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多年的时间里,袁爷爷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不停地尝试着各种种植方法。他发现了一株产量高的水稻,但播种后的产量并不高,失败了。再后来,细心的袁爷爷发现,人工种植的水稻产量并不高,但野外有一些杂交的水稻产量很高,袁爷爷定下了最终目标:创造人工杂交水稻。
2、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3、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4、袁隆平的事迹介绍50个字,我们大家都知道很多先进事迹的,事迹材料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下面看看袁隆平的事迹介绍50个字。
5、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
6、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7、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8、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9、后来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一开始他跟随大流,以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指导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比如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来利用月光花的强光合作用提高红薯产量,一开始确实成功了,结出的红薯最大竟然有5斤。
10、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袁隆平的故事200字左右)。
11、他认为这是自己教学生涯的开端,必须开好这个端。他不因为学校缺乏俄语教师而“滥竽充数”,而把它看成为一次学习的好机会。不备好课,他从不走上讲台。从教俄文字母发音第一堂课起,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反映新来的俄语教师“板书清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形象生动”。
12、只有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才能踏踏实实做事;只有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贪图名利,他可能早已是亿万富翁;如果袁隆平贪图享受,他也不用以七十六岁的高龄流连于稻田之间。他是真正想为人民做点实事,为农民增收,为国家分优。
13、此刻,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14、后来经过慢慢摸索,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一论文,其中正式提到了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实现三系配套的方法。
15、二是那是一个人人贡献社会的伟大时代,是一个集中全社会力量解决各方面问题、难题的创造奇迹的伟大时代……为了解决新中国粮食问题,中国社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中各方面力量为解决农业问题——为杂交水稻事业进行了集体攻坚,袁隆平只是这一领域的突出成绩者之一……正如屠幼幼在那个时代做出了医药方面伟大贡献——但屠幼幼深知那是那个伟大时代集体的所为——她只是其中突出的一分子而已——所以在获诺贝尔奖后当记者采访她时说,我首先就是要感谢毛主席——这就叫不忘初心也是事实求是……
16、还没来得及好好咀嚼这个梦,战火就使它支离破碎了,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这个普通的殷实之家开始随父亲逃难,国土沦陷,疾病、饥饿、伤痛、死亡时刻伴随着这个家庭,战争也使得袁隆平从小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要想不受别人欺侮,中国必须强大起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的政权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这一年19岁的袁隆平即将报考大学,他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儿时的田园梦交织着已经远去的战火声在青年袁隆平的心中回荡,他从来如此清晰而又单纯地触摸自己的梦想,他要在新中国建立一个富饶的新农村,不顾父母的反对,他报考了重庆湘辉学院农学系,此时袁隆平并未意识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铺满了被称作现实的荆棘,懦弱者因此放弃,而强者勇进也必将遍体鳞伤。安江镇深藏于湖南省雪峰山深处的一个小镇,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没有铁路通过,23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这里的安江农校任教,是把他分在省农业厅的,因为他出身也不是很好,就没有留在机关,坐火车然后坐汽车,坐汽车以后又坐马车,最后走路,花了四天的时间才到。他当时、因为那个边远的地方寂寞、孤单,他就第一次发工资,他就买了一架提琴,寂寞的时候他去拉琴去,就在袁隆平来到安江农校的这一年,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初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刚刚完成,农民获得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经过多年战乱,中国大地上又一次呈现出安静、祥和、朝气蓬勃的景象,这一景象之下、饥饿的魔咒却从未远离,1953年中国有五亿八千万人口,粮食总产量是16683万吨,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一斤半(0.75公斤),1953年春,山东、山西、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的小麦遭受霜灾,群众产生恐慌心理,发生了抢购粮食的风潮,私商乘机哄抬物价,引起粮价波动,并波及到了其它省份。195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消灭粮食投机 保障国家建设》,20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农民们踊跃地把粮食卖给国家 帮助国家建设》,如何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粮价、养活五亿八千万人是当年中央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
17、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18、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袁隆平的故事200字左右)。
