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故乡的胡同》,发表于《视野》第8期。
2、 ——《灵魂的事》
3、书信《一封信》,发表于《文学自由谈》第1期。
4、随笔《从“身外之物”说起》《看不见而信》,发表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第12期。
5、短篇小说《绵绵的秋雨》,发表于《中国青年》第4期。(了解史铁生的资料)。
6、所以就算生活关上了你所有的门,但总会为你开一扇窗的。遇到事情,我们都要乐观面对,一切都会过去的。
7、这篇《命若琴弦》正是运用了这种简单的重复,让这篇文章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感人肺腑。
8、由《秋天的怀念》进而思考到这些,算“过度解读”吗?算“逾越语文课堂的边界”吗?我觉得,不是“过度”,而是“适度”。因为,它们真实地来自孩子们的心灵困惑和精神需求。满足学生的需求,是老师的道义担当。
9、儿女的喜怒哀乐在父母那里都会放大很多倍,因为父母对儿女的深爱,那么作为儿女我们该思考如何回应这份爱。
10、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
11、本书讲述的是侏儒症患者小女孩,父母对她的生理残缺有两种态度:逃避与直视,以此而引发的故事和对读者的触动。
12、全班立即骚动起来:是啊是啊,我们也觉得奇怪,这个家庭怎么没有爸爸呀?
13、(解析)本题属于筛选信息概括题。题干的问法在于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筛选出文章对史铁生
14、史铁生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15、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16、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17、他以自己身体的残缺作为媒介,感知每一个生命都要面对的残缺,由此,进入人类精神的内核,那里暗潮汹涌荆棘丛生,于是他殚精竭虑地研磨,终将思考变化成了信仰。
18、他日日给他们换水,让它们总在阳光里,每个月夜都看着它们,等它们长出圆圆的叶子,他赌信自己会有好运。
19、短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发表于《当代》第2期。
20、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21、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22、她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方式来想他,于是走进了地坛。
23、默读课文,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母亲对我怎样的爱,请你用自己的理解来读一读。
24、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史铁生)
25、随笔《康复本义断想》《“安乐死”断想》,发表于《三月风》。
26、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7、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8、毫无疑问,史铁生的母亲非常伟大非常无私。但是,她的无私,也直接造成了儿子后半生的遗憾和痛苦。史铁生为母亲祭奠上了自己全部的才华和成就,但他的痛苦,未必就能真正减轻。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有谁能够帮助史铁生,即使父亲健在,即使父亲也算好父亲。关键是,这样的痛苦和遗憾,其实是可以减少,甚至消失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史铁生确实不像母亲想象的那样脆弱。他是个真汉子!有能量扛起生命的重压。如果母亲提前告诉他真相,他应该不会倒下。而且我更愿意相信,这个真相反而能够给史铁生注入能量。他自己,不仅可能尽早摆脱颓废、躺平、叛逆的状态,与母亲共度互相支持的最后时光,也许还会疗愈他以后的人生。是的,是也许,是我的猜测。但我愿意相信史铁生!就像我现在相信所有的孩子!可惜的是,这位母亲,低估了自己的孩子。低估,是因为母亲太爱了,太无私了。所以,我告诉孩子们,无私和自私,有时候是一体两面。
29、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
30、那记者不知该怎么说,但他明白记者要问什么,大抵就是他如何做到身残志坚写作之类的,于是回答说:“那时我只想快点死。”
31、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种感觉,他的每部作品都深刻得如同当头棒喝,让我沉吟不语;他作品中的每句话,我都需要经过多次反刍,才能领会其中的滋味。那种滋味常常美得让我喘不动气,几近窒息。
32、随笔《病隙碎笔(5)》,发表于《天涯》第4期。
33、中篇小说《礼拜日》,发表于《中外文学》第5期。
34、解放之二:从循规蹈矩教语文走向放心放胆教语文。
35、短篇小说《没有太阳的角落》(后改题《我们的角落》),发表于《今天》第7期。
36、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37、随笔《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外一篇)——斯坦哈特的〈尼采〉读后》,发表于《天涯》第3期。
38、创作谈《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发表于《小说选刊》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