。
14、容忍情绪上的不适。我们屈服于诱惑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试图避免痛苦。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容忍一定程度的情绪不适对你梦想的缺乏是非常有益的。纪律要求你承受情绪上的不适。
15、我把它当半本大西洋海洋文学来看,这本书配搭《海上英雌》(专门讲船上的女人的事情)、《北方以北:维京人的航海与萨迦中的北欧历史》、《刘易斯棋中的北欧历史与神话》、《维京人:强盗与水手》阅读,灵魂里的前世召唤吧maybe……
16、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很多时候,说故事永远胜于讲道理。讲好一个故事,可以赋予冰冷的数据和残酷的事实以温情,可以触及最有心机、最强硬、最敌对的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所在。
17、《脆弱的心》Слабоесердце , 18
18、高中里产生对现代物理的狂热至今没有平息,就对那些看不见却存在的事物着迷,对反常规的想法与物理规律着迷,从16岁时候看《别闹了,费曼先生》到现在,对人类意识、物质的反面(虚无)、时空等话题的兴趣还是很强,之前很喜欢的是兰道尔和加来道雄的书,再往前就是早就功成名就的物理科普系列。今年看得不多,这本还可以吧,能留下印象,也喜欢杨振宁。(杨振宁和翁帆此时???)
19、戚继光《纪效新书》晚明抗倭第一将军的训练宝典
20、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颠覆常规思维的认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再到人类本性的多样性,作者从另外一个巧妙的角度剖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
21、在这同时,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上。虽然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案件本身是个冤案,小组里有一个激进的斯佩什涅夫秘密团体,但他确实是其中的成员,而且还积极发展别人。结果,在第一卷结束时,1849年他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而突然被捕了,当局最后也不知斯佩什涅夫秘密团体,因为他没有交代,别人也没说。要是当局知道的话,对他的处罚会更重一些。
22、可以趁机复习一下《巨人传》、《拜占庭之永夜)和《堂吉诃德》等。
23、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24、“什么更好——廉价的幸福好呢,还是崇高的痛苦好?你说,什么更好?”
25、看来实在不能待了,他就和太太以蜜月旅行为由出国了,为了躲债在国外待了四年没回国。他们在国外的生活非常艰难,例如意大利,这时他太太快要生孩子了,意大利的那种炎热简直是人间地狱,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文学创作却迎来到了高潮。后来他觉得不能继续待在国外了,创作源泉枯竭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夫妇就带着孩子回国了。
26、第 2 本:《故事思维》这本书的作者是将故事思维应用于商界的第一人的西蒙斯,作者在书里为我们读者列举了,开创性地提出商界沟通中常用的六大类故事,并详细阐释了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讲述这些故事。
27、《群魔》取材自一个真实的案件“涅恰耶夫案”,1869年9月,涅恰耶夫携带巴枯宁签署的“世界革命同盟俄国分部”的委托书回到莫斯科,建立了几个“五人小组”,时隔不久,成员伊万诺夫拒绝服从涅恰耶夫并提出脱离该团体。涅恰耶夫因此采取恶意诽谤、欺骗和恐吓等卑劣手段,胁迫“五人小组”成员杀害伊万诺维夫。以此为素材,陀翁构思完成了这部小说。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反虚无主义,并且陀翁认为,当时在俄国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其本质就是虚无主义,他重申了崇尚爱与宽恕的宗教感情和顺从谦卑的精神。《群魔》中塑造了几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真正的虚无主义者斯塔夫罗金,他内心空虚、矛盾、没有任何道德准则,冷酷而理性,“对于一切都可以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可从我心中流出的只有否定,谈不到任何舍己为人,也谈不到任何力量,甚至连否定也流不出来”;大学生沙托夫作为一个反虚无主义者的形象出现,他崇尚宗教,否定科学和理性的充分性,在他的“寻神之路”中,宗教好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建筑师基里洛夫则代表着逻辑理性的无限扩张,“人为了能够活下去而不去自杀,想来想去想出了个上帝,这就是迄今为止的整个世界史”,他必须通过自杀来实现自己最高的意志自由,以证明没有神,他自己就是神;彼得则是一个野性勃勃的阴谋家,他的目的是瓦解所有的社会原则,意图利用“斯塔夫罗金”作为神秘的精神偶像,兴建起一座扼杀人性的石头建筑,由他来作君主,不得不提到陀翁对罗马天主教的拒斥,这里彼得想成为的角色有点像罗马教皇,陀翁一直认为罗马天主教是渎神的,它靠利剑和谎言建立的是奴役教众的世俗政权;作为自由主义的遗老,“多余人”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懦弱顺从、气度偏狭、充满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在其最后一次讲演中,他毅然宣读了自己“美的宣言”,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弥留之际的话是整部小说最动人的一节,“……这就是我们,我们和他们……我们这些精神失常和发狂的人,就会从山崖跳入大海,统统淹死,这就是我们的下场,因为我们的结局也只能是这样。但是病人将会痊愈,‘坐到耶稣的脚前’。”(彭甄为臧仲伦译本所作的序对小说做出了非常精彩透彻的解读)
28、m系列的特点是:别看厚,特别好读,跟商务印书馆的彩虹墙系列不是一个硬度的,哗啦哗啦就看完了,可以放心大胆地买来看。这系列书有些走在刀锋上,看到题材危险的……毫不犹豫购入就对了。
29、这部小说使原来两篇分散的生活速写达到了新的意境,故事结构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为清晰,揭露和讽刺更显得深刻有力。
30、每读完一部,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喜悦之情,更有着对生活与世界的渴望。
31、奔向宇宙之巅:1872年1月,尼采发表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
32、对自我控制的误解。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自律是一种限制和痛苦的东西。他们认为这是强迫性的,不愿意强化它。
33、三联生活周刊:您的学术生涯大部分时间在从事西学经典诠释,为何最近十几年越来越频繁地尝试回到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您希望建构或贯通某种学“统”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你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困难又是什么?
