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天,孙权趁着江面上有大雾,亲自坐船去曹营观察曹军部署,结果被曹操发现。孙权马上命人敲锣打鼓,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鼓乐齐鸣,以为有诈,不敢出战。
2、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成为吴国的领土,罗坚成为东吴的御用商人。
3、于是,这些军舰就带着无数羽箭回去。这些羽箭拔出来就可以继续使用,为吴军搞到了大量的羽箭。
4、江北曹营江上住扎着大量水军。战鼓齐鸣,曹营旱寨又出动三千弓驽手前来参战,不知弓驽的射程有多远?船只是否能接近?
5、一天、二两诸葛亮沒动静,第三个夜晚四更诸葛亮借到的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经望江北进发。二十只的船队用长铁索相连,不知他们怎样调转方向?
6、南霁云没有借来救兵,临淮城解围无望,但张巡和许远决心与睢阳共存亡。城里的粮食断了,他们就煮树皮吃;树皮吃完了,就杀战马;战马杀光了,就捉麻雀老鼠给战士们充饥,张巡甚至把自己的爱妾杀了,让将士们吃。到了最后,全城只剩下400个人,当叛军顺着云梯爬上城头时,城头上的守军饿得连拉弓射箭的力气都没有了。至德三年(757年)十月,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36名将领全部被俘。叛将把刀架在张巡脖子上,逼他投降。张巡冷笑一声,把叛将痛骂了一顿。叛将见劝降无望,就把张巡等人全都杀害了。
7、孙权又命令船只转向,用另一面继续对着曹军。
8、于是,这些军舰就带着无数羽箭回去。这些羽箭拔出来就可以继续使用,为吴军搞到了大量的羽箭。
9、这个过程是,周瑜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但诸葛亮知道周瑜并没安好心,于是对周瑜说,只需要三天就可以。周瑜不知诸葛亮早已看好了天气,大雾天帮助诸葛亮借到了地方的十万支箭。(草船借箭是真的吗)。
10、但是,你确定这段历史记载是真实的吗?首先,孙权草船借箭的记载虽然被记在史书《三国志吴主传》里,但是它不在正文里面
11、至德二年(757年),叛军大将尹子奇带领大军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是江淮的屏障,睢阳如果守不住,整个江淮地区就会沦丧。睢阳太守许远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就给张巡送去告急文书,请他火速带兵来帮助守睢阳。许远地位比张巡高,但是他知道张巡智勇双全,所以张巡一到,他就把指挥权交了张巡。当时尹子奇的叛军有13万人,张巡和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6000多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要想获胜,只有智取。一天夜里,睢阳城里突然响起了战鼓声,这是出战的信号,城外的叛军连忙摆开阵势,准备交锋。可是一直等到天亮,也见唐军出城。尹子奇见城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命令部下卸了盔甲休息。叛军将士们紧张了一夜,一听可以休息,倒在地上就呼呼睡着了。就在这时候,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每人带领50名骑兵,打开四面城门,分头杀出来。叛军没有防备,这一战就被唐军杀了5000多人。张巡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如果能把尹子奇干掉,叛军群龙无首,就可以解睢阳之围。可是尹子奇这个家伙很狡猾,每次上阵都让几个人穿着和他一样的战袍,骑着同样的战马,让唐军辨认不出哪个是主将。张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让士兵用野蒿削成箭射到敌阵里,叛军士兵拾到这种箭,以为城里的箭用完了,就高高兴兴地拿着箭来向尹子奇报告。尹子奇刚把蒿箭接到手里,城头上的张巡认出了谁是主帅,立刻命令神箭手南霁云放箭。南霁云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捂住脸,大叫一声,跌下马来。尹子奇瞎了一只眼睛,只好回去养伤。过了一些日子,他又带着几万大军卷土重来,像箍铁桶一样把睢阳团团围住。城外的兵越聚越多,城里的兵越打越少,情况越来越危急,张巡只好派南霁云突出重围,到临淮(今江苏盱眙西北)去借兵。驻守在临淮的唐军大将贺兰进明不敢跟叛军交战,只想把南霁云留下来作自己的部下,便特地为他举行一次酒宴,请众将领作陪。南霁云心里惦记着睢阳城里的将士,面对眼前的美味佳肴,一口也吃不下,他流着眼泪激动地说:“睢阳的军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进一粒米了,我怎能一个人忍心在这里大吃大喝呢?将军手下兵多将广,眼看着睢阳陷落,却不肯出兵救援,难道是忠臣义士的所为吗?”说着,他拔出佩刀,砍断自己的一根手指,血淋淋地往桌上一扔:“我南霁云不能完成主将交给的使命,只好留下这个手指作证,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12、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并令所有土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发觉自己上当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二十余里。