19、1930年,袁兴烈一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年轻的父母或许已失去为孩子起名字的兴趣,在姓名一栏里只填写了袁小孩,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中间模糊的脚印是他给世界留下的最初印记。他母亲她原来也是个小学老师,她英文很好,从小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最简单的英语对话都知道了,给了他们一个启蒙的作用,他父亲是学文的,他是过去中南大学文学系毕业的,铁路上当秘书。抗日战争的时候他有一颗爱国心,抗战的时候他运军火。袁隆平的父母都希望下一代能够继续仕途,光耀门楣。1936年,不满6岁的袁隆平被送到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这个选择却为袁隆平种下了一颗背道而驰的种子。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他们老师带他们到附近的一个企业家办的一个园艺场,正好那是6月上旬的时候,那个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哎呀,他说这个学农好啊,从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他就觉得这个学农好。70多年后,当袁隆平再次回忆起儿时的这次经历,发现它是如此美妙清晰,却又恍若一场梦境。
20、1964年2月22日,与农技干部邓则结婚。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21、按照这个思路,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他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十多年的时间里,袁爷爷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不停地尝试着各种种植方法。他发现了一株产量高的水稻,但播种后的产量并不高,失败了。再后来,细心的袁爷爷发现,人工种植的水稻产量并不高,但野外有一些杂交的水稻产量很高,袁爷爷定下了最终目标:创造人工杂交水稻。
23、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24、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25、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26、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27、看了这个故事,我想起了我自己也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事情。那时,我参加了跆拳道的升级考试,在做后下腰的动作时,让我双手发软,快坚持不住了,但是我的目标是通过考试,取得升级后的绿带,于是我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成功,获得了升级考试的绿带。
28、袁老的一生,有两个女性对他影响很深。一个是他的母亲华静,她曾经在英国人开的教会学校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袁老的流利英语就来自于母亲的教导,母亲还经常带他出门观察社会,观察外界事物。
29、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30、只因为被太阳照耀过,我的整个人生都熠熠生辉。
31、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32、袁隆平院士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33、水稻、自花授粉作物,也就是说它不接受外来花粉,是在同一个花朵中雄蕊向雌蕊授粉、结出水稻。世界上,美国和日本最早着手研究杂交水稻,但是都没有成功,不能应用于大田生产,国际遗传育种界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而这些还都写进了被奉为经典的教科书中。远在中国深山里的中专教师袁隆平竟然会提出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这一想法被看成了对经典学术理论的背叛与颠覆,甚至被视为对基本遗传学的无知。本身信心满满,又年轻气盛的,讲话讲得太满了一点,让那个专家就觉得你这个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老师之间有老师支持他的、大多数可能都是看热闹的。有一些人,学者为什么保守,新怕新的东西取代了他的饭碗,还是一个利益关系。1964年,袁隆平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在同事的介绍下,这一年他和自己的学生邓哲结合在了一起。邓老师也30岁了,袁老师都33了,都是剩男剩女了,1964年春节的时候,这个地方正好举行了一个篮球赛。有些同事就说那干脆趁热打铁,你们干脆把事办了,袁老师把邓老师喊到这边,当时还有一个笑话,邓老师跑到袁老师房子里面去,袁老师给她打盆水,让她洗手去了,结果脸盆是漏的,要偏着以后才能倒点水。哎呀,邓老师后面讲,我当时也是看到这个情况,袁老师确实需要一个人照顾,比赛的这个空当里面就把婚事就办了。
34、 每次送走了这些农民朋友,他办公室的地板就会落下许多带着泥土的脚板印,袁隆平却笑着对那些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接地气啊,我们这些搞农业科研的,不能关起门来搞试验,要多与农民打交道,农民比我们更清楚种子好不好。”由于长年累月与农民打交道,农民心里想啥,袁隆平心里很清楚,用农民的话说,“饿肚子的时候想吃饱,吃饱了肚子想发家。”
35、读袁隆平,我知道运动是很重要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36、我觉得我和袁隆平爷爷一样是一个有目标的人,袁隆平爷爷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永不放弃,这种可贵的精神让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也要向他那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坚持到底,向目标前进,就一定能成功。
37、袁隆平,籍贯江西省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者。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传奇一生。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袁隆平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38、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39、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40、袁爷爷一直都在为他的两个梦想在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梦想成真了!
41、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42、 一个心里装着农民的人,也被农民装在心中。袁隆平选择湘西的一个村为超级稻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九百公斤大关。当地一个送匾的老农惊喜地告诉袁隆平:“我活到六十四岁了,还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稻子啊。”那个大奖牌上写着“天降神农,造福人类”八个大字,对于前边那四个字他不大乐意,但后边那四个字正是他毕生的追求。他笑呵呵地说:“我领到过很多奖,农民给我颁奖还是头一次,在我看来,这个奖比诺贝尔奖更有价值,更荣耀!”
