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者:汉乐府古辞)
2、近年来,一部署名为“空空主人”作于嘉庆年间的《岂有此理》一书流行于世。该书开篇《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称“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对探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起源问题,不无意义。但有学者从用词用语、涉嫌抄袭清人著作等方面,证实该书系伪书。因而,该书不足为据。
3、(注释) 神交:精神之交,指以道义相交,推心置腹。
4、后来,人们才又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顾老师的原句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5、网 校http://wxbonris.com
6、作者的提醒,查阅历史资料发现今日是文天祥的祭日,向为民族自由独立的而牺牲的英雄致敬!!!
7、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8、(1)在动乱中团结,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发展中团结,因为求进。在生活中团结,因为我们彼此关心,爱护。因为团结,所以总能够战胜困难,赢得最终胜利!
9、意思: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10、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11、除了通过军事手段向西夏方面施加压力以外,范仲淹还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争取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归顺,以削弱西夏的实力。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生活普遍贫困,因此经常跟随西夏军队入侵宋境,同时也因为生活的贫困,部族之间往往互相攻伐。于是,范仲淹一方面靠金银赏赐吸引部族首领的归顺,另一方面则在各部族之间“立条约”,要求各部族共同遵守,如果哪个部族不遵守条约,宋军便于各部族一起出兵对其惩戒。这样的结果是,各部族既不用为了获取财富而跟随西夏入侵宋朝,也不用因为部族间的攻伐而惴惴不安,于是纷纷归附宋朝,史载:“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由顾炎武说的。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3、“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
14、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见于其《饮冰室文集·痛定罪言》:“……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但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又说这八字名言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但吴趼人比梁任公年长不了几岁,又怎么证明是吴氏早于梁氏提出这八字名言的呢?
15、于是,问题的焦点又一次转到这句名言在晚清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界基本认定,其提出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然后在改写的基础上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而问题就在于,该过程是由梁启超还是由麦孟华完成的?
16、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17、人们在清末民初的学问大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辨法通论·论幼学》)
18、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19、血淋林的现实:31张人性与爱图片,看到最后1张惊呆了!
20、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
21、其实,相比范仲淹波澜壮阔的一生,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几个小插曲。大多数人印象中但凡提到范仲淹就绕不过去的“庆历新政”,本文也并没有涉及,因为笔者觉得,相比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一些具体的小事或许更能让我们对范仲淹这位宋代名臣有一个立体的认识。他不是存在于历史课本中的“考点”,也不是存在于其他什么地方的“历史符号”,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于过去的真实的人。他从一个小小的司理参军做起,凭借着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与苦学多年所获得的才能,一步步成为了大宋王朝的股肱之臣。
22、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最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
23、完整版:(石国鹏老师——北京四中国际校校长,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24、然而,近来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所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成稿后迟至嘉庆四年(1799年)才出版。你知道么?该书开篇的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据有证据可考的是,“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老师论世名句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个“空空主人”的真实身份到底为谁,现已无据可考。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26、1985年,辞书学家刘洁修最先提出,该过程的完成者是梁启超。他认为,梁启超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最早出现于1896年《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梁启超又于1915年在《痛定罪言》一文中,最早提出“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刘洁修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语意是本于顾亭林《日知录·正始》;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痛定罪言》”。其后,刘洁修所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除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不同变型增加史料外,并未公开修改上述意见。因其观点提出最早,且有一定的史料支撑,因此认为梁启超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者基本因袭了他的观点。
27、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请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将会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您的小小举动而受益!
28、和平年代,新中国的建设依然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默默付出。从罗布泊震惊世界的巨响,到“东风”导弹的飒爽英姿;从“东方红一号”的一飞冲天,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问世;从2003年的非典救治,到现在新冠疫情时的力挽狂澜;从改革开放经济起步,到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就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们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结果。也许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披甲从戎,但是他们的精神品质与革命烈士是一样的。历史也许不能记下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会铭记他们舍己为公、为国奉献的精神。
29、自古至今,文武双全最是难得。虽然很多人都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理想,但往往也只能专攻一项。而范仲淹,就恰好是一个文武全才。
30、“世界上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亡国与亡天下怎么区分呢?我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换人易姓了,国家也改国号了,这就叫亡国。如果是仁义不行,以至于率领禽兽之师杀人,人与人相互残害,这就叫亡天下。所以,要先保天下,然后才保国家。所谓保国家,这应该是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和大臣们的事。所谓保天下,才是黎民百姓责无旁贷的事情。”
31、范仲淹将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运用在了经略西北边疆上,边疆形势很快就大为好转。西夏皇帝元昊也在屡次碰壁后认识到自己野心与现实的距离,转而对宋称臣。
32、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3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说的。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34、②“不发展生产力,不增强国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6、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
37、(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39、本文作者:易辰 青年力网专栏作者,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40、何为天下?从字面来看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其实对于天下的理解却各人不同,这也就有了各人的看法和做法差异。
41、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43、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正气歌》等。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于大都就义。
44、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45、我在其他文章中写过:古人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人生追求;《左传》宣扬:立德、立功、立言;孔子也鼓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言以蔽之:建功立业,最好是封侯拜相。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已是太守、将军,只不过没有封侯就很遗憾了,辛弃疾也当过镇江市市长(现代称呼),还有壮志难酬的牢骚,如果到老到死,还是个匹夫(平头百姓),岂不一头撞热馒头而死。
46、(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48、释义:“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