13、《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智谋故事,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14、诸葛亮命人把二十艘船用粗绳首尾串在一起,二十艘船连在一起大概也要两百公尺。好!不管了,诸葛先生命令出发了。划到快到曹军位置,曹军的一万名弓箭手上前去向敌船发射弓箭,十五万支箭,假设每人发射十五支,发射一支箭要五秒钟,也就是说射完十五万支箭大概只要三分钟。三分钟内每艘载重2顿的船要突然承受500公斤重的箭,这时需要大家想像一下,前一分钟内一长串的船用右舷去接箭,接着紧急在最前方的船上摇桨,让船开始掉头,船掉头时,箭仍然继续发射,船的右舷会越来越重。最后二十艘船朝右边倾斜,然后大家一起去长江里喂鱼==
15、这天晚上,果然听到江山喊声大作,大雾中看不清,只见无数船只在江上穿梭,船上人影幢幢,似是一支大军。
16、而是裴松之在正文的旁边引注《吴历》这本书的
17、曹军开始出战,但很快被精锐的吴国水军击溃,之后就干脆不出来。
18、这个草船借箭最大的主人公就是孙权。其实诸葛亮在这里面啊,发挥的很大一点的作用就是,一个说客的身份。他让孙权跟刘备进行的联盟,一起对抗曹操。
19、以上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剧情,而正史“草船受箭”的故事来自《三国志吴书》。
20、这边诸葛亮靠着罗坚的帮助,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交给周瑜。
21、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大战,有一天孙权坐船去观察曹营的布防情况,孙权看的很仔细,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曹营。曹操手下发现了站在船头的孙权,赶忙向曹操禀告,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他不相信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会亲自冒险侦查自己的营帐,为了不中埋伏,就下令放箭。一时万箭齐发,把船朝向曹营一侧的地方射满了,船向曹营方向倾斜,眼看就要翻,孙权赶紧让手下掉头,把没中箭的一边朝向曹营,等这边又中满箭,船又恢复了平衡,孙权带着满满一船箭回了大营,但船上并没有草人。
22、就算敌军单纯射箭,那万一有一支箭正好射中孙权,孙权当场嗝屁怎么办?所以你还觉得,草船借箭是真的吗?其实类似草船借箭这种八卦在中国的史书还真不少,因为很多史官不知道战争的操作细节,为了增加史书的观感,他们就道听途说补了好多战争八卦
23、不久,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等合兵四万进攻雍丘。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张巡从容组织抵抗。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付出了极大伤亡,仍无法攻陷雍丘。但守城部队也由于长久作战用光了箭矢,严重影响守城战斗。张巡对此苦思冥想了很久,仍拿不出解决方案。一天,他到军中视察,看到一兵士正躺在稻草上休息。他走到兵士跟前,那名兵士吓得站了起来。此时,张巡的眼光从稻草上一扫而过,顿时灵光一闪,心中已有了主意。他立即命兵士扎了一千多个草人,并给草人穿上黑衣,系上绳子。到了晚上,在张巡的指挥下,城头上鼓声大作,兵士缓缓地将草人从城墙上放下去。这时,叛军大营的巡哨士兵发现城墙上有异常,马上报告了令狐潮。令狐潮出营察看,他借着月光望去,果见有不少唐军从城头沿着绳索而下,由此判定张巡乘夜袭营,于是下令弓弩手万箭齐发。城上的唐军士兵不断地把草人放下又拉上,如此这般一直到天亮。此时,令狐潮才发现“唐军”原来是稻草人,只好下令停止射箭,带着白白浪费十万支箭的悔恨回到营中。
24、目前发现的宋、元时代“说三分说三国”话本小说,只有《全相平话三国志》,该小说中,有大量的情节,被后来的《三国演义》借用了,包括“三英战吕布”、“曹操献刀”、“夏侯惇吞睛”、“吕布戏貂蝉”、“张飞大战马超”、“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等。
25、好吧我们对于历史无法找到一定正确的答案,只能无限的接近答案。
26、宋、元时代“说三分”的话本小说中,挪作“周瑜草船借箭”。
27、他们以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却因为言而无信,被无情的手玩弄于股掌之间。
28、只是无论是历史上的孙权还是宋元话本里的周瑜,虽然都用船从曹操那里借箭,但很显然并没有出现草人的情节。草人的出现,或许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一场惨烈战争中,草人借箭的情节所受到的启发有关。
29、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造十万支箭之事由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准备齐全。在第三天,天降大雾,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曹军不敢出战,放箭御敌,箭全数射在草船上,诸葛亮于是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
30、小说在“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一回录有招安诏书,落款是“宣和四年春二月”。这在历史年代上大有问题。其与历史上宋江 投降的年代相差一年,这有《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纪事为证:“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诸将讨捕。又犯京东、江 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其倘据小说的安排,宋江受招安在宣和四年二月,轰轰烈烈征方腊还在其 后;而据《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八月“方腊伏诛”,倘若宋江在宣和四年才受招安,哪里还有南征方腊的用武之地呢?
