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丈夫,她似乎更不克制。丈夫被她形容为“青春给予她的一段罪恶”。她在诗里说,婚姻无药可救。结婚时,余秀华19岁,丈夫尹世平大他12岁。当时,这个四川籍男子在湖北荆门打工。余家人觉得秀华身体有残疾,能找到个对象就不错。尹世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又是小学文化,也没什么挑的了。余秀华年轻时曾担心丈夫会跑掉。在余秀华的口中,丈夫性格火爆,斤斤计较,两人经常吵架。吵完架丈夫也离家出走过,余秀华又把他追了回来。
2、身体患疾为余秀华的创作加上了同情分,但文学评论界不能不管艺术标准,有些赞誉的评论里添加了过多的感情色彩,就像在某些儿童画里见到了‘毕加索’或‘米罗’。”(评论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评)
3、这应该是整部纪录片里这对夫妻最像对夫妻的时候了,却是在离婚之后。
4、就是这样一位出身农民、身患脑瘫的诗人余秀华,2015年初以横扫一切的姿态,引发各路媒体的疯狂报道。其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一月内就突破十万,她成为海子之后二十年来中国诗坛最火的诗人。
5、当我注意到我身体的时候,它已经老了,无力回天了
6、新诗是从五四时期发展过来的,它肯定是一个慢慢成熟,越写越好的过程,不可能说前面的诗歌比后面的诗歌要好,这个应该不存在,所以我觉得更成熟的诗歌应该是我们现在同时代的这些诗歌。他们所说的徐志摩这些人的诗好,我不觉得,他们选择的内容、手法肯定比不上我们这一代人,这是肯定的。因为新诗刚百年,它在前期怎么可能成熟?所以我对我们新诗的发展是充满希望、很有信心的。
7、几乎是一夜之间,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朋友圈被争相转发,她也被贴上了“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等标签。
8、周金香说,秀华在流水线上,手在撕皮包边的时候总是使不上劲儿,怪搭档没修好边,害她撕不下来,然后跟人家吵架。领导出来调解,说给她换个搭档,她又死活不愿意,说,“这个位置好,别想把我换走!”打工没挣到钱,回家还借了100块的路费。那次的逃离对余秀华来说唯一的意义,是让横店村在她心里第一次成了遥远的“故乡”。
9、余秀华诗歌有其特有的布景,江边、庭院、打谷场、果园、麦田等成了她追逐痛苦和喜悦的风景。在诗歌里爱着,她隐匿自己,又暴露自己。她生活轨迹单调贫乏,环境简陋闭塞,但是却用自然的背景创作出宏大而丰富的诗歌背景,她把思想安放在这个背景之中,潜心铸就诗歌的艺术。在有限的空间,获得心灵的自由,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天堂。
10、我希望他和我有些关系、那个胡子拉杂就要老去的人
11、高校巡讲>>>“华山论剑·文化中国”名家高校巡讲活动圆满结束
12、我不能象她们一样,穿上高跟鞋,在明媚的阳光里读书
13、《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余秀华与前夫在去离婚的路上
14、 那些麻雀,它们的闲言碎语掉了很多在地面上,毫不在意。仿佛人间本该承载它们不担心那片云会掉下来它们是多深多深的水潭。《摇摇晃晃的人间》
15、这段话,余文海花了很久的工夫才说完整,中间几次因为哽咽停下。讲完后,他捂住脸,哭出了声。余秀华在诗中感叹父亲这么老了也是不敢生出白发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残疾的女儿,和一个刚刚成年的外孙。余秀华的儿子跟了余家的姓。村里人总说,余秀华的儿子“真有出息”。小伙子今年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读环境工程。在家人口中,孩子内向、懂事,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好。
16、三年前,因为在荆门讨不到工钱,他又去北京打工,每年只是过年回来。“不喝酒的时候人是很好的,喝了酒脾气稍微暴了点,话多,秀华就嫌烦。”两人闹过几次离婚,都被余秀华的父母劝阻住了。“死都不能让他们离婚。”在周金香眼中,女婿是老实巴交的人,肯吃苦,没嫌弃过女儿的身体状况。虽然喝了酒会说些难听话,但不会揭余秀华的伤疤。“日子挺好的,两人又有孩子,都是秀华自己在闹。”
17、余秀华坐拥自己的世界,与境遇无关,与身份无关,她就是这样纯粹的诗人。(诗人马灯评)
18、诗歌交响音乐会>>>“国风国韵”诗歌交响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厅优雅奏响
19、父亲对她付出的爱也比对弟弟更多。余秀华八岁才上小学,和小她两岁的弟弟一同入学。那时候上学放学,她都是在父亲的背上。课间休息,他叮嘱老师安排小伙伴轮流陪女儿上厕所。余秀华上初中时,弟弟总骑一辆28车载着姐姐上学,她身体不协调,在后座上总是坐不稳,弟弟骑起来就会特别艰难,有时候很恼火,对她不耐烦。说到这,父亲余文海形容是哭笑不得,但“感觉心酸”。
20、我希望他和我有些关系:那个胡子拉杂就要老去的人
21、你们看,这样一个真实而可爱的余秀华,就被掩盖在了媒体“脑瘫”“农村”“女诗人”的歧视性标签之下。也算半个媒体人,我明白贴标签,特别是冲击力、反差性的标签对于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有着多么快速的成效。可对于被你塑造的人物而言,是多么残忍。我们每个人都是立体而多维的,你有你闪光可爱的地方,也会有你不想为人所知的暗黑小思绪,这些所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你。而贴标签,就是将一个立体的人压成扁平,放大他想让你看见的部分来代表全部。