43、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
44、在他的梦想里,科学就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正是这份信念的力量,才成为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45、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46、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47、这并不是盲目坚持。杂交水稻是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培育出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方向、执着配套培育出的。
48、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他善于在失败中发现积极的一面。”攻关三系法时,有人说稻草比稻子多,袁隆平却认为,这恰恰证明了水稻有强大的杂交优势,优势表现在稻草上只是技术问题,可以改进。
49、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可危。
50、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51、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52、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53、从查得威克发现中子,到中国科学家合成人工胰岛素。他们遇到机遇,获得成功,哪一个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哪一个不是经历了数千次的实验呢?有位名人说得好:“当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就可以考虑机遇了!”是啊,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
54、对袁隆平影响很深的第二个女性,就是他的妻子邓哲。袁隆平与邓哲相恋时,他33岁,邓哲25岁。从此以后,在历次风雨之中,邓哲一直默默站在袁隆平的身后,成为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55、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
56、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梦想就跟他一辈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梦想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论,也没有围着核心期刊打转的焦虑,有的只是一颗为民分忧的心。
57、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58、试想,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增添多少新的发明创造啊!每次听到有风华正茂的科学家去世,我都会为他们感到惋惜,为国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经常运动,使自己身体健康,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人类多作贡献。袁隆平七十六岁了,仍然能在实地实验,这与他平时经常运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直接的关系。
59、2001年8月21日下午,《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请秘书给来访者泡茶,又递上香烟。他知道来访者是江西老乡,又是为“三农”服务的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向农民传播d的各种惠农政策,提供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头,农民朋友喜欢,长期坚持下去,报纸就有生命力。
60、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61、您不忘初心,把解决农民的粮食问题当做信仰奋斗了终生。1953年,您也是一位意气奋发的大学毕业青年,作为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的第一代农学大学生,充满了抱负,您把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当做了自己一身信奉的誓言。在之后的人生路上,您也是这么做的,您基本每天都和种子稻田打交道,为了找到最优质的种子,您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实验和观察终于找到可以通过培育的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这大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正是您这种兢兢业业,坚持不放弃的精神,为中国人民的粮食问题找到了解决的途径,也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62、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63、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64、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65、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所以袁隆平一家为了躲避战乱,曾辗转多地,但在此期间一直没有放松袁家兄弟姊妹的教育,家搬到哪,学就转到哪,所以后来袁隆平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自如地使用英语,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上图左一为袁隆平
66、 袁隆平一直把自己当作亿万农民中的一员,他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农民和亿万个农民的故事。他有很多农民朋友,他的门永远是向农民敞开的,他也没有关门的习惯。可他实在太忙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只能替他挡挡。有一次,几个来找他的农民在袁隆平办公楼的门口被挡住了,袁隆平听见楼下的动静,赶忙下楼,把那几个鞋子上直掉泥渣子的农民迎进自己的办公室,又是让座,又是倒茶。几个农民开始还有些紧张。一看袁隆平这样平易近人,模样也跟自己差不多,一个个都放开了手脚,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67、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68、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
69、袁隆平经常提醒学生,搞科研首先要看大方向对不对。正确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就应该坚持。“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70、远是国之脊梁,为一个民族带了温饱,近是餐桌上的一饭一食都与您有关。
71、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72、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73、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74、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75、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76、他经常跟人说起他以前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77、不论银行里有多少钱,袁隆平还是种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渐增多的条条皱纹,没有任何的变化。
78、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79、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80、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之后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81、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的成功是从失败中捡出来的。
82、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是解决一个国家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83、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84、今天下午,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名字叫《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85、一是袁隆平是新中国五十年代的大中专生,是幸运的赶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时代……
86、87岁高龄,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依然不知疲倦地亲力亲为,为的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袁隆平数十年来一直站在水稻育种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无杂念,抛去功利色彩,恰恰达到了梦想的彼岸。
87、87岁高龄,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依然不知疲倦地亲力亲为,为的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袁隆平数十年来一直站在水稻育种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无杂念,抛去功利色彩,恰恰达到了梦想的彼岸。