31、而这件事《三国志·吴主传》中也有记载,所以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32、建安十八年,赤壁之战的五年后,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两军对峙有日,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不料被发现。曹营乱箭齐发,箭如雨下,落在孙权船上。孙权虽未中箭,但面向曹营的船身,因落箭太多而倾斜,随时可能翻覆。千钧一发之际,孙权急中生智,下令调转船身,让船另一边受箭。没过多久船两边中箭的数量变得差不多了,船只平衡,恢复平稳。孙权就这样靠智慧不仅安然脱险,而且还意外获得曹军“赠送”的大量雕翎箭。孙权气定神闲、随心所欲地四处游走,把曹营参观了个够,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恋恋不舍优哉游哉地回去了。正史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孙权,这才是正史上草床借箭的故事。
33、译文:建安十八年,孙权坐大船来观军,。曹操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34、《魏略》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孙权也并非真的是来借箭而是前来观军,收到箭矢攻击而已。
35、赤璧之战后,在建安十八年。趁着大雾的孙权乘坐轻舟,偷偷地闯到曹军前沿,暗自观察敌军部署。曹操发现了之后下令放箭,孙权的轻舟左边接完箭只,又换右边接。然后等到两边平衡之后,溜之大吉。
36、第一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第二孙权的目的是挑战,而不是借箭。
37、其实三国上的事情去三国志里面一般都能找到答案。《三国志》中就有文章大意如下:
38、商场往来,最重诚信,很多人以为一时占了别人便宜,最后却失去更多江山,甚至身败名裂、身死异处。
39、第三:假设我们的诸葛亮先生上列问题都可以轻易解决,那我们就来看看箭的部份吧。动员士兵把稻草装在船上,覆盖住不知道从哪拿来的布,于是出去绕一圈把十到十五万支箭给带回来,平均一艘船大概就有七到八千支箭!!!假设每艘船上有七千五百支箭,其中有五千支弓箭,两千五百支铁弩箭(因为铁弩箭比弓箭珍贵),再假设弓箭一支五十公克,铁弩箭一支一百公克,那么一艘船上平均借到的箭重量就是五百公斤。每艘船上有三十名士兵,假设士兵平均六十公斤,三十名士兵就有8吨,再加上一千捆稻草0.25公吨,一艘船大概就要载重2吨重量。
40、第二:二十艘船上要围上青色的布。诸葛亮用的船长有十公尺,宽三公尺,可坐三十名士兵,只要用布幔覆盖士兵坐的空间。所以一艘船所需布幔大概二十公尺,二十艘船就要四百公尺,当时的织布机大概可以织出宽九十公分的布,所以要覆盖住站立士兵的话,大概就需要两卷各四百公尺的布,共八百公尺,在战场上去哪突然生出八百公尺的布呀?==
41、这本书的作者胡冲,他的职业就不是史官,而是管行政的中级员工,平常根本接触不到国家档案馆
42、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43、几天后的晚上,叛军又看到唐军沿绳索而下,有了上次教训的叛军认定此乃张巡故计重施,遂笑而不备。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这次,张巡命五百兵士从城头顺绳索而下,乘敌不备杀向敌营。叛军大营顿时大乱,士兵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毁营寨,率军撤退十余里,雍丘之围暂时得到了缓解。
44、尽管是几分真实几分虚构,但广大人民都希望能够出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来治理国家。诸葛亮这一形象,凭借其高尚人格、聪明才智、神异能力,必将在历史的长河里大放异彩,并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5、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46、所以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
47、三国时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猛将如云,各种奇人辈出。诸葛亮是其中被人广为传颂的一个。而“草船借箭”一回更是突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48、在该小说中,还没全力拔高诸葛亮、赵云等人。其中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不过,写的是“周瑜草船借箭”。原文如下:
49、在史实上,《水浒传》开卷就错:“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 …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 嘉祐三年是1058年,而范仲淹早在皇祐四年(1052)就已经去 世,死了六年,居然还能“越班启奏”,岂非咄咄怪事!