22、我把这样的疼不停地逼回内心,重得我摇摇晃晃
23、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学者和诗人沈睿评)
24、余秀华在村里不怎么走动。这个农妇对村里人聊的家长里短毫无兴致。村里人也没有人读过她写的诗。问起来,他们笑着摇摇头,“看不懂”。余秀华办了低保,每个月60块钱。去年正月,母亲买回了20多只兔子,给余秀华照看,这些兔子成了她的宝贝,也能卖点钱。每天早起吃饭前,她先去割草,喂饱兔子。
25、高中毕业,父亲在村里给她盘下一个杂货铺。母亲周金香觉得,女儿的心思根本不在杂货铺上。“她每天都在打电话,不知道跟谁打,一聊好几个小时,有人来买东西她也不搭理”。有一个月电话费花了174块钱。
26、余文海回忆起余秀华在高中住校的日子,孤零零地没人照顾她。因为手脚不利索、动作慢,打饭时总抢不过别人,有时候剩饭剩菜也抢不着,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27、我偶然看见过这位摇摇晃晃的女诗人的某次采访,她说诗歌就像是她在摇摇晃晃的走的时的拐杖,诗歌让她安静下来,没有诗歌的人生很空洞。而面对辱骂与困苦,她只是简简单单一句“管它呢。”她无疑是不幸的,但她快乐,因为她热爱诗歌,热爱创作,热爱自由。
28、你只需要知道,我是一棵稗子,一株生长在稻田里的野草。这里的“稗子”象征着非主流,边缘化,它随时可能被否定,被损害,被蹂躏。“提心吊胆”,成了诗人最真实的心灵呐喊。但这株野草,依旧渴望着拥抱春天的权利。
29、如今事过境迁,如今肉身沉重,如今我们越发不能相认
30、她的诗,除了被现实生活的曲折所充满,也被艺高人胆大的胆量充满。比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初看到这个惊世骇俗的标题时会把人吓一大跳。除了有标题d的嫌疑,还令人忍不住浮想:穿越大半个中国,目的如此明确,原来不是去旅游,而是去约炮的;睡个人还真不容易,这睡前准备工作也忒麻烦了,要长途跋涉,成本太高;如果睡的是老外,那不还得穿越大半个地球?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应该还没离婚,幸亏前夫不懂她的诗歌世界,要不这绿帽子戴得全世界皆知,让前夫情何以堪呢?
31、于余秀华来说,诗歌,是一片净土,给她以安适和自在。
32、在这样的常态下,人会有心灵的触动,而诗人明显敏感于常人,比常人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她很理性,因为一般人“睡”过以后,一番激情过后,很容易为假象所迷惑,沉溺而不能自拔。诗句中“虚拟”一词用得极好,它浓缩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楚、悲观乃至绝望。
33、有些时候,热爱就是一道光,它照亮每一个充满痛苦的、悲伤的、绝望的角落,是灵魂的指向标,生活的加油站。它带给无数人希望和行走在这人间的勇气,让人相信有热爱,生命便会生生不息。
34、前几天有朋友邀请我去她家花园观盆景,其中有一处最大的盆景,是类似黄山的景观。观者可以进入到盆景中,坐到里面的石凳子上小憩,让自己也成为盆景中雅致景观的一部分。虽然我对盆景欣赏一窍不通,却也被这样大气的、浑然天成的巧妙的构思所折服。盆景是人制造的,而人又是盆景中的一部分。现在想来,作为诗人的余秀华又何不是如此?她早已让自己变成一行诗,或者一个韵脚,把自己对生命的无穷体验,融入到了意味深长的诗歌里。
35、余秀华,湖北钟祥人,当红女诗人。1976年生于湖北钟祥农村,一出生便因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并致行动不便、口齿不清。1998年,余秀华写下第一首诗《印痕》,2009年正式开始诗歌创作,现已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摇摇晃晃的人间》(2015)、《我们爱过又忘记》(2016)、散文集《无端欢喜》(2018)。
36、三年前读余秀华的诗集时,就被她那田间地头里流淌出的灵性气质所震撼。近期又有幸观看了由范俭先生执导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它吸引着我去靠近那些诗里诗外的真实故事,跟随导演的镜头去窥探一番女性诗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千锤百炼的。
37、 没有谁在雨里,没有谁不在雨里《月光落在左手上》
38、但是雨里依然有寂寞的呼声,钝器般捶打在向晚的云朵
39、也是余秀华,再一次提醒了人们:什么是诗。曾经为了召唤、为了宣传、为了美好的营造,我们发出了或柔肠百转或铿锵有力的声音,用虚妄的意象和迷人的韵律感委婉的诠释欲望——这不是诗。
40、“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41、她的灵魂温柔细腻,尽管经受诸多苦难,呈现出来的文字却处处皆是“细风吹杨柳,杨柳拂人面”的柔情。她说“每个人都有一枝桃花”,这是希望与期盼;她感叹陌生的人间,再没什么能让她疼,这是绝望与悲哀;她倾述玫瑰色的黎明,被秋风吹过的湖面和飘荡的钟声,这是平凡的生活中的一抹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