34、以我的观点来看,《白痴》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我甚至认为陀翁对整个故事的走向完全失去了控制。小说以患有癫痫病从瑞士治疗归来的梅诗金公爵为主角,围绕公爵与娜斯塔霞及阿格拉雅的爱情为主线展开。陀翁从自己的哲学观里挑选出了宽容、善良、怜悯等诸多美好特质赐予公爵,使公爵成为陀翁笔下反虚无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陀翁的哲学中,即使上帝真的不存在,人们也只能回归上帝,从意识到上帝可能不存在的恐惧和茫然直接跳跃到宽容一切爱一切的神性,把生活当成馈赠的“苦难救赎”。公爵正是这么做的,他对娜斯塔霞的爱是一种怜悯的爱,对阿格拉雅的爱是一种对光明的向往之爱,或许就像陀翁借叶普盖尼之口想要指出的,公爵的爱说到底是一种抽象的爱(“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作为一个议题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重被提出)。最终,公爵既没能以怜悯拯救娜斯塔霞,又间接地毁掉了阿格拉雅,自己也再次变成“白痴”回到了瑞士。这种基督式的神性——宽容一切爱一切,同情世间万物并与世间万物共同受苦——就是意识到精神与自然、善与恶是可以互置的,正如黑塞的评价,“白痴”导入了无意识的母权,废弃了文化对秩序、善恶的划定。公爵是一个以温善面孔出现的毁灭者,但他并未从这一滩原始的淤泥中走出,只不过是完成了自我妥协。不知陀翁是否有意在《白痴》中对其哲学观进行了反思。除此之外,《白痴》对爱情的刻画也可谓是入木三分,深刻而又富有洞察力。
35、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鲁迅评)
36、这本书非常好,与之相比的还有另一本书值得一读,叫《洞穴奇案》,通过真实与虚构的极端案例,来阐明许多法理,包括伦理、政治方面的议题,如果你是《奇葩说》的观众,这两本书不仅让你拍案叫绝,还能把你指向真正有意义的思考。
37、奥斯曼帝国的新继承者默罕默德决心要攻占拜占庭,经过数次激战始终不见成效,此时这位天才皇帝想出一幕惊险之棋,将战船从陆地运送到拜占庭防守薄弱的靠海一隅,最终因为被拜占庭疏忽的一座小门--凯尔卡门的发现,奥斯曼帝国毁灭了拜占庭这一人类文明的精华。
38、在阅读期间我卷不释手,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物的魅力和书中的哲学思想所打动。提一下几次让我印象深刻的辩论,一次是在长老院里、一次在费尧多尔家、还有一次是著名的宗教大法官那一节。
39、▲ 弗里茨·艾岑贝格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所绘插图
40、这是一本有野心成为(却没成为)畅销书的好书,详实记录和分析了我们看不见的那部分美国,包括农民和工人的生活,他们的真实境况。与《寻路中国》配合起来看,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我很喜欢这类型的纪实作品,也推荐一下吧。
41、韩德尔的音乐演出频频受挫,生意失败,债台高筑,生活没落。此时好友寄来《弥赛亚》希望韩德尔为其谱曲,而失意落魄的韩德尔见到《弥赛亚》的词句后深受启发,于是昼夜不停完成这一伟大的创作,创作一经完成便风靡全球,韩德尔也由此“复活”,并将全部演出收入捐献给囹圄中人和医院病人。
42、逃亡探险家苏特尔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去开荒,他不仅买下了那里的大片土地,并且带来了工人一同建设,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一次偶然的发现黄金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人们不再劳动而是拼命的淘金,世界各地也涌来了无数的淘金者,他们霸占了属于苏特尔的财产和土地,最终使苏特尔家破人亡。
43、我可太喜欢老陀这不加掩饰的内心激动,急于表达的冲动型作者了,他写作不像托尔斯泰那样字斟句酌地反复修改推敲文稿,感情的激流一路狂泻,有时甚至显得痉挛纠葛,不加掩饰的内心披露,深入骨髓的无情解剖,忘情于自己展示的严酷真实,只求将他们如实的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44、如果一个人仅仅关切中国思想面临的真问题本身,那他就不会看重自己如何被人评说。谁若能看到《拯救与逍遥》的攻击矛头指向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各色新儒家,他也不会喜滋滋地以为,1998年之后的刘小枫在反对1988年的刘小枫。
45、中国本土的自由主义话语的最大问题与此有关,但我们需要理解这种话语产生的土壤。1980年代初,“伤痕文学”很热,我们养成了伤痕思维习惯,而且迄今没有走出这种习惯。不应该忘记伤痕,但要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痕,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我自己长期是个伤痕主义者,西方和中国的古典思想才让我更好地理解个人乃至国家身上的历史创伤。
46、周日,孙根班老师将以面向双碳目标的新能源体系为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如何发展这些科技,从原理到技术实施,解读日常生活中的锂离子电池将如何发展,氢燃料电池如何走进民众的生活等问题。