50、后来关羽镇守荆州,出兵北伐曹操,先是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威震华夏。
51、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52、这一正史中记录并没有“草船借箭”的存在!我们在来看下另一正史《魏略》中如何说:其《魏略》之草船借箭《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文中记载孙权是乘坐大船前去查探曹操军队,曹操让士兵疯狂射箭,箭矢射中船的一侧,船重力失衡倾斜,所以孙权把船掉头,因此另一面也射满箭矢,最终重力平衡,后孙权返回。
53、孙、刘联合抗曹期间,统军的大都督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水军交战之名,命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借此除掉诸葛亮。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却借来三十条船摆上稻草人,盖上青幔,大摇大摆驶向曹营。正好那天江上大雾迷漫,曹操恐遭到埋伏,紧急调来旱寨和水寨的上万名弓箭手,齐向江中乱射,试图击退进犯的“孙刘大军”。
54、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
55、这边罗坚早在曹操那边做好工作,告诉他今夜有人袭击水寨,还顺便推销了盛林卖的弓箭和箭矢。
56、孙权的轻舟行进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57、 占据长江天堑,水军有优势,本土作战,没有水土不服;
58、“草船借箭”故事发生地的考证认定,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对含山县东关古战场的开发利用也有重要价值。今天含山的东关还留有不少当年古战场的遗迹,如散马滩、点将台等。
59、而据《魏略》记载,在火烧赤壁五年后的一次战争中,孙权曾乘船去查看曹军的虚实,结果被曹军发现,万箭齐发,箭都插在孙权座船的一侧,使得船发生侧倾,这时孙权下令,把船掉头,让另一侧受箭,结果箭又插满了另一侧,如此一来,两侧重量相同,船体重新取得了平衡,于是孙权顺利离去。
60、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周瑜心想这下你诸葛亮死定了,三天造出十万之箭,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
61、这个情节,我总结为“孙权受箭”。《三国志》之“裴注”记载如下:“(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孙)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62、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63、晋代《三国志》的裴松之注里,写到“孙权受箭”。
64、《草船借箭》故事: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
65、笔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顺便给大家还原下历史,真实历史中草船借箭并非诸葛亮所为。
66、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何要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如此刻画诸葛亮呢,这缘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当此之时,先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明灭元不久,又受到后金的威胁。汉人受外族统治的压迫,这对汉人来说,无疑是沉痛的心理打击,于是在汉人心中,渴望有诸葛亮这样的“近乎神明”的汉人来恢复汉人正统秩序。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来描写的,这样其大肆赞扬诸葛亮的意图也就显而易见了。人们希望看到诸葛亮来兴复汉室,恢复正统,因此赋予诸葛亮以聪明才干、忠贞之心和神异本领。
67、周瑜和诸葛亮相处日久,发现诸葛亮是个人才,要是放这个人回去辅佐刘备,日后对东吴是个隐藏的威胁,所以三番几次,想弄死诸葛亮。
68、张巡利用草人从安史叛军那里借箭,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无不为他精彩的谋略所折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倾向,而作为蜀汉宰相的诸葛亮被他塑造为“智慧的化身”。因此他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将“以船借箭”的主角从周瑜换成了诸葛亮,并可能借鉴了张巡的“草人借箭”的故事,将其移植到作品中,才有了今天我们耳闻能详的“草船借箭”故事。
69、孙权又命令船只转向,用另一面继续对着曹军。
70、得人心者得天下,那些表面虚伪、不信守承诺的人,终究会自食其果。
71、“草船借箭”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但其实在《三国演义》早些章回中,“草船借箭”已经被使用过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