47、把写作的着眼点放在普罗大众身上展现了作家别具一格的眼光与灵魂深度,关注“小人物”、展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是陀氏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眼光也更多的落在哪里,随着年岁的增长,落叶归根。来自哪里、去往哪里是生命的永恒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他的作品昭告了他一生的终点。对陀氏颇为推崇的鲁迅先生便是受到陀氏的启发,关注辛劳艰苦的平民大众,剖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心灵创伤,将社会底层随波逐流的平民伤痛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创了新文化运动关注“真正的人”的传统。陀氏以昂扬的姿态永远地留在了文学史的丰碑上,鲁迅也以其作品的深刻性而永垂青史,不难看出,对“人”的关注,极大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学的限制,后世的读者,从他们的作品中,也能读出丰富的韵味和多维的内涵,或许这正是陀氏所开创的“复调”在读者接受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8、当然,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去选读一些文学名著,中外经典,开阔眼界,提升自已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但也要根据各自的能力,作出时间上的按排,不一定非要去阅读那长而又长的大部头作品。那些精品散文,抒情短诗,同样可以满足你的思想意味,对美的意境的追求向往。倘有闲空,能去拜该一下长篇大作,开阔开阔眼界更好。但很多时候,急匆匆,忙于工作应付生活,难抽时间去啃那浩瀚长篇,这也算不上有"遗憾"之事,也不必就此长叹,毕竟是按排好生活之事要紧。
49、糜绪洋,俄罗斯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俄语译者
50、循着这个探索之旅,她凝聚了一个超强的团队,从作家、神职人员、教师、影像工作者、设计以及出版等相关人员,把这个自己的经验秘密推广到全世界,带给全球逾千万人喜悦的转变,。
5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52、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普希金的阐释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普希金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他揭示出普希金作为伟大的诗人,在整个俄国文学、文化历史上的先知地位。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这个广度,他对普希金的理解是不可能这么深入和准确的。所以他在莫斯科的演讲引起了轰动,当时所有听众纷纷拥抱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破解了普希金的秘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能破解普希金呢?屠格涅夫也在破解,很多作家、评论家都在试图理解普希金,为什么唯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取得了成功?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广度,他把自己的创作跟整个俄国社会文化史结合起来,因此他才能理解普希金在俄国的地位和意义。
53、《陀思妥耶夫斯基》五卷本对这部分内容有充分的描写,我举个例子,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由于他对俄国历史、现实、文化、精神、思想等把握的广度,进而带来了他对俄国文学的深刻理解。第五卷中提到,1880年5月下旬到6月初,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莫斯科参加普希金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在这个仪式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屠格涅夫有个竞争,屠格涅夫先发表演讲,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二天再讲。弗兰克用很多笔墨,作了很多渲染,来讲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普希金的理解。他充分地阐发了他所理解的普希金的意义。第即使是在普希金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一般文学史家看来还是模仿西方的阶段,普希金已经表现出他的俄罗斯品质。陀思妥耶夫斯基阐释了普希金的作品《茨冈》中的阿乐哥形象,他认为阿乐哥是俄罗斯大地上的一个不幸的漂泊者的形象,彼得大帝改革之后这种形象就在俄国出现。普希金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形象,后来又在《叶甫盖尼·奥涅金》当中,通过奥涅金的形象,进一步塑造刻画了这个不幸的漂泊者的形象,成为俄国文学经常出现的多余的人的形象。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普希金的第一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